地道建立
造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克主傑大師、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
主譯/釋如法;主校/釋性忠;審義/釋性浩
2021-12-20
五大論譯叢
350

書籍簡介
關於本書
菩提路上的五道十地功德,如同無上珍寶
捧讀本論,跟著妙音笑大師按圖索驥
就像開啟了無限寶藏的房間
一覽天上天下眾多珍奇
地道,分別指大乘地、小乘地與五道之義。如同草木山林等一切動不動法皆是依於大地而生,世出世間無量功德亦皆從三乘所生,故稱為「地」;由於修行現觀即能開闢前往解脫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稱為「道」。
佛陀從最初發心,為救度一切有情而求取無上正等菩提,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果。成就正覺之後,為尋求獨自解脫的行者,演說了四諦等諸小乘的法門,為尋求無上佛果的行者,演說了大乘法門。
然而,行持大乘的行者,應以何為主要修持?中間又須經過何等位階,以致必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大乘菩提果位?佛陀在《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中廣說十地的論述,令諸行者有所依歸。後世論師更以五道來總攝行者的修習次第。
然而,五道十地之內涵為何?印度論典中雖能見到五道的次第以及名稱──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也能略見五道的立名之義,以及諸道的修持內涵,但是對於諸道的界限,尤其是資糧道到加行道的細分界限,仍少見詳細的論述。
藏地論師在解釋《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時,承繼了五道的論述,並且結合佛語、印度論著,深細推敲諸道界限,對五道的定義、界限作出嚴密的論述。一但確立了五道的界限,修道行者依此五道的論述,便能了知:修道進程雖然看似久遠,但是依著次第登進,其途徑非常明了,人人皆能拾級而上。
藏傳格魯派延續了印度那爛陀的絕學,開立了五部大論的學程,在量論前行三書結業以後,就準備學習《現觀莊嚴論》。此論架構宏大,是五大論的主體,因此在正學《現觀》之前,必須先學《地道》、《宗義》、《八事七十義》三書並背誦,這是格魯諸大寺的共同學程。
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的知名著作《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主要闡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攝三士道次第之大綱。透由此論,能令學人系統性了解各乘地道之差別與性相、支分,以及種種不同的斷證功德。
如果將修學菩提道上的五道十地等功德喻如珍寶,則此論就像是收藏百寶之室,若能登堂入內,大可一覽天上天下眾多珍奇。尤其書中完全依照二大車軌──龍樹、無著菩薩之論典,遠離一切臆造邪說,並詳盡探討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之意趣,故讀此書,彷彿諸大智者面授機宜,值得一切好學深思之士,精勤研習。
本書除《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外,同時收錄克主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奪智者意》,並且隨附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所記《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三論合刊,併為一書。
本書特色
- 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五大論譯叢‧現觀系列」第一部漢譯經典,是學習《現觀莊嚴論》之前行論著。
- 收錄三本論著: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所造《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乃哲蚌寺果芒僧院、拉卜楞寺等大寺院之主要教材;克主傑大師所造《地道建立・奪智者意》以及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
- 本書結構嚴密、條理清晰、釋述詳明,為公認之傑出論著。
完整顯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二世妙音笑・寶無畏王大師(ཀུན་མཁྱེན་དཀོན་མཆོག་འཇིགས་མེད་དབང་པོ・1728-1791)
第一世妙音笑.語王精進大師之轉世。出生於安多,7歲時,東科仁波切為其賜名果拉,由舅父進行語文啓蒙教育,皆能無礙通達。16歲進入拉卜楞寺,依語王持教為師,並與眾多格西一同聞習五大論。22歲從章嘉若必多傑受比丘戒,賜名「寶無畏王智慧精進名稱軍」。25歲前往衛藏,進入哲蚌寺果芒僧院,依善慧增盛為師,並親近七世嘉瓦仁波切、六世班禪大師、語王慈氏仁波切等大善知識。在八年之中,斷除內外粗細散亂,不顧冷熱飢渴,刻苦勤學,將五大論各自原文與印藏釋論及辨析善加匯通,以細緻的觀察進行許多駁難及決疑,因而無餘了達詞義。32歲,在衛藏完成聞習顯密教法等一切心願後,為了利益安多地區的教法及眾生,踏上歸途。34歲於拉卜楞寺創辦木刻出版事業,後分別擔任佑寧寺與塔爾寺寺主。45歲起的十二年間,走遍安多南北各地,令僧團及顯密的講修遍弘增廣。57歲於拉卜楞寺建立時輪僧院及醫學院。58歲再赴衛藏,復興衰微的法脈,並專注聽聞許多過去未聞之法。60歲重返拉卜楞寺大轉法輪、建立金殿彌勒大佛。此師畢生以講說、辯論、著述及戒定慧三學等講修雙運的方式,於各地弘揚聖教心要,修建彌勒大佛及大經堂,編印經典逾上萬冊,對教法及眾生貢獻極大。其文集共有十函。主要弟子有隆多成就自在、土觀法日、貢唐寶教法炬、阿莽班智達等。
克主傑大師(མཁས་གྲུབ་དགེ་ལེགས་དཔལ་བཟང་・1385-1438)
宗喀巴大師唯一心子,第三任甘丹赤巴法王。生於後藏拉堆絳的多雄,自幼即具有與眾不同的慧力。7歲時出家,得名「善妙吉祥賢」,其後依止仁達瓦大師學習量學、阿毗達摩、《般若》學、中觀學、毗奈耶等,達到究竟,並從諸多上師求得許多密法傳承。16歲時,應薩迦寺眾智者祈請,出面與博東尊勝十方辯論,將其辯得理屈詞窮,從此克主傑善辯的美名傳揚十方。20歲時在仁達瓦大師座下受近圓戒,然後因為仁達瓦大師的推薦,克主傑大師23歲時,到了色拉確頂寺拜見宗喀巴大師。師徒相見極為歡喜,宗喀巴大師親自授予能怖金剛的灌頂及口訣等,此後跟隨宗喀巴大師遍學顯密一切圓滿教授,住持弘揚宗喀巴大師教法,培育出眾多著名的弟子。著作等身,其文集共有十三函。
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ཞང་ཞུང་པ་ཆོས་དབང་གྲགས་པ・1404-1469)
克主傑大師的親傳弟子,出生於祥雄,父母皆為高貴種姓。從幼時學習字母開始,不論學習任何法要,僅需從老師聽聞一二遍即能輕鬆領會。後前往衛藏,親近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及諸善知識,如瓶注瓶般聽聞顯密的講解誦授、甚深灌頂、引導及隨許,並在聲明學、量學、修辭學等共通明處造詣極高;據傳在格魯派的持教者中,精通修辭者無出其右。之後出任那雪布達寺主,以善巧的講說引導徒眾;又建維卻宗寺,並將其獻給聖天見者得益大師。55歲時,任昌都寺第二任法台,大轉般若學及密續的法輪;另外也擔任古汝吉祥輪寺法台,以智者的講說、辯論、著述三者,增長利益聖教以及眾生的事業。著有《定量應理論》之釋論、《時輪生圓》等,並將克主傑大師的未竟之作《時輪大疏》圓滿完成;此外還著有修辭華美的上師本尊讚文、《惹瑪拿王傳》等西藏文學中猶如頂上明珠的優美著作。
譯者介紹
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成立於2013年年底。創辦人真如老師為弘揚清淨傳承教法,匯聚福智僧團中修學五大論顯乘法要之學僧,制定譯場制度,對藏傳佛典進行全面性的漢譯與校註。
本書由釋如法擔任主譯、釋性忠擔任主校、釋性浩擔任審義,組織譯場進行翻譯,對勘藏文異本,註解深難法相,考據經典出處,經反覆會校而成定稿。
【關於大慈恩・月光國際譯經院】:https://www.amrtf.org/
完整顯示
目錄
《地道建立》譯場成員名單
五大論譯叢總序
編輯凡例
校勘體例說明
目錄
地道建立等三書合刊譯序《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
第一章 三士道的概略論述
第二章 總體開示地道的論述
第三章 道的論述
第四章 聲聞道的論述
第五章 獨覺道的論述
第六章 大乘五道的論述
第七章 特別解說十地的論述《地道建立.奪智者意》
《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
附錄一 二十部與彌勒相屬的論典簡介
附錄二 《地道建立》校勘表
附錄三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簡介與榮董名單完整顯示
詳細資料
ISBN:9789860668278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完整顯示
內容試閱
五大論譯叢總序(節錄)
佛典浩瀚深邃,其智慧與慈悲千百年來穿越歷史,凝眸當代。為生命者,無不希望除苦,無不希望得到快樂,而除苦引樂之方便,雖多如牛毛,細不可數,然立足於解決眾生因無明障蔽而產生的生死之痛,指出所有痛苦皆可除,所有快樂皆可得者,唯佛陀爾。
最徹底無餘地去除痛苦之法,所有的快樂皆能修成之法,即是三藏要義,為法寶。以佛為師,依其教法而修學,浩浩然千古不變,高僧大德輩出於世,燦如日月,美如星河,抒寫出人類對於幸福追求的頌歌,千經萬論,如金鼓鳴響史冊,法音流轉,三千驚嘆,群蒙得潤。
佛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菩提心,三大阿僧衹劫積聚資糧,終成正覺,其間四十九載宣說法要孜孜不倦。佛法弘傳至今兩千餘年,漫長歲月中,無量有情依仰著佛陀宣說的教法,而得到從人天善果到不可思議成就的種種饒益。因此寂天佛子說:「療苦唯一藥,眾樂出生處,聖教願恆住,受供養承事。」至尊法王宗喀巴大師也曾說過:「世尊事業中,語事為最勝。又復因於此,智者隨念佛。」佛陀的教法,實是欲解脫者唯一舟航,是欲竭生死海者殷殷渴盼的無死甘露,是這個世上最為珍貴稀有的無價寶藏。
為導眾生,世尊示現十二事業,成道之後,由於所化機根性不同,宣說了八萬四千法蘊。而八萬四千法蘊又可以攝入三轉法輪之中。初轉法輪有《法輪經》等,以小乘行者為主要所化機,而宣說四諦等等的內涵;中轉法輪有《大般若經》等,以大乘中觀師為主要所化機,宣說諸法無相的內涵;後轉有《解深密經》等,以大乘唯識師為主要所化機,宣說了三無自性性等的內涵。世尊般涅槃之後,阿難、鄔波離、大迦葉尊者,分別結集世尊的語教經律論三藏,一代釋迦教法,於焉集成而傳於世。三藏雖傳,然而後世學人,如何從浩瀚的佛語當中,抉擇出一條所有補特伽羅都必經的成就之路?佛陀所說的法要,如何化為行持的準則?佛法當中的猶如金剛鑽石般璀燦的核心見地——無我空見,其正確的闡述為何?如何闡述?次第為何?三藏當中所說的種種法相,其嚴密的定義為何?佛法當中種種的立宗,應當以怎樣的理路去研習、證成?後世歷代教法傳持者,雖隨著眾生的根機,分別形成了有部、經部的小乘論宗,及中觀、唯識的大乘論宗,然而無不遵循著這些重要的議題,深入地探討佛語而製疏造論。龍樹菩薩、聖天菩薩、馬鳴菩薩、清辨論師、佛護論師、月稱論師、月官論師、獅子賢論師、觀音禁論師、寂天佛子、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安慧論師、功德光論師、釋迦光論師、聖解脫軍、陳那菩薩、法稱論師、天王慧論師、釋迦慧論師等等,這些祖師們留與後人的論著,為我等學人開示佛語的密意,指示趣入三藏的光明坦途,為探索三藏要義者前路的燈塔、頭頂的星辰。因此諸大論師們被譽為開大車軌師,或持大車軌師、贍洲莊嚴,成為難以數計的學人隨學的光輝典範。
當印度的正法如日中天之時,遠在漢地的高僧,為了探尋佛法的真義,而前往西域者,不知凡幾。如五世紀初的法顯大師、法勇大師,七世紀的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等,或走陸路,翻越雪山臥冰而寢,攀爬數日無處立足的峭壁,不顧生命,勇悍穿行千里無人的沙漠。或走海路,相約同志數十人共行,臨將登船,餘人皆退,唯己一人奮勵孤行。古來的求法高僧,以寧向西行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毅志,終將三藏傳譯漢土。而藏地自七世紀以來數百年間,諸如吞彌桑布札、惹譯師、瑪爾巴譯師、寶賢譯師、善慧譯師,也都是冒著熱病瘴毒,將生死置之度外,前往印度求法。於是才將三藏經續及諸大論師的論著,大量傳譯至藏地。由於先輩譯師們追求正法的偉大行誼,佛陀的教法,才能廣佈於遙遠的國度,而形成如今的北傳、藏傳佛教。
時遷物移,印度佛法至十二世紀令人痛心地消失殆盡。如今,保留著最完整的印度祖師佛法論著的語系,已不是印度本土的梵文,也不是巴利語系,而是藏語。藏族譯師,經過近千年的努力,譯出的印度祖師論著多達三千多部,約二百函。不計禮讚部及怛特羅部,也有近七百部。藏族譯師,不僅譯出了大量的印度祖師論著,諸大教派各成體系,對於這些論藏做了深入地研習。其中顯教法相的部份,以噶當、薩迦二派諸師為主要傳持者。至十四世紀,宗喀巴大師降世,廣學經論注疏,結集各派之長,為諸大論典作了詳明的註解,尤就其甚深難解之處,清晰闡釋,為學人奉為頂嚴。其高足賈曹傑、克主傑、根敦主巴,也依著宗喀巴大師之說,而造論著述,為格魯派後學奉為準繩。宗喀巴大師創建甘丹寺祖庭之後,至第三代法台克主傑大師,始創建法相學院,漸漸在諸大論著之中,確立《釋量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戒論》為主軸,從而含攝其餘眾論的學習體系。其後三大寺中各學派的論主—色拉杰尊巴、班禪福稱、袞千妙音笑等,又依宗喀巴大師父子的著作,再造五部大論的著釋,而形成三大學派。至五世勝王時期,成立正式的五部大論格魯大考的哈朗巴格西考核制度,五部大論的研習制度,從此完備,延續興盛了數百年,並且擴及四川、青海、甘肅、雲南、拉達克、內蒙、外蒙等區域。涵蓋了這麼廣大的地區,經歷了這麼多的世代,五部大論的修學體系,令人驚歎地成為這世界上最為完備的佛法修學體系。
地道建立等三書合刊譯序
佛陀從最初發心,就為了救度一切有情而求無上正等覺位,過程當中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了佛果。成就了正覺之後,為尋求獨自解脫的行者,演說了四諦等諸小乘的法門;為尋求無上佛果的行者,演說了大乘法門。
在這之中,行持大乘的行者,應該要以什麼作為主要的修持?中間又必須經過何等位階,以致必須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大乘菩提果位?關於這點,佛陀在《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中廣說十地的論述,令諸行者有所依歸。後世論師,如龍樹菩薩所著《十住毗婆沙論》中說:「今解十地義,隨順佛所說」,就是依著佛語來開闡大乘菩薩十地的論述。
此外,上下對法諸論,還用諸道來總攝行者的修習次第。其中關於五道的論述,唯有無著菩薩所造《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說得最為明確。論中說道:「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從此五道的名稱,以及五道各別所表示的層次,也就逐漸地確認下來了。就連後期的中觀諸師,也大多結合這個說法,來立定五道十地的論述。
自從玄奘大師譯出般若及瑜伽宗的諸大論典之後,漢土的論著當中就開始得見五道的說法。唐・窺基大師(632~682)所撰寫的《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七中說道:「無漏五蘊名為道諦,對法等說,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皆名道諦,依道自性及道眷屬以顯道諦。」又說:「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道,能證深理;後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各增上故。」這個說法,顯然就是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論所立的論述。
印度論著當中,雖然能看到五道的次第以及名稱,也能略略看到五道的立名之義,以及諸道的修持內涵,然而對於諸道的界限,尤其是資糧道到加行道的細分界限,卻很少見到詳細的論述。像《集論》解釋資糧道及加行道時說道:「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解脫所依器性。」「云何加行道?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是名修道中加行道。」又《瑜伽師地論》敘述這二道時說:「加行道者,謂為斷惑,勤修加行。」又說:「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拕南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覺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莊嚴。』」或者像《成唯識論》中說:「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這些論中都是簡易地說明資糧道與加行道主要所修與立名之義,卻沒有細述界限,甚至有些文字還有可能令人以為資糧道與加行道有共同事,或者是加行道與修道有共同事,因此難以立出五道的界限。此外,諸家解釋資糧道時,大多以為是大乘菩薩為了成就佛果而修持之道,小乘行者有資糧道與否,或者小乘以何為資糧道?這部分則未見詳論。因此五道說法,到底是只限於大乘,還是通於三乘,這些問題,在漢土著述之中,也是少見發明。
藏地論師在解釋《般若經》及《現觀莊嚴論》時,承繼了五道的論述,並且結合佛語、印度論述,對於諸道界限深細推敲,開始對於五道的定義、界限作出了嚴密的論述。
就比如說:資糧道為五道之始,則行者入道之初,當即是資糧道之始。印度論師依據佛語,以為利他而求無上菩提,是入大乘之門,故發心即成大乘資糧道之始。而就像大乘以意樂作為入道之始,小乘同樣的也應當如此。因此在《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中說:「透過出離的意樂在相續中生起,而對希求聲聞解脫的意樂產生非造作的覺受時,便是於相續中生起了聲聞資糧道。」而就像聲聞一般,獨覺也是如此,《三乘莊嚴論》中說:「對於主要希求獨覺菩提之心產生非造作的覺受時,就是於相續中生起了獨覺資糧道。」這就立定了三乘皆應有五道的論點,同時一併確立三乘資糧道之起始界限。
而就如《成唯識論》中說:「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由此可知,資糧道不必證達無我實性,而加行道既然是為了趨近於見道而制伏煩惱,那就應當證達無我實性,而且不是單純地證達即可,必須至於止觀雙運,才會具有力量伏除煩惱。因此,以證達無我實性止觀雙運作為加行道的開始。由此就能分出資糧道與加行道的界限。對此,《三乘莊嚴論》中清晰詳盡地說道:「聲聞資糧道行者在等引於證達細分補特伽羅無我的寂止的狀態下,以觀擇細分無我的力量引生殊勝的身心輕安之樂,獲得修所成慧時,即名獲得聲聞加行道。界限:從聲聞資糧道圓滿至未獲得聲聞見道之間。」又說:「若就未曾先行小乘道,最初即為大乘決定種姓者而言,最初獲得緣著空性的勝觀與進入大乘加行道為同時。如果以先行小乘道者而言,則新獲得摧伏現行染汙所取分別心的特殊力量,與進入大乘加行道為同時。」
見道是現證實性的道,到了見道就進入了聖位,因此修習證達無我實性的勝觀,從分別心證達無我實性轉至現證無我實性之勝觀時,即得見道。若就大乘而言,即登初地;就小乘而言,即入聖道。
諸對法中即有明言,見道以後,為斷修道所斷煩惱而進修時,即入修道。
如是修行,得各乘行者所求菩提之時,即得該乘之究竟道或無學道。
經此論證,五道界限便得到了確立。修道行者依著這五道的論述,就能夠知道:修道的進程雖然看似久遠,但是依著次第登進,其途徑是非常明了的。
就像以大乘而言,雖然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成佛果,但是自從見道以後,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二大阿僧祇劫都是在聖位之中,這時都已生死自在、現證空性、不為煩惱所勝,因此縱然時劫久遠,卻是在喜樂之中,無以為苦。所謂的修道歷時久遠,也只能夠說明修道者的喜樂極為長久而已。
資糧道與加行道這兩個位階,也各有明確的主要修持。就像前面所說的,入道是以意樂作為入門,因此入大乘資糧道的重點,就是發起真實的菩提心。所以,諸如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及至尊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用極大力度來闡述:依著怎樣的次第、經過怎樣的修心,能夠生起真實的菩提心。這樣的內涵,就是令未入道者得入大乘資糧道的方便。
而入加行道必須用止觀雙運證達無我,因此在加行道之前,必須先以比量證達無我的意涵,其次再用止觀來止住、觀察。因此從資糧道進入加行道之間,必定要以發心作為意樂,而修悟入無我空性之理,並且成就止觀,這樣才能進入加行道,由此成就見道的加行。基於此意,宗喀巴大師在《廣論》的〈止觀章〉中,一方面是宣說止觀的修法,另一方面則是詳釋無我的道理,而這兩個法要,正是令已經發心的資糧道行者得以進入加行道的方便。
歸攝而言,五道論述之中,依著見道、修道、無學道三個部分來闡明聖位的次第,而用資糧道、加行道二個部分來闡述凡夫的修習次第。新舊噶當諸師,尤其是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廣論》,更依據資糧道與加行道之主要修持以及進程界限,詳盡地開展其中的修習次第。前半側重發心及其前行次第,作為入資糧道的詳解;後半側重止觀修法及證空性的道理,作為入加行道的詳解,由此立定修習之道次內涵,並令廣大學人能夠得其門而入,依此漸次修進。用五道之說法來看道次第的論述,便可以知道這二者如何相互闡發,以及歷代祖師深研佛陀的密意,而為後世學人開闡發明的用心。知道其中深意的人,透過地道的學說,應當更能堅固修道之心,不會因為道途長遠而心生畏怯;也應該明了大乘之道雖然玄妙深遠,但是卻離不開現前所修習的道次,因此人人都可拾階而上。
格魯派延續了那爛陀的絕學,開立了五部大論的學程,在量論前行三書結業以後,就準備研學《現觀莊嚴論》。此論闡述了《大般若經》的意趣,架構宏大嚴密,是五大論的主體,因此在正學《現觀》之前,必須先學《地道》、《宗義》、《八事七十義》三書,作為學習《現觀》的前行。這是格魯諸大寺的共同學程。
譯者恩師上日下常和尚,以及上真下如上師,夙懷宏願,意欲延續傳承諸師的圓滿教法傳承,因此在數十年間,爬羅剔抉,上下求索,不顧譏謗,既於漢地樹立僧團,建立學制,今又澤及俗眾,開居士佛學院。逐年授課,及今八年,千名居士,尋即進入地道論述的課程。以此因緣,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稟承師意,宗果芒之學,譯出二世妙音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三乘莊嚴論》,同時譯出克主傑大師所著《地道建立・奪智者意》,並且附錄克主傑大師文集中另一現觀短篇著作,由克主傑大師高足──祥雄巴・法自在稱大師所記《般若波羅蜜多口訣現觀莊嚴論究竟見釋為應成之理・顯明要義月光》,三論合刊,併為一書,以作教本。今將付梓,因此對於地道論述,考其源流、論其發展、探其宗旨、述其影響,忝為譯序。以此善根,虔禱至尊恩師壽康、正法久住,諸具緣者同修正道。
完整顯示

推薦閱讀
有話要討論嗎?
您必須 登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