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中醫保健】三個月改善孩子的體質!中醫師教你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2020-08-19 | 郭哲彰
複製連結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希望他們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因此當孩子的健康微恙時,父母總竭盡所能希望找到改善方法。

 

高雄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郭哲彰醫師了解父母的心情,指出青春期是孩子體質的分水嶺,孩子在青春期時,體質會有所轉換,如果想要調整孩子的體質,建議把握孩子青春期前的時光,透由父母與孩子共同堅持三個月的中醫調養與相關配套措施,便能大幅改善病症,健康快樂的成長。以下郭醫師將帶我們認識孩子的體質特性,再給予相對應的改善方法,現在讓我們一同來了解!

 


你的孩子有這些狀態嗎?觀察他具備哪種體質特性

 

中醫認為「小兒並非大人的縮影」,孩子與大人的體質不同,不能相提並論。明朝著名中醫家萬全提出「三有餘而四不足」理論,指出孩子的體質具有六種生理特性,分別是:心有餘、肝有餘、陽有餘而陰不足、肺不足、脾不足與腎不足。自古以來,中醫皆依此理論了解孩子的體質狀況,給予相對應的照顧與教導方式。

 

 

1. 心有餘

 

在中醫裡「心主神明」,意即心與精神和外在表現相關。孩子比起成年人更容易受到驚嚇,當孩子半夜睡不安穩,常被環境音吵醒,就屬於心有餘的現象。另外,中醫認為「心屬火」,當孩子心火極旺時,時常會引起高燒,甚至動不動就高燒到39℃,也是心有餘的徵兆。

 

2. 肝有餘

 

中醫提到「肝為將軍之官」,肝火較旺的孩子可以從以下幾個性格和身體徵兆來判別,從性格來看例如:脾氣倔強、比較急躁或不易聽進他人說的話;而從身體狀況來看,如皮膚容易發癢、容易便秘、大便呈顆粒狀;從睡眠情況觀察,孩子易過於興奮不易入睡、睡著又時常磨牙,乃至睡前必須要將四肢之肌肉盡可能地伸展,皆為肝有餘的表徵。

 

3. 陽有餘,陰不足

 

小孩子「體稟純陽」,一旦生病,便容易導致陽有餘而陰不足的現象。陽有餘比如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容易引起發燒,心情煩躁不安。陰不足則體現小孩子體水分交換速度很快,若是上吐下瀉,則容易脫水。脫水的現象可從孩子哭不出眼淚、尿量少、皮膚有皺摺、嘴唇乾燥、體重下降、眼窩凹陷等症狀觀察出來。

 

4. 肺不足

 

肺不足代表肺氣虛的狀態,當孩子肺氣虛時,容易反覆感冒,由於孩子的肺纖毛運動較弱,不易排痰,因此只要感冒便會咳嗽咳很久,累積很多的痰。如果孩子累積過多的痰,就容易導致肺炎,因此家長往往需要協助拍痰。當孩子肺氣虛的話,容易駝背,腰也會痠痛無力,無法挺直,也具有垂肩的特徵,肩膀至脖子的弧度是下斜的,非平直的弧度。

 

5. 脾不足

 

若發現孩子容易流口水,睡覺時眼皮不易閉合,或是吃飯後容易拉肚子,大便偏軟,次數多,就代表孩子的脾功能可能較為虛弱。

 

6. 腎不足

 

當孩子腎氣較弱時,會導致骨頭生長不良,發育較一般的孩子遲緩,也容易尿床和罹患尿道炎。如果發現孩子一直長不出牙齒、不太會爬行或站立時,就要特別留意。此外患有氣喘、佝僂病等先天疾病的孩子,也容易出現腎不足的現象。

 


六種養育方式,教你改善孩子體質

 

清朝中醫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提到兒童有三難,「一難於天,二難於人」,而二難於人是什麼人呢?「一難於兒之父母,一難於庸陋之醫。」孩子無法自主承受天氣的變化,需要他人關顧,醫師如果不懂得孩子病理,看病不仔細等會造成孩子的災難,而父母如果也不懂得養育,也會造成孩子的災難。

 

舉例來說,孩子已經吃飽了,父母還一直餵他,這是一個災難,因為孩子一直吃會造成脾胃虛,而肚子的食物未消化,積滯久了會導致腸胃慢性發炎,更延伸至皮膚毛囊發炎。因此透由了解以下六種養育方式,我們將能排除孩子的災難,並給予良好的照護。

 

1. 心有餘:營造寧靜成長環境,陪伴孩子做靜心活動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孩子自出生後便與科技為伍,3C產品帶來聲光刺激,使得孩子缺乏沉澱心靈的環境,因此心有餘的孩子特別容易過動。建議父母多傾聽孩子的聲音,也可以陪伴孩子讀經背誦,聆聽能安定身心的音樂,少食用辛辣、烤炸、太補的食物,如:當歸、肉桂等,少使用電動玩具等3C產品,並時常按摩在耳朵與手上兩個神門穴,安定孩子的心神。

 

曾經有位罹患癲癇的病人,只要一看到電視卡通皮卡丘放電,癲癇便發作。也就是說,我們極容易透過眼睛、耳朵等聲光刺激,影響到自己的身心。

 

 

2. 肝有餘:少吃烤炸辣甜等助長肝火的食物

 

家庭減少紛爭,避免打罵小孩。盡量不食用太甜、油炸物或容易動肝火的食物,如巧克力、大蒜、牛肉。建議可喝酸梅湯、烏梅汁、玫瑰花茶、菊花茶等降肝火的食物。在穴位上,可以多按摩太衝穴。

 

如何少吃甜食?人類的天性是吃到甜的便有飽足感和滿足感,因此容易上癮。如果要協助孩子少吃甜食,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當父母吃的東西都不甜,家裡也找不到甜食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養成不吃甜食的習慣。其次可以讓孩子知道吃甜食容易導致身體疾病,當他們越瞭解,便越不會有想吃甜食的欲望。

 

3. 陽有餘而陰不足:多補充水分,少吃燥熱食物

 

燥熱傷陰,故孩子忌諱吃燥熱食物,如:辛辣、油炸物,最重要的是時常補充水分,孩子所需要的水份需求量比成年人多,例如18歲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需要50毫升的水分,但4歲小孩則每天每公斤約需要100毫升的水分。如果孩子有上吐下瀉的症狀,需多補充電解質的水,以免產生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

 

另外,「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因為孩子陽氣有餘,父母不要過度擔憂小孩冷到,必需適度讓孩子身體接受冷熱變化,所以衣服不用穿太多。通常孩子只需比大人多一件衣服即可。

 

4. 肺不足:不吃冰品甜食,多運動和曬太陽

 

肺不足代表肺氣虛,需要補孩子的肺氣。首先不能吃冰涼的東西,或是寒涼的瓜果。飲冷則多痰,如果痰多的話,建議不吃冰品及甜食。第二,寒傷肺。不能讓孩子一直處在冷氣房內,要走出戶外,接觸陽光,呼吸新鮮的空氣,並透過運動增加心肺功能。另外,也能多做開肺通鼻式,並多按摩太淵穴,補足肺氣。

 

 

5. 脾不足:盡量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冰涼瓜果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孩子若先天脾虛的話,後天便需認真調養,因此在飲食上可盡量食用較好吸收的食物,例如:白米飯、胚芽米,或煮藥膳四神湯。並盡量少吃太涼的瓜果,如:西瓜、香瓜、哈密瓜,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飲食避免化學添加物或太甜的食物。特別叮嚀不能因為過度溺愛,給予超量的食物。在穴位上,可多順時針按揉中脘穴。

 

而針對剛出生的孩子來說,六個月前食用母奶最佳,因為脾胃相當虛弱,六個月之後,則可以慢慢從米、麥等較好吸收的食物開始吃起。

 

 

6. 腎不足:宜早睡,不宜泡在冷水太久

 

若是腎虛的小孩建議多食用桂圓糯米糕、黑豆漿、蓮子,並提早睡覺以補充孩子的腎氣。尤其中醫講「腎主骨」,因此小孩子要長高,絕不能太晚睡。此外,時常尿床的孩子,除了睡前少喝一點水之外,盡量減少游泳訓練,因為中醫認為「腎主水」,泳池內的水偏涼,孩子如果長期泡在水裡面,會讓腎氣更弱,尤其冬天更不適合游泳,會耗損腎中的陽氣。

 

須特別留意的是,一般正常小孩不需要特別補腎氣,如果食用過多冬蟲夏草、海鮮等補腎食物,容易造成孩子性早熟,揠苗助長。

 

 

 

採訪撰文/李依霖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