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習慣的一切都不再如往常,一顆關懷的心依舊赤忱。儘管共餐被迫停止了,卻沒停止他們想為長輩服務的心。親手送上門的好吃便當、一聲問好的電話,依舊能夠保有讓長輩快樂的本心。 |
當習慣的一切都不再如往常,一顆關懷的心依舊赤忱。儘管共餐被迫停止了,卻沒停止他們想為長輩服務的心。親手送上門的好吃便當、一聲問好的電話,依舊能夠保有讓長輩快樂的本心。
三級警戒帶來人心惶惶,也帶來了許多的不便利,我們開始減少出門的頻率、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限制親友的外出。然而對某一族群而言,儘管想要效仿年輕人使用網購來補足生活所需,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群人,便是生於電視剛剛發明年代的長輩們。他們極少接觸網路,對琳瑯滿目的APP更是無從下手,因此別說網購,連外送軟體都不知該怎麼下載。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因為身體機能的衰退,想獨自照料自己都十足辛苦;更有許多人,獨居在家,卻因限制外出而無人交流,備感孤獨。
往日為了照顧這些長輩們的身心健康,許多社會福利因應而生,關於照護銀髮族的流程與章法早已成了一種習慣,沒想到新冠疫情的來襲,打亂了一切的理所當然,讓所有人不得不開始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應變。
窒礙難行,疫情下的難題
疫情前以老人為主體而服務的活動,多數同時關照到身心靈的照護,以老人共餐一事為例,關注到的不只是用餐一事,更是透過一同到某個地點用餐,讓許多「宅」在家的銀髮族們,有了動起來的機會,並藉此增進情感的流動,使長輩們得以結交新朋友。然而自從疫情爆發後,人們便開始自主地減少群聚,自然也取消了許多的活動,共餐更幾乎都改為送餐。對這些長輩們而言,影響的不只是不能一同用餐,而是孤獨的他們少了許多可以交流的對象。
一位獨居的85歲李姓長輩,便是深受疫情所苦的例子。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機能衰退,李伯伯的體力越來越差,視力也退化到讓他難以看清事物,在急需別人幫忙的現在,卻因為疫情,而不敢讓人進到家中,不僅如此,因為冰箱壞了,連用餐都成了問題。
而被影響的,又豈只是單純的共餐一事,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學苑、日間照顧中心皆被喊停,即使想出去找朋友聊個天、泡杯茶都成了一種奢求。
突破現況,用真心傳遞真情
為了兼顧防疫並維持原來對長者們的照顧,各單位紛紛想出不同的辦法。
比如原先舉辦共餐服務的各個關懷據點,因為疫情讓實體共餐停擺,但是並未落下對長輩的關懷。許多單位將共餐轉為定點取餐,或是組織志工協助送餐,這對於許多獨居在家或生活不便的長輩,猶如雪中送炭,緩解他們在疫情下的飲食困境。此外,也透過日常性的電話問安,加強對長輩的關心,希望從身心上給予他們支援。
以關懷長輩出名的台北市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從2020年疫情開始之後,便被社會局通知停止關懷據點的服務以避免疫情擴散。然而他想到的,卻是這些長輩只能待在家中看著不斷被報導的疫情而擔憂,這讓他不忍。於是他沒有停,卻在執行時做出改變,用落實地調查自己管轄的里所有服務長輩的旅遊史與接觸史、共餐的樂活園地時先洗手、分送漂白水落實居家清潔……等等措施因應防疫。今年五月開始實施三級警戒之後,他依舊沒有停止關懷,儘管共餐停止了,供餐、送餐依舊持續地執行,憑藉希望長輩快樂的心意,將關心放進一道道的菜餚,一個個的便當。
許多地區的樂齡學習中心,更是將課程轉為線上。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所辦理的樂齡大學,就讓長輩們利用line群的視訊功能,一同線上互動,不只讓這群長輩們依舊「勤學不輟」,也讓待在家中的長輩可以轉移對疫情的恐懼,專注於手作上。
表達關懷,營造共好生活
福智團體的東湖教室2017年申請成為社區關懷據點,以課程、共餐、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四個主軸來給予長輩關懷,然而深受長輩們喜愛的上課與共餐兩個項目,因為疫情而被迫暫停。只能改以關懷訪視與電話問安作為主軸,希望能夠給予長輩們心靈上的安慰。
協助共餐進行的王瑞霖苦笑著說:「現在看不到彼此,然後又關在家裡,還有很多人的孩子限制他們出門,所以他們也是很苦。但如果說有人打去電話跟他問安、問候一下,他們都會很高興。即使只是聽聲音,對他們來講,也可以感受到被關懷。」
當習慣的一切都不再如往常,一顆關懷的心依舊赤忱。儘管共餐被迫停止了,卻沒停止他們想為長輩服務的心。親手送上門的好吃便當、一聲問好的電話,依舊能夠保有讓長輩快樂的本心。
疫情時代,考驗的或許不只是怎麼因應瞬息萬變的世界、怎麼做出改變,而是在這個因為減少了互動而變得疏遠的世界中,如何依舊滿懷著真心,去關懷他人,營造彼此共好的生活。
參考資料
鳥來嬤開直播!嶺東樂齡學員視訊課收穫多 看手機學做飲料袋
【人文講堂】20200606 – 社區關懷,提升防疫能量 – 方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