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精選書摘】打造履歷美德卻犧牲孩子睡眠健康?帶你打破贏在起跑點迷思!

2024-03-06 | 達契爾‧克特納 / 心閱網編輯室
複製連結

近期一對國小兄妹一天的學習日程在社群上被公開後,瞬間引發網路熱議!各方網友除佩服媽媽和小孩的超強體力,更多的是留言批評行程太滿,根本像在看恐怖片!而親職專家、醫界人士也都關心這兩個孩子的身體真能承受長期高壓學習的狀況嗎?回頭來看兄妹兩人一天的行程,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寫公文(源自日本的一套系統化數學教材)、再來上學、寫作業、課後補習,到家晚上練琴至深夜十一點半就寢。晚餐也僅有15分鐘在車上解決。這樣「超人」的行程,光是大人可能都叫苦連天,孩子真能「樂在其中」?

 

在《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一書中,提到一段大自然中「硬木」的成長與孩子學習的關聯性。

 

在我們擔憂孩子成長太慢、學習效率不夠時,不僅成為父母自己對孩子期望的重擔,也變成孩子無形中的壓力。教養本不易,父母如果能轉為更多關注孩子的內在成長,欣賞他獨一無二的特質,將讓他如同硬木一般長出堅硬的質地,當未來某個時刻面臨挫折、沮喪的時候,父母曾經給予的鼓勵和讚美,都將變成他足以面對一切的堅韌勇氣。

 

圖片來源/Unsplash

 

與其將孩子的人生想成五花八門的機會,我們可以將它看做是一連串逐漸溫和展開的經驗,就如橡樹會緩慢形成堅固的年輪。——《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實踐慈悲、關愛的12個教養練習》金‧約翰‧培恩(Kim John Payne)

 

以下取自書中內容(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硬木長得慢。」

我和家人住在新英格蘭山上的農場裡。在下著雪、美麗而漫長的冬季,我們待在一座很大的老農舍取暖。農舍裡有兩個燒柴的火爐,我們讓裡面裝滿木柴。每年夏天我們會砍下木柴、劈開、堆好,準備度過最冷的月份,這是我們家的例行公事。它帶來真實的感受,也讓我們密切接觸森林以及我們砍伐的樹種。切開原木時,我們會注意到呈現同心圓的年輪,一層層包圍著圓心。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顏色和型態,代表著樹木生長過程的狀況。年輪默默訴說樹的故事,有美好時光,也有艱困的歲月。我們常停下來讚嘆梣樹、橡樹和楓樹的緊密木質,這些樹的樹齡較大,又重又堅固,與成長快速、輕而脆弱的松樹和其他容易掉落與斷裂的軟木完全相反—軟木燃燒時產生的熱度很低。

 

我和朋友「光之農夫」*—創作歌手兼詩人的珠兒聊起她在森林裡的時光。談論這段對話時,我們正計劃在洛磯山脈的某個節慶合辦一場工作坊,探討孩子的發展。我們討論到身為父母,很重要的是理解孩子需要有足夠空間和時間的童年,長大後才能變得堅強又有韌性。她說了以下深刻的道理,令我驚豔:「你知道嗎?硬木長得慢。」我和農場裡的樹木建立親密的關係,我不時讚嘆著硬木的優美和堅韌,因此我明白這一點。不過直到珠兒這麼說,我才把這件事和養育孩子連在一起。在珠兒的著作《永不破碎》(Never Broken)中形容得很美:

 

直到今天,我都會利用從大自然觀察到的現象,修正自己的內在生活,最重要的是,大自然讓我學到,硬木長得慢。這句話不是我靈機一動,而是經過深刻的思考。我看著軟木在春天發芽,幾年後就腐敗了,硬木卻能成為我的朋友……

 

長得慢代表深思熟慮,深思熟慮代表有意識的選擇。這是一座思考的階梯,這些年來它帶我向上,直到我抵達自己賴以為生的格言之一:硬木長得慢。如果想長得強壯、活得久,不要輕易脆化或破裂,我做的決定就不只為了一時好處,而是能使我持續成長。

 

思考孩子的未來時,我們別忘了硬木長得慢,不要因為想加快子女的腳步而感到沮喪,導致偏離正軌。與其將孩子的人生想成五花八門的機會,我們可以將它看做是一連串逐漸溫和展開的經驗,就如橡樹會緩慢形成堅固的年輪。當然,我們可能會對以下想法深信不疑,那就是讓孩子參加更多活動、就讀高壓的學校、參加競爭激烈的體育社團,能讓他們有更大的優勢。然而,這種教養方式會長出軟木。如果退一步、慢下來,我們不只能養出更堅韌的孩子,也能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在自己的核心長出硬木—孩子也感受得到。

 

履歷美德vs.頌辭美德

在紐約市一所私立小學門口,一群剛送完孩子上學的家長閒聊,某位父母感嘆,「好像小孩才剛上一年級,你就要開始為他準備履歷了。」其他人心有戚戚焉,點頭微笑。另一位家長語帶諷刺地回應,「親愛的,你難道不覺得一年級才弄,有點太晚了嗎?」這下子所有人哈哈大笑,笑聲中夾雜著認同的悲哀。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打造一長串外在成就彷彿萬分重要。在這樣的社會裡,比起如何發展強大的內在人格,我們更知道如何進入頂尖大學或建構職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稱這類成就為「履歷美德」。打造履歷美德的壓力,一點一滴追溯到教養方式。當孩子在運動競賽中沒有亮眼的表現或成績變差時,我們會擔心他們的成績單不好看。若我們試圖找出原因,會導致家庭氣氛緊張。我們的問話出自焦慮,我們的聲音咄咄逼人,青少年會立刻回嘴,說這不干我們的事,別管他們。我們反擊,關心他們的未來當然是我們的事⋯⋯然後你也知道,這對話接下來會變成什麼樣。

 

但是和履歷美德截然相反的、也是布魯克斯指出的第二套美德,那就是「頌辭美德」。聽起來有點可怕,不過這些特質是人們在你的葬禮,以及在你去世許久後談論的美德。你是否勇敢,為信仰挺身而出,幫助身邊的人成為更好的人?你是否對他人誠實,是個善良、有愛心的朋友?你是否替世界帶來歡樂?你是否深愛家人?

 

頌辭美德的概念是向前看,沒有強迫和僵化的感覺。當我們強調這類與塑造人格有關連的、更深刻的特質,與生活不順遂的孩子之間的對話會比較溫和;我們可以更專注在他正經歷的事,以及我們能怎麼理解。

 

教養是件極其吃力的事,處處有陷阱,有時我們覺得無法符合標準,成為理想的父母樣貌。然而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比我們自己還偉大。

 

社運人士多蘿西.戴伊(Dorothy Day)將生育的經驗形容為不平凡的創造行為。她寫道:「就算我寫了一本最了不起的書,譜出最偉大的交響樂,畫出最美麗的圖畫,或雕刻出最細膩的人像,這一切都比不上他們把孩子放進我臂彎裡,覺得自己是那樣崇高的創造者。」

 

本章開頭,我提到父母望向孩子的未來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也往內看向他們的情緒發展,或者往外看著他們在世俗的地位。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內在成長並不容易,不過這能讓我們卸下許多肩頭重擔,好讓我們享受每天發生有趣又珍貴的事。當沮喪來襲,我們可以將它看做是一時的,而不是困在對未來無以名狀、嘮嘮叨叨的擔憂中。這種態度能開啟一個空間,使我們以一種驕傲又值得讚揚的方式回應孩子。

 

* 珠兒曾在書中寫道:「我們不和黑暗戰鬥,我們是耕耘光的農夫。」(We are not in the business of fighting darkness. We are farmers of light.)

 

知田出版 /《擁抱孩子的脆弱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