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師父曾說過:「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真如老師承接師父的心意,多年來提倡關愛教育,期盼能令教育現場的師生受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隨著《為你降一場溫柔細雨》出版,受故事內容感動之餘,我們也需要進一步了解「關愛」的內涵為何?如何能夠真切地關愛他人?在《廣海明月》裡,老師曾點出我們在練習關愛的過程中,容易誤解和忽略的面向。

以下摘自《廣海明月:菩提道次第講記淺析》第二冊,第93講;
本文標題、小標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
依靠師長,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偏失
我們自己有一些什麼樣的偏失,通常都是要去請問善知識才會更精確地了解。比如這一段時間自己努力、很用功,然後很開心,好像對法有很多受用的樣子,但是到師父那兒一問,有可能師父會說:「啊!已經過頭了!」然後師父說:「自己覺得很高興的事情,可能要把它拆掉,去做另一件事情。」所以這個地方就再再地顯示了修行的路上是不能離開善知識的,因為善知識就會校正我們的根性還有習性上的一些弱點;因為自己是看不明白自己,我們對於自己引導自己是沒有經驗的。
親近了善知識,善知識就會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自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停地、不停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哪方面的偏重、有哪方面的忽略。習性,想了解自己的習性,自己給自己下定義,自己知道什麼地方不足、什麼地方超勝,又知道如何改變,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一開始如果沒有過來人指導,很容易自己給自己開藥全開錯了。所以怎樣能夠從偏重某一方面調整過來,變成是圓滿的一個調配,而且是任何時候都是圓滿地配合,這是相當有難度的。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絕無可能!怎麼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圓滿的配合呢?
真正的予樂拔苦,必須關注他的生命方向
比如說他偏重於在乎別人的感覺,好像比較容易理解別人的痛苦,比較容易看到別人難過的那一點;但是他過分地發展了這個心——體諒別人的痛苦之後,是否會疏忽原則呢?比如一個吸毒的人,你幫他戒毒的時候,如果你太在乎他毒癮發作的痛苦,一發作了,你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最終還是幫不上他戒毒的這件事。所以,這種在乎,是在乎他一時感覺上的痛苦,卻忽略了長久以來被惡習折磨的痛苦,所以這種在乎是短視的,這種所謂的體諒是帶有毒性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諒和關心,大家認為呢?
比如說關愛教育,有人就問我說:「如果都講關愛教育,原則怎麼辦?」其實我心裡的答案是:如果不關愛,談何原則呢?關愛本身也是原則。關——關注他的眼前和未來的方向;愛——與慈悲同義,拔除他的痛苦,給予歡樂。所以關心生命的方向,要建立崇高生命的理想、正確的離苦得樂之路,其實也就是正知見的建立。在建立的過程之中,去體諒學生的難處,陪他一起找方法、突破難關、離開痛楚,走上康莊之路。
將生命的原則與動人的關愛完美融合
你只有對一個有情特別特別地關注之後,你才能把一些底線性的、原則性的東西輸送給他,而不是強加給他,讓他能夠接受。所以關愛教育是第一步。可是,有一些同學就把關愛教育弄成是可以無底線地縱容,或者好像給別人很多方便,這樣的關愛其實已經不叫關愛了,可能叫禍害!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教育,它已經失去了教育本身。
因為所謂的教育,我覺得跟慈悲的特質是一樣的,是給予歡樂、拔除痛苦。給什麼樣的歡樂,拔什麼樣的痛苦呢?究竟的苦和樂不能只從一時的感覺來判斷,一時快樂,並不代表是真正的快樂、以後都快樂,也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因。究竟的快樂一定是無罪的快樂,不會產生後患的歡樂,善知識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快樂。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可以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其實這就是一個菩薩的誓言啊!我發現很多很多弟子被師父的這個誓言所鼓舞,當我們無力前行,被境界的苦楚逼迫,瀕臨退心的時候,都是師父的這句話給了我們自己莫大的援助,跌倒了再爬起來,不停地向上!師父教導我們捨惡取善,原則要非常清楚,縱容惡習的所謂關愛是錯誤的;只講原則而沒有去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也會讓學的人非常地辛苦,甚至退心。所以,如何將生命的原則和動人的關愛完美地融合,真的是一種長久的修鍊。
大多數人總以為全盤接受他人的要求才是「關愛」,卻忘記更重要的是關注他的生命方向。因此除了練習設身處地代人著想外,我們也應該同時考量如何讓對方得到長遠的安樂。以這樣的方式陪伴他人,才有機會給予真實的幫助,我們的心也將修鍊出另一個高度。《廣海明月》中蘊含了深邃的智慧,若能反覆聽聞、時常閱讀,並跟隨那悠遠的目光不斷超越自我,讓自身的光芒照亮他人心中的黑暗,我們將能成為一個真正懂得關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