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說「不」讓你難以啟齒?面對老闆無理要求、蠻橫的家人,或是某個難搞朋友提出的請託,你曾經說過「不」嗎?還是你總是選擇接受,害怕拒絕,避免丟了工作、傷了跟家人朋友的感情?而接受的...
臺灣的社會風氣常常慣於批判自己,比如為什麼這麼懶?為什麼情緒這麼大?為什麼當初不再努力一點?而有一項研究發現:相對於美國人與泰國人,臺灣人是最會進行「自我批判」的群體…… 自我正念...
大腦在飲食的演化中,發展成兩部份,一是本能想進食的「衝動」,二則是能好好享受美食的「滿足」。當本能衝的太快,但滿足感尚未升起時,你可能已經無意識地吃掉過多身體根本不需要的多餘食物量...
近年全球的失眠盛行率大增,很可能來自於睡前高漲的負向情緒(如擔心),接著睡不著引發自我指責(第二重情緒:生氣)、看時鐘又引來更多害怕(第三重情緒:焦慮),整個晚上就在這多采多姿的情...
2023年一項文獻分析便指出:無聊感與數位化媒體的使用有中等程度的正相關。滑手機雖然當下覺得有趣,但長久下來反而愈發容易感到無聊…… 手機:愈滑愈有趣,還是愈滑愈無聊?自小在求學過...
人的身心是息息相關的,壓力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可生活習慣和一些日常壓力,都有可能導致經前症候群的不適。 多數女性在進入月經之前,可能會感受到肚子悶悶的不舒服,或是一種說不清、道不...
難道正念跟正向思考是不同的觀念嗎?你心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疑惑呢?帶你認識正向心理運作的本質,才不會讓正向思考過程中產生的不如意,變成負向情緒滋長的成因! 先前一個機會跟朋友提及正念課...
發呆與正念的內在心路歷程迥然不同,在其結束後的感受更是天差地遠。換句通俗的話說:「發呆容易引起煩躁憂愁,正念則讓內心平靜安樂」…… 我們先前有提及正念是「藉由刻意專注而產生的覺知,...
正念體驗-那是什麼樣的感受?它可以是一種接納每個當下心中的想法、可以是一種看起來像在發呆的專注、也是一種小確幸…… 透過本專欄前面的三篇文章,我們從現代生活中的成就感與小確幸、討論...
當我們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時,可能會萌生自我批判的情緒,而長期自我批判和逃避(內心抗拒),便可能會導致持續的心靈苦痛。 「為何妳會想要去照顧弱勢群體、去當志工呢?」「因為他們很需要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