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句話嗎?有時候認真在因上用功,提正念、做善行,努力了一陣子之後,會突然迷茫或產生懷疑,「現在這個方向正確嗎,為什麼我想要的結果還不出現?」真如老師在《廣海明月——菩提道次第講記淺析》第三卷帶我們探索內心,抽絲剝繭找出不相信因果的理由,一起來閱讀吧!

以下摘自《廣海明月——菩提道次第講記淺析》第三卷第一百零一、一百零二講;本文標題、小標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
本段落師父開示原文: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
如是因感如是果
大家可以看到由於師父的恩德,我們能夠略略地了解一下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他所應具備的狀態。這裡邊還有一句話,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下面那三個字,如果看手抄你注意!「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樣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這段話看起來字面就是這樣,似乎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對什麼境界,然後依著什麼道理修行,修行什麼程度,得到什麼結果……,師父說這個是一定的!
這裡邊會對付到我們內心什麼樣的一個見解呢?比如有人說:「啊!我用功了很久啊,好像我也修不出來。」但是當你產生這樣的感覺,或者這樣的一個困境的時候,看到師父的這句話,會不會好像被打了一下?「我都種因了,然後我會認為修不出來——那個因長不出果來。」我們不是在這兒嘆息,就該去考慮是什麼原因。因為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這一節裡講到是一定會出生那種結果的。那為什麼我沒出生呢?肯定是因上哪裡缺了條件!這樣的話,就不容易讓我們動搖我們對這條修行的路的堅持。
循序漸進直到熟習
還有一點,師父說:「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簡單的幾句話就行雲流水這樣地講出來。「一步一步的」,那是不是我現在還沒到可以看到那個結果的那一步?比如說舉個最簡單例子:背書這件事,在寺院裡在小沙彌還有法師們中間推背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們寺院已經推行二十多年了——背書這件事就是拿書把它記住,但是背會了之後,最大的敵人就是遺忘。當你把整本的《辨了義不了義》背完了之後,當時背會了,可是如果一段時間你不去再度再度地複習的話,還是會被遺忘毀壞掉,會斑斑駁駁的。一定是循序漸進、循序漸進,然後越來越熟、越來越熟,到最後可能你熟到不再忘了。
我曾經問過仁波切說:「到底要背到什麼程度算是可以的呢?」仁波切就笑了,講一個譬喻說:「有一隻藏獒在後面追你,你在前面跑,一邊跑還能背出來,就要熟成那樣子。」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背書的時候用非常快的速度背,背了之後等有一天善知識說:「我們全部用這樣的一個調背這一個偈子。」比如說像這個「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背的時候就很快,但是全班一起背的時候要是有一個調——「~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整個的背誦就變慢了;如果把那個句子再拉更長更長,發現第二句就掉了,就不會了。所以考背書的時候,要是把它安上一個調子讓全班一起背,那又是一個檻兒,大家又得練。所以這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的,換著法地背,然後還有不同階段的考試,實際上也是我們對教典越來越熟悉的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如果沒有真正地坐在班上花心思背的話,實際上也不會了解背書的種種難題,以及突破難題的喜悅。
修行不是一蹴可成
所以提到這個「一步一步的」,就讓我們回首我們的學制,這麼多年了,大家還是積累一些經驗,所以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它一定會有一個由因到果的成熟。師父講的這個「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了什麼程度,那麼一定就會有那樣的結果。師父輕輕地用非常有力的這樣一個見解,破斥了我們內心中無始劫來熏習到的「我種了什麼因好像不會感得那種結果」的這種邪見。比如說:我此刻聽聞一定是可以趣向無上菩提的,我就是種這樣一個因,那麼將來就會成熟於這樣的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敢忽略發心,因為它會引導我們趣向那裡。
所以我認為這個「一定的」很重要!如果能把它默背在內心中的話,當我們內心中感到乏力的時候,開始懷疑我這樣做會不會有那樣的結果呢?然後師父這個「一定的」加持力就會出現,可以對治我們內心中關於「如是因結如是果」的不確定性或者疑惑,甚至是否定它的那個邪見。
日常老和尚與真如老師將如此珍貴的智慧之學帶到我們面前,只要能謹記於心、步步實踐,定能把陷在邪執泥淖中的腿拔出來,踏上清淨、堅實的修行道路,努力地在每一個當下種下善因,慢慢趣向令人喜樂的結果。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以下福智文化出版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