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纓勳專欄|中觀的跨世傳承──師從至尊仁達瓦

蔡纓勳專欄|中觀的跨世傳承──師從至尊仁達瓦

13937
Hr

作者─蔡纓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主任,專長生死學、生命教育、佛學等。大慈恩譯經基金會創始志工。在譯經院成立之初,便擔任《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之眾潤以及訓詁職位。
閒來常與同修們參訪名山,閱讀古剎,朝聖禮佛,印證經論,同遊心靈無盡寶藏。「普願佛菩薩的法光,能夠攝受有緣,廣度眾生。」

想到要寫仁達瓦上師(薩迦派祖師,西元 1349-1412;宗喀巴大師最重要的上師之一。),內心就洶湧澎湃,興奮不已,乃至身心顫抖,感動異常。於此,至誠頂禮般若會上佛菩薩!

有名且大家嫻熟的〈密集嘛〉,原是宗喀巴大師寫來禮讚仁達瓦上師,仁達瓦上師覺得愧不敢當,乃改動其詞句,反獻於大師;後來大師的弟子,藉此讚頌大師,得到大師承許後,便根據此頌造祈禱文之儀軌,成為現在最著稱且具足最勝加持力的〈密集嘛〉祈禱文。

〈密集嘛〉祈禱文。
〈密集嘛〉祈禱文。圖片提供:GEBIS傳燈寺

 

般若中觀的跨世傳承

大師曾說:「若未獲得甚深中觀之見,即同不得道命之根。」這句話,也引導策發我們對般若中觀的希求。如果想成佛,卻不希求般若,真是緣木求魚!

回想漢傳佛教,有關中觀論著之修學,從隋朝嘉祥大師後,一直到民國,中間一千二百多年,讀誦《大般若經》乃至開悟者有之,可是何謂中觀?何謂辯經?幾乎不見!何況說五大論學制。只因我自己碩士論文撰寫漢地被鳩摩羅什讚為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不真空論》,這是一篇用中文語彙來表達緣起性空的論著。寫完論文以後,對緣起性空的法義,聽來非常有歡喜心,至於內涵,至今仍然似懂非懂。當時默默許個願,但願來日有機緣能修學般若空性!此因此緣,似乎漸漸成熟。

至於藏傳佛教的歷史告訴我們說,仁達瓦上師時代,西藏地區般若中觀之修學少人問津,至遇大師後,承接般若,宣弘中觀法要,才有般若、中觀、應成,乃至於五大論之學制。至今,我們福智僧俗二眾,對空性之希求,對辯經的認真,自佛法東來,可說千古之所未有。

悠悠呢喃的雅魯藏布江,孕育了藏傳佛教的流淌、生機與輝煌。照片提供:蔡纓勳
悠悠呢喃的雅魯藏布江,孕育了藏傳佛教的流淌、生機與輝煌。照片提供:蔡纓勳

 

因為大師的般若顯性之中觀與隱性道次第之傳承,來自於仁達瓦上師的教授,至尊仁達瓦和至尊宗喀巴兩位大師,不僅是這一生,而是多生的契合因緣,是無量劫所造下的殊勝宿願。有時仁達瓦作師,宗喀巴為徒;有時宗喀巴作師,仁達瓦為徒。同一時機中,行菩薩行,兩師同為至尊文殊的上首弟子,共同發願,如願而出現於此間雪域西藏。

如《起信津梁》有一段記載︰「宗喀巴大師和仁達瓦上師,從無量劫以前,就一同發願要在濁世中,善為執持佛陀的一切正法,擎舉教法心要的不隕勝幢。」無量劫同心同願的因,而有這一生的相續。

話說大師 20 歲那一年,擬恭請慶喜大師講述《阿毘達磨俱舍論》註1,慶喜大師云:「我於俱舍原亦善達,近來無諸學者,故亦稍疏,講則必須參閱各家著述;近體失調,況現在正講授帕勤因明,恐不能速辦。我有弟子名仁達瓦(仁達地名),又名童子慧,人皆重之,智慧明利,善巧俱舍,汝可往彼處聽聞。若不廣釋,可請依文指授。如是數數勸勉,必獲利益。」

《宗喀巴大師傳》中說到,仁達瓦上師之講法,有幾個要點:

  • 非僅依文釋義,將全論要義,前後配合。
  • 一切關要,皆能直授於學者心中。
  • 大師起最大清淨信心,于彼所講一切,雖僅一次,文義皆了。
  • 論中最難之處,請問抉擇,映奪彼意,起大歡喜。

其實,仁達瓦上師不僅是善巧《俱舍》,當時已是五大論的善巧成就者,顯密教法已是「北方一切智者的頂上」。只是在那個年代,能希求、修學般若中觀的微乎其微!仁達瓦大師說:「我最初於薩迦求學時期,跟別人說我有一本中觀的經書,人們根本不重視。近來大家珍愛中觀的經書,這是我利益聖教的結果。」

20 歲秋,大師與仁達瓦上師來到後藏娘堆噶瑪噶舉道場桑旦林寺註2,大師在此聽仁達瓦上師講《入中論》註3,這是仁達瓦上師第一次講中觀,即是為大師宣講。

《起信津梁》中提到:「傑仁波切也是從這位上師,首度獲得辨別佛語了不了義諸大車師的道軌,以及中觀、量學理路的門徑,因此大師也尊之為無與倫比的主要上師。

深厚的聞思修素養與通達,大師一邊跟仁達瓦上師聽聞般若,一邊展現行持的證量。有段時間,大師住覺摩囊寺時,每天都隨大眾上殿做功課。有次,大師在法會供茶中,念誦般若經文時,緣著一切法雖顯現而無執取的義涵而入三摩地,到達了遮除所有分別心的粗分流動。一心安住在明空無執取的狀態中,內心生起了住心善妙覺受中。這是難以思量而令智者歡喜的功德。

大師曾作頌文禮讚仁達瓦上師傳承二大車軌及各種證量功德:「如佛所示之密意,無倒善說為龍樹,龍樹無著二大師,能持聖教佛所說。隨彼諸師所著述,我始覓得佛密意。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中解釋道:

特別是這位大師他對於聖龍樹所釋佛經密意,究竟難論——甚深緣起,離常邊見之龍樹密意「中觀妙道」,如具德月稱論師所解釋那樣領會心中。對於甚深中觀道,毫無雜染地獲得堅定,得到不退轉的定解後,而對於雪域西藏,開示了中觀道軌。

總之,大師與仁達瓦上師的學習因緣,是環繞著五大論為主要,然後擴及到密續等。從 20 歲時,聽仁達瓦上師講《俱舍》,一直到 56 歲時仁達瓦上師圓寂,來往前後藏道場,足跡所到,遍灑甘露,饒益無量有情,如衛藏布達拉宮、桑普寺、墨竹拉隴、昂仁寺、埃寺,南尼寺、薩迦寺、納塘寺、澤當寺等等。

布達拉宮,20歲的宗喀巴大師在這裡與當時博通五明的菩提頂譯師結下法緣。也曾在此,與仁達瓦上師討論法義。照片提供:蔡纓勳
布達拉宮,20 歲的宗喀巴大師在這裡與當時博通五明的菩提頂譯師結下法緣。也曾在此,與仁達瓦上師討論法義。照片提供:蔡纓勳

 

期間大師聽仁達瓦上師講過《入中論》、《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阿毘達磨集論》及《密集根本續》註4等等,尤其是彼此討論諸多法義。即使到仁達瓦上師晚年時,大師仍然至誠禮請承事供養。

從大師與仁達瓦上師的因緣,原來「上師」這一名詞概念,不是從這一生開始,也不是只有一輩子的因緣,何等高貴尊崇!想來古今學習,何人無師,世間百工學問需要老師,出世間解脫道更需要師長,何況成佛之道,我們是完全陌生的。

今天漢地蒙常師父與真如老師之悲願功德,紹往大師圓滿教法,開啟漢地般若法光,使僧俗二眾能聽聞中觀,匯聚師法友一起研修般若隱義道次第與顯義空性,何等殊勝緣起,何等不可思議!

師長乃佛陀入眾生心想中,善知學生之心頭點滴。增一德,減一過,無非是靠善知識的引導教授,這如常師父所說,學佛三個鐵門檻中,依師是根本。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發願:「願生生世世跟隨常師父與真如老師學弘宗喀巴大師圓滿清淨傳承教法,直至菩提,永不退轉!

最後以仁達瓦上師年輕時代的一段自我警惕,跟大家互勉:「只此一次獲得有暇良好人身的時間中,若不追蹤往昔大德,徹底地勤求聞思修學,那好比去到寶洲空手而回那樣,已得的暇滿人身將成為沒有意義可言。此中尤以居家是諸過和眾多煩惱的生源,我應當速從如同眾苦逼迫的牢獄中解脫出來,勤修清淨正法。」

註釋


1.《阿毘達磨俱舍論》:
世親菩薩著,即漢地《俱舍論頌》。此論為略攝對法七論及《大毘婆沙論》要義的寶庫,主要開示初轉四諦法輪的宗見和共中、共下士道的所緣法類,為顯教五部大論之一。
2. 桑旦林寺:位於日喀則市白朗縣曲奴鄉,為瑪爾巴譯師的大弟子俄敦.慶喜金剛所建。
3.《入中論》:月稱論師著,此論以深(不共於中觀自續派及唯識宗)、廣(主要顯示廣大道次)兩門趣入《中論》的義理,為顯教五部大論之一。
4.《密集根本續》:無上密父續名。此續闡述佛陀色身之不共因,將凡夫本具的成佛基礎修成相好佛身之法,最為詳盡,故為一切密續之王;又因其廣說生圓二次第與事業集,在父續中無出其右,故亦為父續之主。

 參考資料 

  • 《宗喀巴大師傳》,第 31 頁
  • 《起信津梁——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第 88 – 92 頁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第 1208 – 1222 頁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