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人文

為台灣抗疫之路點燈,防疫志工:助人就是福

2020-05-28 | 鐘敏瑜
複製連結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許多台灣人自海外返國避險,求心安的同時,也增加了病毒跨境傳染的機會。為避免疫情擴散,政府宣布自第三級風險國家入境者,需居家檢疫14天。不過,如何確認這些人有沒有亂跑?不能出門如何解決生活起居問題?衛生福利部疫情關懷中心「疫情關懷call center」兩百多位無私奉獻的志工,是全台都該認識的無名英雄。

 

「1922是防疫專線,1957是聯絡各地社會局解決生活問題……」對各種居家檢疫者需要的專線如數家珍,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教師陳美麗是志工之一,二月初在護理人員的Line群組中看到招募訊息,立即決定貢獻心力。志工主要的工作是致電給居家檢疫者,提供檢疫狀況、身心狀況與就醫原則等的確認與協助。

 

志工團主要由護理、社福相關專業的人員組成,約八成執業中,兩成則是退休人員。目前約有兩百多位志工排班,負責關懷三萬多名居家檢疫者。為讓更多人了解志工工作與整個防疫行動的執行過程,陳美麗與她的三位夥伴,趁午休與我們分享協助防疫的快樂與辛酸。

工作中的陳美麗老師。 照片來源:陳美麗提供。

敏銳觀察、快速反應,努力取得檢疫者信賴

「疫情關懷call center」每周一到五工作,志工可依個人時間自由排班。目前從事教職、有多年社會服務志工經驗的玉萍,一到五都會參與,天天不缺席的敬業精神也讓其他夥伴笑著虧她:「雖然沒薪水,但做得跟正職一樣勤。」

 

而退休護理師秀雲及林姓志工也表示,多年護理經驗讓她們把助人視為天職,只要有空就排班來做。憑著強烈責任感與想協助控制疫情,減輕第一線醫護人員負擔的心意,她們四位都是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首批招募時就加入團隊。

 

問起這份職務最有挑戰性的地方,她們一致認為是在電話接通後必須迅速了解對方,從對方表達方式來觀察其個性或有無感冒症狀等,並且做出相對應的互動方式或提供協助。陳美麗說:「每一通電話面對的都是不同人,要怎麼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讓他願意信任我們,接受我們的關懷和建議,這很重要。」

 

玉萍也補充,有些人會因為怕被排擠或擔心去做採檢住院而拒絕說明身體狀況、答非所問,此時志工需要的就不只是敏銳的觀察力與防疫知識,更需要實務經驗結合護理、心理專業來溝通,突破心防。「最好的狀況是,最後他願意相信你了,連家裡太太、小孩的身體狀況也一起說出來,並詢問你的意見。」


部分居家檢疫者態度不佳,她們以代人著想的心來消化

秀雲表示,檢疫者百百種,有些人很客氣,有些人則會因為不能自由出門、或是受到旁人排擠,所以接起電話便口氣不佳,把志工當成出氣筒。此時,她們會先傾聽,待對方冷靜一些再說明政府採行這些防疫措施的用意,盼對方能配合。

 

陳美麗則表示「應對態度既要溫柔,也要堅定。」檢疫者的心情比較浮動時,假設志工還怪罪他們為何要出國,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對方更不配合,所以要「給對方一個帽子」,鼓勵對方若是撐過這14天,就是保衛台灣人健康的大功臣。適時祝福對方健康並表達政府對他們的關心,多數檢疫者也會客氣回覆,並感謝志工的付出,讓她們很窩心。

情境示意圖。 照片來源:Unsplash。

另外,幽默也是緩和氣氛的方式之一,「有個人抱怨在家14天太久了,我就跟他說,你看女人做月子一個月不能出門,是不是更辛苦?後來對方還因此說,以後會體諒身邊女性懷孕的辛苦,這也算另一種成就啦!」

 

不過除了溫柔、幽默,必要的時候還是得強硬起來。她舉例,有個檢疫者拖了三個禮拜都不去看醫生,請對方到醫院檢驗,對方卻一再重複「下週再去」,她當下立即嚴厲反問對方:「今天去看跟下禮拜去看有什麼不一樣?越早去看,代表你對家人的愛越多。愛他們,就不應該明知有風險還硬要拖。」對方當下傻住,也不再滿口都是推託之詞。

 

部分檢疫者的不友善或消極反應會打擊志工士氣,不過陳美麗說:「我覺得有能力去幫助人就是福。」以代人著想的心理解對方出入受限制,或是受到周遭親友議論的處境,自然能有多一點耐性向對方曉以大義,「往正面去思考,我很感謝我能成為對方情緒的出口。」苦口婆心的勸諫,只希望檢疫者能夠配合,共同守護國人健康。

美麗老師與玉萍老師的合影。 照片來源:陳美麗提供。

自境外返台的檢疫者淚訴心境:第一次感受生離死別的恐懼

電話裡不只聽得到檢疫者的不悅與抱怨,也能聽見一些人的難忘體驗。林姓志工分享,前幾天接觸到一位從境外回台的檢疫者,原本因為想保護家人健康所以不想返台,直到該國疫情失控,才決定回來。

 

她轉述:「對方告訴我,下飛機那一刻,提心吊膽一個月的他才知道可以踏在讓人安心的國土上有多幸福。不只下飛機激動落淚,他說他也難忘兒子站離他遠遠的畫面,他怕兒子染病所以不讓兒子靠近他,想擁抱卻沒辦法。」那一刻,是他第一次感受到生離死別多麼可怕,也才發現原來過去能與家人相聚的時光有多麼珍貴

 

林姓志工表示,自己聽到這段話也淚流不止。疾病或許可怕,不過抗疫期間這些微小而動人的犧牲與掛念,更彰顯了親人之間的真心可貴。


「別人感恩,我們去做;別人不感恩,我們也要做。」

陳美麗與他的夥伴們分別有抗SARS、921大地震與復興空難等意外的志工經驗,多年來在重大災害中從不缺席。陳美麗就分享,自己在921大地震期間帶領約20位護理師到南投賑災,五天內只睡八小時;善心人送來肉包,卻因天氣熱、保存不易而臭酸,還能吃的先給災民吃,自己只能拿臭酸最嚴重的來果腹。「但我沒空想那些,我滿腦子就是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

 

在她看來,這些善行受益最多的是自己,她說:「別人感恩,我們去做;別人不感恩,我們也要做。重點不是別人給你什麼反應,而是你知道你做了有意義的事情。」她始終認為,當重大災害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爆發,身為暇滿人身應該積極奉獻,這是護理專業的天職。不求對方感念,但求無愧於己心。

 

無償守護全民安全,點一盞燈照映台灣抗疫之路,她笑著說不累,「我護理,我驕傲。我們盡量關懷這些居家檢疫的人,也希望他們可以對自己和社會健康負責任,配合政府政策,度過困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