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孵化未來的搖籃|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2022-03-06 | 心閱網編輯室
複製連結

如果所謂的實驗,是透過各種科學實驗證明我們提出來的假說,在不斷嘗試、修正與無數的失敗中,推導出足以改寫人類歷史的成果。那麼,「文化」也能被實驗嗎?提出假說、設計實驗步驟的過程,不僅止於科學場域,現在我們可以看見這些過程也延伸到了以前從未想像過的地方。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裡,我們看見了生機蓬勃的文化實驗過程,由策展團隊和藝術家掌握無限的可能,藉由民眾們的參與,見證一場場實驗的完成。


臺灣的文化實驗室

或許很多人不太了解於2018年成立的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以下簡稱C-LAB),這個新興的展演空間座落於臺北市大安區的建國南路一段,前身是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過去那個圍牆聳立的軍事重地。

 

1939年,為了因應臺灣島內的工業化政策,日本殖民政府在此設置了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進行工業技術的開發;在歷史巨輪的驅動下,1949年,工業研究所成為國民政府遷臺後的空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空總)。

 

直到空軍總司令部遷出原址,原本森嚴的軍事機構,才在一系列規劃下被逐漸的開放,經過長期的籌備,才終於作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正式啟用。過去的舊建築,經常基於現代化和都市化的選擇,最終在不知不覺之中,成為了高樓大廈,曾經的歷史痕跡便就此湮沒。所幸,空總被保留了下來,沒有被商業價值所取代。經過八十年的時光,這個建築空間終於從殖民與戰爭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成為能與常民互動、孕育藝術活動的新場域

臺北市文化局於2015年將位於基地中心的原空總舊辦公大樓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照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從零到一:文化實驗如何發生

通常踏進美術館或展覽空間,我們期待的是欣賞一件已完成的作品,例如一幅畫、一座雕像或者一段錄像,只能從旁邊的解說文字,簡短窺探作品發想和製作的緣由;而C-LAB卻反其道而行,更強調創新與嘗試,而非早已定型的結果。

 

C-LAB由文化部所屬的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負責營運,最核心的任務就是「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透過審查和補助去發掘具有潛力的藝術家和作品。藝術家們會將他們最初的創意藍圖向專業的評審展示,通過審查後,C-LAB將給予經費、進駐空間等支持,讓他們循著這份藍圖去逐步勾勒出腦海中的作品。

 

有別於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展覽形式、理念與空間,C-LAB並非以藝術的最終成品為主要展示方向,而是以階段性的實驗型成果作為和世界溝通的方式。我們可以將它稱之為「從零到一」的過程──從無到有、從渾沌到賦形的過程。


想像未來的模樣:FUTURE VISION LAB與建築空間的運用

想像未來與探索未知一直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C-LAB所成立的「科技媒體實驗平台」(Technology Media Platform),以「媒體實驗創新」與「社會鏈結」為重點,打造了一個稱為穹頂構築(DOME)的展演空間,透過各項複雜技術的結合,營造出一個沉浸式的影音體驗空間。不同於一般展場,半圓形球體的戶外建築,夜晚時外觀就像一座發光的未來建築,內部則透過投影展演出各種藝術作品,使創作發揮出比原本更多的可能性。

全沉浸式影音體驗空間 FUTURE VISION LAB。照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不同於美術場館大量空白而方正的展覽空間,C-LAB多樣的空間形式多了許多「探索」的意味。近期展出的《數位肉身性》,就利用了大樓本身破舊的廢墟感,以及不工整的結構安排,將數位藝術裝置和以舞蹈為發想所設計的展覽置入其中,舊與新兩者交融出全新的感受。除了建築本身,藝術家對於空間的想像更具彈性與流動性,如「螢光異變」戶外裝置展,將空總戶外空間的各個角落轉化成螢光的世界,讓灰色的水泥建築多了活潑的視覺刺激。

 

藝術團隊們運用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去改造舊有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透過複合媒材和跨域的融合,他們帶領觀看者打開感官,從過去的經驗中挖掘全新的感受

數位肉身性展覽之「春之祭」展場。攝影:陳威廷


有機的互動:從封閉到開放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說:「這個基地的前身,曾經長達62年作為空軍總部。圍牆,阻隔了市民與空間。對市民而言,這是一個禁地,一個幾乎不存在的空間。」在重新開放之後,我們終於有機會目睹空總的面貌,就如同城市角落那些被重新規劃的日式舊住宅群,這個過去被屏蔽於常民生活的空間,總算有了與人們互動的機會,殖民與遷移的歷史也得以被記憶。

C-LAB在2020年卸下圍牆,轉變為文化美學公園,鼓勵民眾走進空總,感受文化與創新氛圍。照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的展覽與活動規劃不僅限於建築本身的空間中,在空總的圍牆拆除之後,它變得像是一座公園,然而它又不僅僅是一般的綠地或休閒區域,它是將現代銜接於未來的場所,讓民眾既能夠在其中欣賞藝術,也能親自參與文化產生的過程。揮別了軍事重地的疏離感,C-LAB積極舉辦講座和創作工作坊,也會針對園區的歷史和植物進行導覽活動。更重要的是,透過CREATOES徵件計畫,將最前沿的文化思考和創意帶給觀眾。

 

目前C-LAB的活動與展覽都收穫了豐富和正向的回饋,說明了大眾對於文化藝術的接受度逐漸提高、對新事物總保持高度的好奇心;然而,也相信有許多人並不知道C-LAB的存在,不瞭解空總的前世今身。作為城市中乃至於島嶼上的一份子,或許我們能夠透過這個文化實驗場中的各種嘗試,去回顧我們的歷史,同時也看見我們的未來

 

 

 

 

 

 

衍伸閱讀:《我們的未來》

 

★被《時代》雜誌譽為「2010年最佳發明」的美國最大募資平台Kickstarter之共同創辦人顏希.史崔克勒(Yancey Strickler),總結多年實戰經驗,獨創「便當原則」(Bentoism),幫助釐清內在價值觀,找出翻轉的新觀點。

 

了解更多: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