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人文

遠距3難點,親子「課」服有解方!

2021-09-08 | LUBY
複製連結

過去幾個月,為因應防疫,不論大人還是孩子不得不改變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以學生而言,以往上學、放學,恣意的校園生活,因為疫情,不得不從實體課堂轉為線上上課。目前雖然疫情趨緩,學生們9月也回歸校園,但仍有諸多的課外輔導班、才藝班仍維持遠距教學模式。而父母們面對公司上班政策的調整,居家上班、分流上班也成為常態,迎來了全新工作型態轉變的考驗。

 

「遠距」,這個在過去聽起來充滿實驗性的詞彙,如今成為學校、家庭不得不面對的新生活型態。新模式讓很多必須兼顧居家工作和照顧孩子的爸媽們吃足了苦頭。因應遠距上課、上班,家長們除了第一時間得想辦法在家中安置好所需的電腦硬體設備之外,還得身兼輔導老師的角色——叮囑上課時間、安排課餘的居家活動、一日三餐的料理等,無一不操心。在這段期間,家人每日相處時間變長,也考驗每一位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互動。

 

面對這些轉變,親子之間的相處難免出現各種絆絆磕磕,如何找到最佳化解良方,對症下藥?針對這個難題,心閱網特別邀請到精神科醫師郭豐榮先生,依據遠距情況下常見的三種親子情境,請郭醫師根據臨床上家庭治療的豐富經驗提供建議,讓各位看清這些難題背後的癥結點。

 


情境一:家中電腦設備有限,兄弟姊妹爭搶吵翻天

 圖片來源:Freepik

 

玲玲的家中有兩個小孩,分別就讀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以往夫妻倆正常到公司上班時,沒有家中電腦設備不足的問題,居家辦公後,因為父母工作上的需求,還有孩子視訊課程的需要,家中只有一台電腦完全不敷使用。礙於預算,玲玲和老公只能再添購一台新電腦;因為兩個小孩參與不同的課程,因此事先跟老師說好在不同時段上課。然而課後的線上作業卻造成困擾:兩個孩子都搶著用電腦,不管玲玲和老公如何協調先後順序,孩子都可以吵,而且經常覺得爸媽「偏心」另一方,讓玲玲一個頭兩個大……

 

疫情居家時間變長,連帶的家人相處的機會也變多,爭執或摩擦自然就會增加。對於手足之間常為一點小事產生爭執的情境,郭醫師建議父母應該探究最原始的問題:許多憤怒都是長期下來一點一滴的不舒服,然後累積到一個程度,便在某次的爭執、事件中大爆發。絕大部分的父母都自認是「公平」對待孩子的,但在子女眼裡,對於資源的分配,所謂「公平對待」代表的應該是「完全相同」――即便實際在執行上困難重重――因而,當無從做到完全資源分配對等,而需要協商、退讓時,衝突就此發生,因此在這個案例中,衝突一直存在。郭醫師建議家長應該多跟孩子溝通「『不一樣』也是『公平』」的概念,例如:哥哥姐姐因為年紀大、食量相對較大,所以需要的食物比較多;兄姊的課程比較艱難、份量也更多,就需要更多時間使用電腦上課,而弟弟妹妹的課程若沒有跟上,爸媽相對容易協助指導等。因此有區別的給予、優先順序不是偏心,而是生理需求不同或實際層面上的考量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圖片來源:Freepik

 

郭醫師表示,父母都知道「偏心」可能會對子女之間的相處造成影響,但往往會忽略了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觀點和父母有可能不一樣。手足之間的關係,更多需要當事人之間透過相處、磨合來達到理解,進而能相互支持,如此才能維繫良好的關係,爸媽過多、過少的介入和指導都不洽當。過多介入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覺得父母偏心;過少介入有可能讓孩子覺得不被重視,沒有安全感。何不多給孩子們自己互相碰撞的機會和空間?這對他們而言也是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家長在安全的狀態下默默觀察即可。

 

郭醫師強調:子女會產生不平衡、不公平的情緒,是從他自己的感受去論定的。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若可以用對談、朋友間互動的方式和孩子談論為何會有這些情緒,或許才能真正解決內心糾結的成因,避免後續延伸的憤怒情緒。醫師建議家長可以每天安排與每個小孩單獨相處的時間,小小聊天問問今天的心情、做了什麼活動,並加入一些溫暖的肢體語言,像是親吻孩子、互相擁抱等等。哪怕每個人可以分到的時間不多,但這些舉動最能直接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全部的愛。子女總是希望父母把焦點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只要有了專屬的時刻,他就可以知道自己是爸媽的「最愛」

 


情境二:居家遠距時間安排彈性變大,小孩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

 

 圖片來源:Freepik
艾咪有一個國二的女兒,對於課業向來就是「有寫就好」、「有交就行」的態度,對於學習興趣缺缺。原本艾咪和先生對女兒也沒有太嚴格的要求和限制,然而因為疫情遠距上課期間,艾咪發現女兒在家裡時間管理非常差。不僅常常搞錯上課時間、讓老師頻頻來電催促,課後作業草草了事的狀況更是變本加厲,懶散、敷衍又不守時。看著明年就要升國三的女兒,艾咪的先生經常看不下去,總會忍不住唸上幾句。一開始還好,次數多了便導致演火爆的父女衝突,讓艾咪非常擔憂,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當學習場域從學校轉移到家庭,可能發生的狀況,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的確都是一大挑戰,許多教養議題也因而更顯突出。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看不順眼或無法容忍的情緒時,重要的不是無止盡糾錯,而要把重點擺在找出真正的根源;為了達到這點,必須先突破親子關係的現狀。這是郭醫師強調的思考核心:透過陪伴孩子共學、「給他魚不如教他怎麼釣魚」,以「學習如何學習」開始,引導小孩去探究「如何」與「為什麼」,陪著他們探索內心的各種疑問。孩子唯有具備尋找答案的能力後,才能以類似經驗慢慢建立起自律及負責的態度,同時創造出更適合自己的處事方法。


循循善誘、讓孩子當主導者

 

郭醫師建議父母依照孩子的發育歷程,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引導方式。針對幼兒,多給予感官刺激,可安排接觸大自然的體驗、活動,讓他們打開身心去感受,進而準備好進入這個花花世界。幼兒階段的孩子需要透過感官來學習,所以視覺和聽覺刺激都是重要的觸角。家長不要太過度擔憂,可以盡量讓幼兒到戶外摸東摸西來認識物體、甚至席地而坐去感受路面的溫度等,以人類自然天生的反應能力認知世界萬物、產生好奇與驚訝。

 

 圖片來源:Freepik

 

而三歲後的幼童需要建立基本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因為正進入進階思考學習的階段,所以會透過不斷的提問來理解事物。在這個求知欲爆棚的階段,父母真的要更有耐心面對子女的頻繁發問。郭醫師希望父母要理解:教育要以孩子為本位、主導,不能喧賓奪主了!建議家長不要以「教學者」自居,而是要自我定位為「陪伴者」,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各種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或許會歷經失敗和困惑,但這些都是他成長的養分,透過這些碰撞可以擴展他的學習興趣;不要直接給結論或答案,而是要形成互動問答的模式,多說「試試看」。當孩子單獨完成某項任務或驚喜獲得解答時,會對他產生學習上的價值,當這些價值越多,也就越有成就感,進而建立孩子學習時的自信和態度。

 


情境三:視訊學習、視訊會議,驚現意外「楚門」秀

 

 圖片來源:Freepik
小傑是個精力旺盛的國一生,平常最喜歡上體育課時跟同學打球。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像以前一樣經常和同學相聚,因此爸媽便提供臥室內的電腦讓小傑可以跟同學們連線打線上遊戲,安撫他無法運動的心情。但因為電腦放在爸媽的房間,所以爸媽常頻繁進出拿東西,有幾次爸爸只穿內衣的樣子意外在視訊時被線上的同學們看到了,這讓小傑覺得好糗、好尷尬,很不能諒解爸爸……

 

當視訊成為主要的聯繫方式時,一不注意,私人生活難免會出乎意料地出現在視訊鏡頭畫面中。某些意外的入鏡畫面,也會造成父母、子女間的尷尬情境,甚至產生牴觸。面對這些意外造成的傷害,以往親子之間累積的「親密度存款」很可能瞬間歸零,極大程度影響著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創造永存回憶的家庭「儀式」

 

郭醫師認為,影響人們的所有教育皆源自於家庭,所謂「言教不如身教」,來自家庭的各種學習經驗和氛圍深遠地影響著我們。以前的人常說「家傳」二字,由此可知,傳承來自家族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等,是以前家族所重視的。現今雖較沒有以前深具「家傳」的概念,但將這種傳承的精神賦予正確的目標和方法,開立以此名目所產生的儀式,便能建立起屬於自己家庭的「家傳精神」。

 

 圖片來源:Freepik

 

該如何創造屬於自己家庭的傳承儀式呢?簡單來說,和慶祝某些特定節日一樣,透過各種儀式來創造家族的回憶,凝聚家人彼此之間感情。例如:每天晚餐時一邊吃飯一邊談心、分享今天各自發生的事情,每個月或是每一季找個周末全家到戶外踏青,每周日下午有一個家族固定的看電影或打電玩時間等等。這些專為孩子營造的「家庭儀式」,不只可讓家人之間愉悅相處的過程在孩子的記憶中延續,同時營造出的溫暖、親密也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的珍貴禮物。郭醫師表示:這些儀式活動其實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家長可以透過這些機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彰顯家庭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到成人,父母可以手把手教導他們的時間,大概集中在20歲之前那段最需要呵護的幾年裡。透過「儀式」創造珍貴回憶、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幫助孩子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了解家庭是他的力量泉源,有人挺著、祝福他、支持他。這會幫助他們未來面臨各種人生選擇時,擁有正向的態度,並且更有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