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跟年紀差異很大的陌生人住在同個屋簷下生活嗎?你想過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可能成為忘年交,甚至彼此照顧嗎?這兩個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般的問題,其實正是近年廣受討論的「青銀共居」的核心理念。
什麼是青銀共居?廣義來說,指的是「讓青年族群與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群,共同居住在同個屋簷下,並一起生活」。這樣的模式其實在國外已經實行一段時間,近年,台灣則以其他國家為借鏡,開始試辦「青銀共居實驗計畫」,並在過程中摸索適合台灣地區的運行模式。
為了近一步了解這個新型態的生活方式,本文專訪了長年深耕於老人福利議題,並催生全台第一個青銀共居聚落的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紀金山,與我們談談青銀共居的重要。
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裡,「三代同堂」是最幸福的事!一個關係和諧的大家庭,才是圓滿溫馨的象徵。只是隨著社會變遷,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鄉背井,前往大城市或國外發展,甚至在外地定居,組成自己的新家庭,留下垂垂老矣的父母獨居家中。
無論是因為父母不願意麻煩孩子,或者是孩子迫於現實,而無法與父母同住,這些不再追求「同堂」而居的想法,早已成為無法抵擋的潮流。於是,安養院或老人照顧中心等相關機構應運而生,但獨居老人的問題,已然成為台灣社會的隱憂。
青銀共居,便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試著解決這個難題而逐漸開展的新型生活方式。
青銀共居新思維,各取所需都安好
紀金山解釋,青銀共居旨在營造一個讓生命更具價值的家園,除了提供熱情的青年朋友學習及長期參與照顧長者的服務外,同時也協助長者接納青年出現在生活中進而同住。此外,這樣的模式是為了打破單向的付出,創造雙方互動的價值。
年輕族群由於就學、就業等因素離開原生家庭,但是在外生活不易,容易遇到房租太貴、租屋空間受限等問題,不免飽受委屈;銀髮族群則因為高齡而有諸多生活上的不便,獨居在家卻無人照顧,內心更容易感到寂寞。透過青銀共居的方式,兩者得以互助互惠,彌補各自的缺憾和不足。陌生的兩方可以不只是室友,更是忘年之交。
在共居的過程中,長輩可以與年輕人拉近距離,接受新鮮事的刺激;年輕人也可以學習老一輩的知識,開闊人生視野,這正是新世代共融生活的趨勢。
如何打造自己老後也想住的地方?
紀金山從親自走訪各種養護機構的感受說起:「因為台灣已經邁進高齡化社會,如果不想要走向『孤獨老』的結局,或是不希望只能在老人院、安養院度過餘生,就必須開始推動共生生活。」除了要具備完善的照護條件、滿足剛性需求(編按:指在商品供需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一般指「必需品」)外,也需要給長者一個開放且與社會連結的居住環境。
他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養老院或是長照機構,連負責人自己都不想入住,可見這並非理想的老年生活。這些機構給予的多半是簡化且不舒適的環境,入住者往往生活在只有一張床、一個櫃子的空間裡,這般的晚年令人不勝唏噓。因此,紀金山嘗試打造青銀共居的實驗場域,希望提供長者一個不同的選擇,於是「好好園館」的構想油然而生。
紀金山分析,這種共居模式要滿足三種條件才能進行:第一,擁有讓青年與長者都可以自在共居的生活環境;第二,將此地視為第二個家,同住者也將彼此視為家人;第三,滿足青年與長者不同的身心需求,逐漸完善適合終身長住的環境。
青年人結合所長,銀髮族樂活晚年
紀金山解釋,青銀共居模式要順利運作,首要任務是設置可以實際體驗共居的場域,然後建立專業的服務組織,進而吸引一群認同「共老」的成員,才能編織出大家庭式的社群,發展出適宜高齡社會的生活環境。
「最佳的場域選擇,必須與大自然結合。」紀金山強調,因為生活在充滿綠意、蟲鳴鳥叫的環境中,同時兼具良好採光及通風,更有益於居民的身心健康。此外,也要具備多功能的公共設施與交誼廳,以及寬敞的個人空間,加上符合各年齡層需求的通用設計,才能居住得安全又自在。
至於專業的服務組織,建立的重點則在於可被信任的程度。以好好園館的團隊為例,除了提供24小時居家照護服務,更甄選各有專長的青年學生加入,藉此融入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這種跨世代的共居,不只能提供陪伴,更能讓長輩在平時與青年的互動中與時俱進,又可以在需要特殊照護時獲得良好服務。
以人為本,落實學習型生活與跨世代交流
為什麼會萌生推動青銀共居的想法?雖然紀金山對長照領域並不陌生,但真正認識到長者的生活需求,卻是因為母親。在多年前父親逝世後,他為了讓傷心的母親走出自我限制的圍籬,與社會有更多的接觸,於是在台中的老家龍井自辦「長青學苑」,提供生活資訊、語文、身體保健等課程。
當時上課的長輩學歷不高,普遍不識字,行動也多仰賴兒孫接送。「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很驚訝,因為他們說最想學的是『國語』,為的是看懂公車路線。」透過學習,長輩們得以鼓起勇氣,自行搭大眾運輸工具,也讓紀金山看見:只要給予資源與學習動力,長輩是可以發展出原本欠缺、卻必備的能力。
這樣的經驗,也延伸出青銀共居中「學習型生活」的精神。像是好好園館就會定期舉辦各類型工作坊,舉凡電影欣賞、共讀、烘焙等,「要讓老年生活有目標,多元、開放的學習機會很重要。」紀金山強調,培養退而不休的生活態度,與年輕人一起學習,真正地實踐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讓熟年生活更加豐富,不至失去生活動力。
透過世代間的交流能豐富生活,也是讓共居環境充滿生氣的泉源。揉合年輕人的活力與衝勁,以及長者的沉穩與人生經驗,發展出更多共創、共享的可能性。
「雖然這是一個很新的模式,但我必須去實踐出來,我們退休後的生活才有不同選擇。」現在的紀金山連同媽媽、岳父母、太太、孩子等家人,就一起生活在青銀共居的環境中。從其他住戶身上,他也看見台灣的長照觀念的改變:晚年生活不一定要由子女照顧,如果住在具有專業照護且人性化的環境,或許是更好的方案。
標準化的機構安養形式,已不再是老後唯一選擇。對於紀金山而言,青銀共居就是實踐理想老年生活的種子,能夠乘載「好好活到最後」的願景,茁壯成讓大家一起共存共榮的繁茂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