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修復歷史的記憶|紙醫生吳哲叡

2022-03-06 | 心閱網編輯室
複製連結

站在老舊的「多益美語」招牌下,前來訪問的我們猶豫了一下,再次確認過地址才推門而入。在不起眼的門面之內,卻是大有乾坤,這裡是吳哲叡的工作室——「睿雅軒」。我們到訪的時候,他正埋首工作室中央的長桌上,專心致志地處理一張菩薩像。

 

吳哲叡是一位紙質文物修復師,又被人稱為「紙醫生」。他鑽研紙張修復技術超過二十年,凡是跟紙張有關的古籍文物,不論是字畫、檔案,到古書、拓片,學識深厚的他只需略看一眼,便能道出古籍的裝裱方法、用紙、歷史淵源。破損老舊的文物來到他的工作臺上,也都能妙手回春,他十分自豪:「除了火燒掉沒辦法之外,其他都可以修復。」


扎根民間的堅持

就在採訪開始不久,一位客人帶了兩件古本來委託吳哲叡修復,交流的過程中,客人提到自己的東西不是出自名家之手,擔心吳哲叡不願接手。以吳哲叡的手藝和名氣,不難想像會有許多收藏大家帶著名家作品、珍稀善本來找他修復,曾經就有一位收藏家想要「包下」吳哲叡,請他修復自己從世界各地蒐集的文物,但條件是只能修復自己的東西。面對每月豐厚的報酬,吳哲叡卻選擇婉拒。

吳哲叡分享與歷年學徒、文人雅士共筆後集結成冊之作品。攝影:福智文化

能修復名家之作固然難得,然而他同樣看重民間作品的價值,即使是野史,也因為實錄了過往尋常百姓家的生活狀況,而彌足珍貴。「我覺得我留在民間才是對的,因為民間的東西才是多元的,民間有很多是無形財。」因此吳哲叡告訴客人不必顧慮,憑著這兩份古籍是珍貴的歷史痕跡,深具傳承給下一代的價值,他就願意親手修復。

 

放棄優渥的「錢」程,決心扎根在民間,身邊人多少有些微詞,但吳哲叡有自己的堅持:「我們做人應該要有一套原則:做對的東西,即使別人認為你不對,你還是要堅持下去。」


傳承文物,保存文化

吳哲叡對紙質文物修復工作可謂充滿熱忱,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二十多年來幾無例外。除了從修復過程中尋得樂趣外,他也強調,「傳承」二字是修復師的使命。吳哲叡表示,我們的文物就是靠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才得以保存下來。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留給下一代,而這也是作為紙質文物修復師的一份責任。

吳哲叡對待每一個文物都非常認真、講究。攝影:福智文化

因此吳哲叡相當看重手中的文物能否得以留存後世。有人拿來一份工尺譜請吳哲叡修復,原本估價兩萬的修復費用,吳哲叡最後只收取五千塊,唯一的條件是,在修復完成後影印一份送到市立文獻館,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觀摩。「你如果今天不喜歡,那個就變成資源回收了,可是你把它保存下來,再交給下一代、下一代、下一代,就有機會一直延續下去。」

 

除了為前來委託的客人講解修復工序,吳哲叡也不忘提醒道:「我們終其一生嘔心瀝血蒐集這些東西,到最後……你要為它找一個良人。」他補充,要根據文物的性質,找到相應的單位捐贈,才是對於文物本身最好的歸屬


傾囊相授,但求畢生所學薪火相傳

除了寶貴的文物要傳承給未來世代,吳哲叡也致力於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延續下去。在傳道授業方面,他同樣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

 

談到拜師學藝,年輕時的經歷吳哲叡依然歷歷在目。儼然已是專家級人物的他,並非一開始就從事這一行,而是人生到了三十多歲,才毅然決定轉行字畫裱褙。懷著一腔熱誠想要入行,卻因為上一輩「留一手」的風氣,苦無前輩願意敞開心胸傳授技術。

 

不過這位入行無門的年輕人,憑藉孜孜不倦的自學自勉精神,終在字畫裱褙、紙質文物修復領域成為一位學富五車的大師。今天吳哲叡在傳授所學時,便決心不能讓有志於學者和自己一樣成為「留一手」風氣的受害者,因此不論是在大班上講授、或是在工作室訓練學徒,吳哲叡必定傾囊相授,絕不藏私。

吳哲叡檢查委託物之毀損狀況。攝影:福智文化

你願意來最好,我不怕人家學。」只要有人想學,他就會「使命必達」,即使勞心勞力也在所不辭。吳哲叡每年都會遠赴馬來西亞開班教學,事因他在臺灣教授時,馬來西亞的林連玉紀念館每次都會派人參加,希望學習尺牘、拓片的修復技術,來保存其館藏文物。

 

吳哲叡瞭解箇中緣由後,便豪氣地對他們的副館長說:「你們每次來,機票、酒店得花多少錢?太浪費了!我去,一次去一個禮拜,全馬來西亞的人都能來聽,這才是對的。」他講學堅持不收取分文,連就連機票飯店也是自掏腰包。「我們是在做普及、做傳承,不是斂財的。」

 

他形容,這份事業就像在撒種子,將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向學生傳授,也期望他們向更多的人繼續推廣,那麼這一門手藝就能在各方各地開枝散葉、生生不息。


天底下沒有夕陽的產業

隨著社會進入電子化時代,現代人越來越不看重紙本,被問到這一行業的前景,吳哲叡承認,這方面的市場正在縮減,然而市場縮減並不代表產業消亡。「你以為這個產業會被淘汰掉,不會!在臺灣的某個角落還有一群人在做,在地球的另一端還有人在做。」

吳哲叡住處一隅,置放著大量的修復工具。攝影:福智文化

潮流大勢的確讓修復師的數量隨之減少,不過,吳哲叡對自己的一身手藝可是充滿自信:「只要技術好,你在深山都有人去;你技術不好,就算在黃金地段,三個月後還是要關門。」

 

他相信,只要有人存在、只要還有人會寫字,紙質文物修復和字畫裱褙的事業就能持續傳承下去。同樣地,每一個行業也是如此。

 

有一句話你要記住,天底下沒有夕陽的產業。只要有人,就不會斷。

 

 

 

 

 

衍伸閱讀:《我們的未來》

 

★被《時代》雜誌譽為「2010年最佳發明」的美國最大募資平台Kickstarter之共同創辦人顏希.史崔克勒(Yancey Strickler),總結多年實戰經驗,獨創「便當原則」(Bentoism),幫助釐清內在價值觀,找出翻轉的新觀點。

 

了解更多: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