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斷捨離聊心事】紙袋堆積如山?整理師教你解決「保存型囤積」

2025-09-17 | 文/廖心筠 整理編輯/心閱網編輯室
複製連結

去速食店、麵包店、百貨公司消費時,常常會收到各種紙袋。如果平時習慣把紙袋留下卻沒有妥善管理,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家中「不可收拾」的局面,但又不知道該從何整理起。其實,要先整理的,也許是你的心……

 

前陣子我整理了一個家,紙袋的量真的不少。我沒有直接請她丟什麼,而是請她先把「最好的」挑出來。她自己定義的「好」,是精品紙袋香奈兒、LV、愛馬仕這些百貨公司一樓精品的品牌。這些通常最容易留下來,我就請她把它們集中在一起,先整理。

 

圖片來源:Unsplash

 

接著,我再把那些看起來比較舊的、很「稀微」的紙袋(例如把手是紙做的、很容易破損的咖啡紙袋,或是速食店的紙袋)另外放成一區。然後我請她開始分類用途,她自己說出了幾種:比較有特色,要做成作品的紙袋、品質好,送禮時要用的、簡單好用,方便請助理拿東西走的,以及平常裝雜物也不心疼的。

 

分到一半,她看著手邊一堆厲害的紙袋,瞄一眼我旁邊那一堆很「稀微」紙袋,很阿莎力地說:「那這些我都不要了。」一句話,清光。她自己決定的,完全沒有糾結。因為她已經知道,自己真正想留下的是什麼。我很喜歡這樣的整理方式,不用硬勸她丟,只要讓她先看見「最值得留下的」,其他的,自然就鬆動了。

 

後來我們把那堆不要的紙袋全都帶走,捐去家樂福的回收箱。其實像全聯、里仁這些地方,也有紙袋、環保袋回收的機制,讓需要的人自由拿取。這是一個很棒的循環,不是丟掉,而是把物品交到更需要它的人手上。

 

因焦慮而生的「保存型囤積」

 

我後來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原來收集紙袋、捨不得丟,背後也有心理原因。心理學上說,這種行為叫「保存型的囤積」,它不只是因為東西好用,更像是對一種「萬一以後需要」的焦慮。有些人從小生活比較匱乏,會下意識地想要把東西留著,覺得「有東西在」比較有安全感。還有一種,是情感投射。可能那個紙袋裝過一份重要的禮物、或代表一段關係、一次旅行。你丟掉的不是紙袋,是一段回憶。

 

有客戶說,她留著一個包裝有摺痕的紙袋,是因為那是她第一次靠自己買衣服的紙袋;也有人留著某家書店的紙袋,那是她和爸媽第一次去書局買書。你說要她丟掉,她真的做不到。但當我們慢慢分類、整理、讓她決定自己想留下的是哪幾個,記憶也就有了被安放的位置。

 

圖片來源:Unsplash

 

但也有一種情況是過頭的。當紙袋多到你打不開櫃子、找不到你要的尺寸、開始有蟲、發霉、影響空間使用,它就不再是陪伴你,而是困住你了。尤其紙袋這種材質,很容易吸濕,也常成為蟑螂躲藏的地方。如果放在廚房或地板潮濕處,還真的會變成蟑螂的溫床。

 

所以整理紙袋這件事,它是在問你:你還需要它嗎?你還想留著那段記憶嗎?還是,你其實早就準備好,說一聲再見了?

 

你不用一次清完,也不需要什麼技巧。就從最喜歡的那幾個開始,把它們好好留著,其他的,慢慢看。你會發現,有些你真的會想留下來,有些你已經不需要了。

 

本篇文章由【收納幸福-廖心筠】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斷捨離聊心事】專欄各全文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