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共學系列】應對唱反調者的絕佳辦法

【月光共學系列】應對唱反調者的絕佳辦法

21359
Hr

不論在生活中或職場上,唱反調者幾乎無處不在,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對立的狀況,該怎麼辦?佛陀的正理當中就有應對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化挑戰為助益,一起來學習!

福智僧團──如俊法師。Photo Credit: 月光共學
福智僧團──如俊法師。Photo Credit: 月光共學

 

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怎麼面對那些跟我磁場不合的人.福智-真如老師講述《希望新生》.如俊法師導讀 」影片

要學著去喜歡跟自己唱反調的人,因為沒有他的挑戰,我的正理寶劍怎麼會越來越銳利?正由於他總是站在反方,一直提出對立的觀點,我們就得拼命學習教理來對付他。一直交鋒,一直對決,最後佛陀的正理在我們內心,就如持劍的勇士,劍鋒光華璀燦,威震一切邪解誤解!我們的心胸坦蕩如大海,正見堅固如須彌山王。

※請參考《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第 125 頁,第 221 則

在這段一開始,可能有人會覺得:哎呀!讀起來容易啊!可是要喜歡跟自己唱反調的人,談何容易?這時候我們就要透過佛法,把其中的勝利與過患真正想清楚,才有機會去調整。

就算覺得自己得到了正確的見解,還是要對著不同業力現起的境界,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去成立原來那個正確的見解,必須反覆地思考、鍛鍊。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凡夫有一個特性叫「觸境即昏」──心接觸到境界就昏昧。平常我們講無觀察識,眼、耳、鼻、舌、身,對到色、聲、香、味、觸,直接去執取、不思惟觀察的力量太強了,會壓制意識能夠思惟及緣法的力量,所以才說觸境即昏。

我以前聽過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有人跟我講:「法師,我連最捨不得的小孩,都已經捨得了,把他送來僧團出家,供養給上師三寶;可是有時候我去做義工,遇到人家打給我的飯菜少一點,打給別人的多一點,我心裡就放不下,覺得不高興,這是怎麼回事?」

一般來說,世間人最在乎、最珍愛、最放不下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小孩,他都已同意並且送小孩來僧團出家了,而且就學佛來講,這是最好的一條路;可是為什麼碰到另外一個看似更小的境界,卻依然會放不下呢?這就是我們剛剛講的觸境即昏。

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因為每個不同的境界,都是不一樣的業力所感得的,如果這個境界是過去的善業所感,可能在對到境界時,頭腦就會比較清晰一點,知道如何正確地取捨;如果這個境界是過去昏昧愚癡的業力所現起,可能在對到境界時,頭腦就真的會昏掉。

所以說,就算已經得到正確的見解,乃至對著一些個別的境界,都已經可以如實地行持,並不代表其他業力現起的境界,還是可以做得到,因為業力現起來的時候,人就是被業力牽著走。因此《廣論》才會說:「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對境頭昏示意圖

菩薩行者與小乘行者的差別

老師(編按:真如老師)在宣講《廣論止觀初探》及《廣海明月》的時候,也講過這個概念──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裡面,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菩薩行者與小乘行者,兩者是不一樣的。

差別在哪裡呢?小乘的聖者,他們當初一心一意所求的是個人的解脫,所以對於空性的道理,只有簡略地了解其中扼要的內涵,幫助自己能夠證悟空性,解脫死生輪迴的痛苦。

大乘行者、諸佛菩薩則不一樣,他們會以無量無邊、各式各樣的正因,反覆去成立空性的道理,然後在各種境界當中,不斷地思惟觀察,體會空性的道理。所以大乘行者、諸佛菩薩,他們對於空性,對於真實義,就會有很廣博的智慧。

同樣是了解空性,佛菩薩所走的路,是在一切時處面對任何境界,都可以緣念到空性,按照空性的道理來做正確的抉擇;但有的人了解空性,甚至證得空性的道理,可是對著一切境界,並非都可以清晰、扎實地掌握空性的道理來取捨,會有這樣的差別。

大乘經典裡面有一個公案,提到高位的菩薩──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他一彈琴的時候,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大迦葉尊者,就不由自主地隨著琴聲起舞。身為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都已經盡斷煩惱了,怎麼會聽到音樂而動心呢?差別就在於菩薩不只是斷煩惱障,還會斷所知障,阿羅漢則是只有斷煩惱障而已。

由於所知障是煩惱障的習氣,所以對於高位的菩薩而言,即便沒有辦法引動阿羅漢的煩惱,但是因為阿羅漢的所知障並未斷除,修行更高的菩薩就可以善巧地引動阿羅漢內心煩惱的習氣。煩惱雖然斷了,煩惱的習氣還在,才會讓大迦葉尊者聽到琴聲時,不由自主地起舞。

這就顯示出證空性雖然可以斷除煩惱,但是證空性之後還要結合菩薩行,在各式各樣業力現起的境界裡面,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去思惟觀察空性的道理,才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斷除所知障。兩者所得到的成就與利益,是完全無法相比的。

業的主體是思惟

此外,以前師父也說過:「業的最主要的主體就是思,你那個思惟觀察本身就是在增長功德。」我們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對著境界反覆去千錘百鍊出來的深刻定解,才能夠穿透各種邪解誤解的業力。

所以老師說:「要學著去喜歡跟自己唱反調的人,因為沒有他的挑戰,我的正理寶劍怎麼會越來越銳利?正由於他總是站在反方,一直提出對立的觀點,我們就得拼命學習教理來對付他。一直交鋒,一直對決,最後佛陀的正理在我們內心,就如持劍的勇士,劍鋒光華璀燦,威震一切邪解誤解!」就是這種特徵。

我們學佛的時候,絕對不能滿足於好像已經懂了、確定了某個道理,事實上必須要不斷地透過辯論,乃至在各種業力現起的境界當中,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反覆地去思考它,這樣才算是對法義有越來越深廣的智慧,我們才能像真正擁有金剛王寶劍的勇士一樣,斬斷一切邪解誤解。

辯論示意圖。照片來源:傳燈寺
照片來源:傳燈寺GEBIS

 

因為我們在反覆的挑戰與辯論當中,可以培養出深刻思惟的業力,讓正知見在內心堅固、久住,面對種種境界時,就能更有力地向內觀察,做出如法的取捨。尤其是大乘行者,這一點在自利利他上面特別重要。

以前常常跟大家講,同樣一個正確的結論,為什麼還要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去成立它呢?因為有時候,這個理由可以說服自己這樣做,換了別的境界,同樣的理由可能就會失去效果;有時候,這個正因可以說服他人這樣做,換了其他眾生,或許就得找另一個正因來說服。

所以我們學佛必須養成這樣的習慣:任何學到的正確結論,仍要不斷地用無量無邊的正因,反覆地觀察、思考、成立它,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也是為何宗大師教法如此重視辯論的原因。例如《現觀莊嚴論》,它的原文其實就是薄薄的一本,為什麼還要學習、辯論那麼多年呢?就是要讓我們對於聞思的法義,透過無量無邊的正理去思惟、鍛鍊,進而堅固地建立在內心當中,使我們有能力面對一切境界,對抗所有邪解誤解的業力。

如同老師最後所說:「我們的心胸坦蕩如大海,正見堅固如須彌山王。」因為我們斷除了一切疑惑,所以不會有任何的猶豫與怯懦,而且這種經過多方辯論、用無數正因在內心確立的堅固正見,必然能夠真實地威震一切邪解誤解!

因此最後的結論是什麼?我們可以開始練習去喜歡跟自己唱反調的人。

▼▼影音內容▼▼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