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依霖
如果有一件事情,要你持續地、重複地做七年,你願意嗎?個兒嬌小、有著俠女風範的廖素珠肯定會大聲回答:「我願意!」
廖素珠是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的社會志工,服務於台東少年觀護所(以下簡稱少觀所)。十七年前的廖素珠,是個成天籠罩在工作業績高壓之下的上班族,直到拖垮了身體,癌症找上門來,才讓她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思索人生的價值。
就在那個時候,一位朋友介紹廖素珠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而在聽到日常老和尚宣講《廣論》的悲智法音時,那一剎那,廖素珠的內心彷彿有了一座指路明燈一樣,明亮溫暖地照進她的生命之中,明晰地照亮未來的路,引導她前行的方向。
「我想善盡我的才能,趁我還有一口氣在的時候,努力去幫助別人。」在研讀《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中提到「念死無常」時,廖素珠因自身經歷,更加能深刻體會死主隨時隨處都可能來到眼前,而世間的一切,皆是往昔造業所感得之果,身為佛弟子,應該坦然接受,毋須害怕或擔憂,把握當下的每一個造業才是真實的道理。理解這一點的廖素珠,由此重新建立了生命目標,期望自己能實踐師長教授,依正法行持,努力造善。
或許冥冥之中,她發起的這個美好心願,獲得師長、佛菩薩加持,2012 年廖素珠在參加走訪阿朗壹古道的行程中,結識了一位監獄科長。對方得知她具備兒童文學的知識背景,還有多年擔任講師與生命線志工的經歷,便邀請她到少觀所開設課程。
當時的廖素珠,沒有任何猶豫一口就答應了,但實際到少觀所授課後,她才發現,所裡的環境跟外界相差甚遠,一切不如她想像中那樣容易,迎面而來的是一關又一關的挑戰,持續試煉著她發願助人、造善的熱情。

憶念恩師慈悲心懷,克服內心恐懼
少觀所主要收容 12 至 18 歲的犯罪青少年,其中有些人可能因為正在進行調查或審理,或者因為違反規定,屢次勸導無效而需收容觀察。司法會依照他們所犯的罪行及表現狀況,會有不同的處置,因此他們在少觀所少則待上幾天,多則待上數月,有些人甚至是反覆進出的狀況。
廖素珠每周有兩天,分別到男、女少觀所授課,除非當時所內沒有收容任何青少年,否則她風雨無阻,每週兩天固定報到。回憶起第一次進入少觀所的心情,廖素珠表示,當時她真的是懷著一顆害怕和緊張的心走進課堂,還記得第一次上課,面對她的是十幾位人高馬大的青少年,有些人身上還有刺青,表情冷淡,酷酷的,「真擔心突然背後會有人捅我一刀!」廖素珠笑著回憶道。她說,第一天上課時,光從教室後方要走向講台的那幾步路,對於她來說格外漫長。每往前走一步,內心恐懼感就多一分,那時候她發現,原來要走到這群少年面前,自己內心是如此害怕。
所幸長年跟隨日常老和尚學習佛法的廖素珠,無形之中養成遇到任何事情,馬上在心中祈求老和尚的習慣。因此,為了突破這種巨大的恐懼感,廖素珠同樣地在心中對著恩師吶喊:「師父,弟子現在好害怕啊,請您要加持我!」每一次都認真地祈求,漸漸地,廖素珠克服了恐懼。她想起自己的恩師 日常老和尚的無限悲憫胸懷,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她想起,老和尚那雙充滿慈悲親切熱情的眼睛,不論誰來到祂的面前,不管身分、地位、年紀等,日常老和尚總是滿懷慈悲地為他們宣說佛法,一心只想著幫助對方,給予究竟離苦得樂的真實方法。廖素珠心想:「師父一視同仁的慈悲心,不正是我應該學習的嗎?」
持續認真地祈求,發下效學師長慈悲願力的心,因著依止師長的加持力,心中有一股暖流逐漸沖淡廖素珠的怯懼與膽怯。她開始將全部注意力放在這些青少年身上,她發現恐懼源自於對這些誤入歧途的少年們的不理解。「這些少年們其實本質都不壞,只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沒有人教他們如何捨惡取善。」廖素珠說,他們大多來自破碎的家庭,許多人是隔代教養的孩子,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必須進入社會工作,進入社會後假使身邊沒有人關懷、引導,一旦碰上壞朋友,便很容易誤入歧途。
廖素珠提起一位少年把薪水拿去買衣服、染頭髮,結果花光了薪水沒錢吃飯,所以偷了兩包泡麵想要給自己和大哥吃,然後便因為觸犯偷竊罪,而被抓進少觀所。「如果有人告訴他該如何正確運用金錢,也許他就能避免犯錯。」越理解少年的處境,越加深廖素珠進入監獄授課的意願,透由每週的課程,幫助少年建立正確的概念,回到心靈的家。

效學師長身教,適才適性調整課程內容
因應環境的特殊性,少觀所內沒有網路和良好的視聽設備,廖素珠便自備筆電、擴音器與教材,加上少年留置少觀所的時間不定,授課老師不會預先知道出席名單,因此「隨時要臨場應變,以適合他們的教材教育他們」是廖素珠的另一個挑戰。
在廖素珠的筆電裡,儲存許多教材,通常第一堂課她會先與少年們建立關係,帶他們認識自我,也藉此了解他們。上課期間,她也會仔細地觀察每一位少年的表情、肢體語言與習慣等,揣摩他們的需要,適時表達關心。有一次上課時,廖素珠觀察到一位少年嘴唇乾裂、瑟瑟發抖,於是她便關懷道:「你還好嗎?是不是覺得很冷?」然後下一次去上課時,她便帶了有機護唇膏,請監所的主管幫忙為少年塗抹護唇膏,還跟主管請示有無保暖衣物,建議應予適時添衣保暖。
除此之外,廖素珠也很關注少年們上課的參與感。「我怕他們上課睡著,於是就用《廣論》研討班的上課研討方式,多問問題,讓他們彼此討論,這樣他們比較自在,參與度也高。」廖素珠觀察,這群青少年之所以會犯下脫序、觸法的行為,有時是因為不懂法律,有時則是為了得到認同與關注,很遺憾卻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因此,在課堂上,她尊重少年們,傾聽他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並從中給予正確的引導。

每一位少年進入少觀所的緣由不盡相同,但是廖素珠發現,他們大多缺少拿捏是非輕重的尺度,以及基本的禮儀與品德,所以廖素珠將相關內涵與課程結合,「念父母恩、智慧小語、斷器三過、《三十五佛懺》、《弟子規》、《三字經》、《古今背書方法》、《心經》等都是我的教材。」
另外,為了幫助少年更了解身處的環境,思考作為地球的一份子,可以如何為自己、家人,以及其他生命與大自然負起責任,廖素珠也將慈心理念融入上課教材裡,帶著少年們學習淨塑、種樹、有機農業、生態保育等環境教育知識。
從上課的反饋中,廖素珠也看到少年們的可愛之處,有些少年會跟廖素珠求取〈六字大明咒〉的藏文,希望作為刺青的圖騰;有些少年在拜《三十五佛懺》時,拜到「蓮花光遊戲神通佛」、「鬥戰勝佛」,聽到佛名就興奮無比,「我想這些都是在他們心中種一下一顆善良的種子!」廖素珠堅信著。
即使一時半刻無法扭轉少年們的偏差,但廖素珠卻很珍惜每一次授課的機會。「要從種因來呀!」她想起自己學習佛法的過程,也是從師長一點一滴的鼓勵、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才慢慢建立起正確的佛法概念。所以廖素珠也勉勵自己,要效學師長愛他勝自的身教,如是引導這群少年。
練習長遠發心,我真的想陪你
廖素珠分享,曾經有一位少女,在課堂上總擺著一張臭臉,用非常冷漠、不合作的態度對待她,不管廖素珠如何噓寒問暖、哄著逗著,都打動不了少女的心,令她相當受挫。另有位少女長期憂傷,吃不下、睡不好,也沒有心情上課,廖素珠再怎麼心疼,也只能盡力找尋合適的教材,慢慢地引導少女學習。
每每遇到這些挫折,廖素珠會想佛菩薩的行誼:佛陀成佛之前,在多生多劫中,曾化身為地獄有情,到恐怖地獄中去渡救受苦的眾生,正因為佛陀這種勇悍、利他的發心,最終成了佛。因此即使眼前沒有辦法徹底幫助這些孩子脫離痛苦,廖素珠持續數數策動自己的發心:我想陪伴你們,我想關心你們!

問廖素珠這七年來,在少年觀護所擔任社會志工,對自己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她說:「很謝謝這些少年們給我機會,讓我重新做個小學生,不斷地學習。」為了能夠讓少年們將正確的價值觀與經典的內涵牢記於心,廖素珠反覆講述許多基本概念,這無形中也幫助她自己一再串習,確立正知見。
從 2013 年廖素珠投入少觀所關懷志工以來,2017 年,福智監獄廣論班成立,各地的監獄關懷工作也迎來新局面。2019 年 2 月,廖素珠於台東縣卑南鄉法務部矯正署東成技能訓練所,針對收容人開設了「幸福學堂」課程,對象變成 20 至 70 歲的成年男子,班級人數為 20 至 100 人不等,在每二週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中,希望透由活用佛法,讓收容人找到開啟幸福的鑰匙。
廖素珠持續著勇悍利他之路,歷經七年的歲月,廖素珠說,從中她一再應證真如老師所說的話:「追隨師長的時候,他的眼界會讓你嚇到。因為他的教導,你會超越自我。有一天你會看到一個你不認識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