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群媒體的普及可謂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社交生活,不僅突破物理限制擴大人們的社交圈,也讓各種資訊傳播更加暢行無阻。然而,隨著炎上、肉搜、謾罵、對立成為社群交流的日常,社群媒體發展的隱憂也逐漸浮現。本篇書摘透過斯多葛哲學的思考剖析當今社群媒體的互動生態,告訴你如何不被社群推播內容煽動情緒,瀏覽社群媒體也能保持平常心。
以下選取自書中內容(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現在幾乎沒有什麼能像社群媒體的互動那樣,破壞我們原本就很淺薄的寧靜了。現實生活中,事態會以人類的正常速度發展,但在網路上,一切則變得迅猛無比。不論是你無法贊同的觀點,還是別人來挑戰你的看法,或讀到令你義憤填膺、激動不已、火大或沮喪的資訊,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設計,會提供能激發、吸引並維持我們反應的內容及言論。
這些平台確實有些好處,使人們相互聯繫、激發新的想法,聽到新的聲音,但任何會成癮並觸發我們動物本性的事物,都需要謹慎對待。
你可能以為,在社群媒體出現前的數千年,便已發展起來的哲學,對如何使用和瀏覽社群媒體,並不會有幫助,但斯多葛哲學對於上網,倒是有幾項頗具智慧的提示和工具。
面對社群媒體煽動的情緒,你有不回應的權利
你是否曾經一早心平氣和,頭腦清晰地打開網路,結果一下就被捲入當天最新的、令人怒髮衝冠的事件裡?也許有人發表了謬論,受眾人抵制或幹譙,無論是什麼,社群媒體演算法會創造一種回饋式循環,放大憤怒的情緒,讓你不知不覺地加入抵制。
塞內卡在《道德書簡》中寫下這段話時,可能指的就是現代社群媒體上的集體攻擊和「抵制文化」現象:
與人群交往是有害的;人人都有可能讓我們接近不良的習氣,染上惡習,或使我們不知不覺地近墨者黑。
當然,我們交往的人越多,風險就越大。
盡可能退回自己的內心,與能提升你的人,和你能給予好影響的人交往。這是一種相互的過程;因為人是教學相長的,你的優點應該擺到內心。
社群媒體上的許多熱度和能量,都是以二元方式操作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有多少力氣是耗在爭贏對方、打敗別人,或堅持某種對你也許不再有用的立場上?如今社群媒體已成了一個結黨連群的泥沼,因為我們已分裂成不同的群體,利用這些平台來進行意識形態的鬥爭,至死方休。
試著問問自己:為什麼你得權衡每項議題?為何需要對核能、新冠疫苗、失業率、移民政策、比特幣,以及最新失蹤人士報導,提出你的看法?你應該不是這些問題的專家吧?世界有必要聽到你對所有問題的看法嗎?
還有其他辦法。
例如,你無法控制法國的核武,但很多人會在X平台上發表這類意見,彷佛他們能控制這些事情似的。這些事不需要由你來判斷,放著別管它們吧。
若說有任何斯多葛學派的建議,能讓今天的世界變得更好,那麼就是馬可.奧理略所說的:「你永遠可以選擇不發表意見。」在這個分裂的時代,有多少爭吵起於朋友、同事或家人之間,其實只要大家把意見放在心裡,便能避免這些爭端了吧?
如何面對網路的羞辱批評
無論你是在社群媒體、工作還是派對上受到侮辱或挖苦,結果可能都一樣:你的寧靜會被打亂。侮辱就像扔進寧靜心湖的一顆石頭,蕩起的漣漪會造成持續的緊張與干擾。
斯多葛學派以既聰明又滑稽的方式回應羞辱。幾個世紀過去了,在社群媒體或現實生活中受到侮辱時,他們的技巧依然管用。
- 糾正錯誤
如果我在寫一篇報導,結果寫錯一項事實,有人告訴我寫錯了(記者經常遇到這種事)。他們或許用很不客氣的方式告訴我,例如「你也太笨了吧,連失業率都寫錯。」你可以接受糾正,視之為幫助,不理會附加在糾正上的價值判斷,感激有人能指出你的錯誤,讓你改錯。別執著非對不可,讓自我從中作梗。馬可.奧理略說:「拒絕受傷的感覺,傷害本身就會消失。」
- 為羞辱者感到遺憾
我家最近有老鼠。附近社區爆發鼠災,老鼠以破紀錄的速度掃光毒餌,卻仍餘孽四竄。夜裡我能聽到牠們在牆裡抓爬,有一次我穿鞋時,有隻老鼠從鞋子裡竄出來。噁心死了!
我在X平台上談到此事,結果收到一位憤怒陌生人的回覆,她住在更北的地區,那邊正在鬧水災,許多人無家可歸。
她在X上寫道:「老實說,這真是太他媽的何不食肉糜了。至少妳還有個能有鼠患的房子。」
收到如此詭異而攻擊性的回覆,令我震驚不已,我等了一會兒,讓心情平復後,決定不去回應。馬可.奧理略說:「對於憤怒,最好的回答是沉默。」他還說,對於幼稚的侮辱,應表示同情,而不是生氣。
- 幽默以對
古代斯多葛哲人素以用幽默化解侮辱而聞名。
小加圖在陳情時,被敵人朝他臉上吐口水。小加圖非但不生氣,反而冷靜地擦去口水說:「我可以對所有人發誓,那些說你不懂得用嘴的人,是錯的。」哈哈,小加圖可真幽默。
愛比克泰德認可自嘲式的幽默。他建議以自嘲化解羞辱,比如說「如果你真的了解我,就不會只挑出那個缺點了,因為我其實比你想像的糟糕。也許你很不擅長侮辱。」
只要無視羞辱者,不被激怒,他們便無法得逞。如果我們繼續如往常一樣,他們反而會覺得困惑和心煩意亂。
社群媒體使用第一守則:淡定面對他人的意見
如今有了社群媒體,基本上,我們有兩個自我穿梭於世上——有一個是存在於現實世界的真實自我,還有一個存在於網路世界。除了真實生活中的工作,我們在線上的工作簡直無休無止。創造、捍衛、推銷和保護我們的虛擬形象,是一項令人精疲力竭、無法估量,且永無止境的工作。由於缺乏面對面時的行為規範,網路上的狀況變得更加複雜,我們在網上受到霸凌、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批判和憤怒的可能性,比在現實中高,但我們並未學會如何駕馭網路世界,或在面對網路攻擊時保持韌性。這一切都太新了。
但你越是實踐斯多葛哲學,就越不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尋求他人的認可不再成為目標,因為你會明白自己無法控制他人的意見,把自我價值和幸福維繫在他人的看法上,並不踏實。
知田出版 / 《從此不再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