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歲末斷捨離,從心開始——專訪「收納幸福」整理師廖心筠

2024-01-17 | 文/陳昕平 採訪/周雯琪
複製連結

即使下定決心斷捨離,但眼看囤積多年的雜物,一件一件被整理裝箱,最後要離開家門前,那股不捨的情緒總會再次陡然升起……

 

鞋櫃、茶几、書架、餐桌……家中每件有平面的傢俱上都堆滿雜物,連購入多年的健身器材上都橫七豎八地吊掛著衣服,農曆年將至、大掃除在即,這是否正是令你每天睜眼就頭痛的景象呢?

 

都會區住宅狹小,如果沒有良好的購買和收納習慣,常常演變成人與物爭奪空間的局面。因此,新興行業「整理師」趁勢崛起,以專業及同理心幫助忙碌的現代人改善居住環境,有感提升生活品質。也因為這個工作需要整理師們踏入客戶私領域,一點一點地撬動、移除堆積已久的陳年舊物,過程中必然會帶出許多隨著物品深埋已久的情感。

 

圖片來源/廖心筠提供

 

「當年生活很窮困,家裡孩子多,鞋子衣服都要留給弟弟妹妹,什麼東西都好珍惜,壞了一定是先修理,絕不可能直接丟掉。這跟長輩們的背景有關係,完全可以體會。」作為台灣第一位到府整理師、「收納幸福」創辦人,廖心筠在收納領域已經深耕超過十年,對她來說,長輩的愛物惜物,其實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心態。除此之外,她還陪伴無數客戶克服內心掙扎,不僅成功斷捨離物品,更是在放手的同時,也拋去了內心的恐懼、失落與遺憾。

 

害怕失去,用囤積堆砌安全感

囤積症,應該是所有整理師心目中的「大魔王」。

 

幾年前,廖心筠和團隊一起來到一對母子的家,至今難忘六十多歲屋主來為他們開門時的景象:「她請我們進去之後,打開燈,我想說怎麼還是暗的?一看,周圍所有東西都頂到天花板,把燈都遮住,完全看不到客廳全貌,只有一條很小的路可以走進去。而且她家有五層,每一層都是這樣。」

 

為了清理收納而帶去的工具,加上團隊成員的背包,一時間找不到地方放,好不容易才發現冰箱前面,有一塊為了開冰箱門而保留的空地,讓團隊得以「卸貨」,開始動工整理。

 

廖心筠回憶,在和屋主閒聊時,才知道她的兒子幾乎不出房門,連吃飯都要替他送到門口,敲門,他會開一個小縫,吃完再讓媽媽來把碗盤拿走。隨著年紀漸長,屋主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後事,才決定找專業人士協助斷捨離。

 

在團隊的努力之下,總共清出兩卡車垃圾,捐出200袋物資,「當空間變得愈來愈整齊,終於有一個可以坐下來的沙發時,像是繭居族的兒子竟然出來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屋主整個哭出來,她從來沒有想過兒子會因為家裡變乾淨而走出房門。」

 

歸納曾經處理過的囤積案例,廖心筠指出,缺乏安全感似乎是最大的共通點。以惜物的長輩為例,早年過過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即使現在生活富足,心底仍有對貧窮與匱乏的不安,因此所有物品在他們眼中都有價值,不能丟棄。

 

除了成長過程中養成勤儉習慣的長輩,有些囤積行為則是忽然出現的,這就有賴整理師耐心聆聽,抽絲剝繭,找出客戶內心深處的恐懼根源。

 

「我們曾經遇過一位,本來是很愛乾淨、家裡很整潔的小姐,因為年輕時被退婚,之後就開始囤積東西。」廖心筠細細描繪客戶心理狀態的改變,「『這個男的說要娶我、說愛我,後來還是走了。』這樣的認知讓她認為,所有人都有可能會離開,但是物品不會,只要她不放手,這些物品就會永遠留在她生命中。」

 

此外,廖心筠與團隊還遇過不少長輩,孩子成年後遠赴異地或海外,很少見面,而晚年生活無著、不被需要的恐懼,也很可能引發他們的囤積行為,以此為自己創造安全感。不幸的是,這些行為可能反把孩子越推越遠,落入惡性循環。

 

圖片來源/廖心筠提供

 

難捨回憶,物品乘載情感投射

愛和恐懼,其實是一體兩面。有些囤物者,則是將自己最深刻的情感,投射在物品上,對他們而言,物品已然承載了一部份的自己,因此格外難以割捨。

 

廖心筠分享,曾與一位精神科醫師聊過關於斷捨離的煩惱:「她家裡有一個湯瑪士小火車,是孩子小時候的玩具,但現在孩子已經很大了,不可能再去玩湯瑪士小火車了,她每次看到都還是捨不得丟掉。」

 

不再奔跑的小火車,只能安靜停放在家裡黑暗的角落,而她每次看見,腦海中閃過的都是過往孩子蹲在那玩、一臉興奮的模樣。

 

「她捨不得的從來都不是那台小火車,而是捨不得孩子長大,捨不得和孩子的童年告別。小朋友接觸新奇事物的天真、好奇,那麼可愛,對父母來說是多珍貴的記憶,保留了小火車,就彷彿保留了那一段記憶。」廖心筠笑著說,「我告訴她,現在她已經把那個畫面描述給我聽了,代表這個畫面其實一直在她心裡,不需要這個小火車幫她記得。然後她就真的成功斷捨離了。」

 

因為愛得太深而將情感投射在物品上在所難免,但如果狀況無限放大,自然也會成為囤積行為。

 

「這是孩子第一次掉的牙齒,這是他第一次走路穿的學步鞋,這個是我們在櫻花樹下的什麼什麼…每個東西都很重要。」雖然能同理家長的心情,也認為適當保留一些紀念品無妨,廖心筠仍然務實提出「以空間限制數量」的建議,例如預先準備兩個大箱子,規定裝滿不能再裝,就能引導家長重新檢視、思考每一件物品的去留,而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如果能拍下照片作紀念,也不一定要保留實品喔。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物品

多年來,廖心筠堅守「不幫不丟東西的人服務」的原則,而她成功幫客戶丟東西的秘訣,竟然是聆聽。

 

一開始像漫無目標的閒聊,其實完全圍繞客戶的情緒出發,觀察他對每一個物品的反應,適時提問,聆聽他的挫折、困頓與傷心,「我們主要都先處理他的情緒,再處理他的物品。如果一來就對物品下手,會引起他的防備感: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你為什麼覺得那是垃圾?所以我們會先用聊天的方式幫他釐清糾結的點,讓他情緒找到出口、好好釋放。」廖心筠不藏私地分享團隊絕招。

 

不論住家或內心,都是人們最私密的角落,連自己都無法坦然面對時,就更不要說對陌生的整理師敞開心扉,因此,透過聆聽先接住客戶的情緒,逐步建立信任,共同討論物品保存與否,才是事半功倍的作法。

 

思考物品去留,是自我對話的重要過程,廖心筠強調,整理師會從旁協助,但完全尊重客戶的決定,即使小朋友也不例外。

 

「如果要讓孩子斷捨離,我會挑出他們很少玩的玩具,用透明夾鏈袋裝起來,放在他每天都會經過看到的地方。要是他一個禮拜都沒有去動,就表示這個玩具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接著,廖心筠訂出遊戲規則:讓孩子從中選三個,救回來。

 

「如果直接問孩子哪些玩具不要了,他會說全部都還要。」作為育有兩個孩子的斷捨離專家,廖心筠對小朋友的反應瞭若指掌,「如果把問題改成讓他選三個救回來,他就會很感謝、很慎重地挑選,選完後,很奇妙,他就可以對其他玩具放手了。而且你會發現,他之後會對留下來的三個玩具特別珍惜。」

 

即使下定決心斷捨離,但眼看囤積多年的雜物,一件一件被整理裝箱,最後要離開家門前,那股不捨的情緒總會再次陡然升起。因為我們在物品上投射太深沉的情感,最後一眼宛如是在和自己靈魂的碎片告別。

 

遇到這種狀況,廖心筠會引導客戶跳脫自身,把關注點轉向他人,像是告訴他有許多家境不好的人需要這些物品,或是有舒適的環境才能提供有共同信仰的朋友來家裡聚會等等。

 

對客戶來說,那些曾經非常重要的東西不是被丟棄了,而是轉交給比現在的他更需要的人,同時也為空間創造了新價值。這樣的轉念,對惜物的長輩來說特別有用,「當他想到一個比他更苦的人的時候,他會突然願意把這些東西捐出來,通通都可以捐。」

 

圖片來源/廖心筠提供

 

清出空間,讓新的可能性進來

「人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可是我們卻覺得所有的物品應該要留下,這是不是有點奇怪?」以換牙為例,為了準備迎接恆齒,當時候到了,乳牙會自然脫落,對廖心筠而言,這就像是人生,從幼兒到求學、再到就業,每個階段轉換,都應該做斷捨離。一來是舊物對新的你已經不再適合,二來是清出空間,新的可能性才有機會進來,「所以我覺得斷捨離是無時無刻都可以執行的,也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學會的,而且它是沒有終點的。」

 

作為台灣到府整理業的先驅,廖心筠以身作則,並不戀棧現有成果,持續保持開放心態,讓新的可能性進來。未來一年,除了規劃整理師培訓課程,擴大團隊以外,廖心筠也積極籌備進軍海外,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新市場試水溫。

 

正如同廖心筠所說,斷捨離沒有終點,除了日常空間的斷捨離、情感的斷捨離,還有關係的斷捨離、遺物的斷捨離,都是你我的重要課題。在歲末年初的時刻,邀請你動起來,從「心」檢視物我間的關係,感謝曾經的相遇和擁有,勇敢面對失去的恐懼跟遺憾。

 

好好告別,還給自己清爽的空間及人生。

 

圖片來源/廖心筠提供

 

廖心筠歲末書單推薦:

  • 《你要快樂,才能好好生活》—知田出版:廖心筠掛名推薦!透過直播說書與讀者分享好書。
  • 《新.斷捨離》—平安文化:10週年全新增訂版,整理術再進化!
  • 《丟吧!成為更好的自己》—時報出版:拋下對過去的執著,才有新的人生。
  • 《低潮整理術》—大好書屋:給陷入低潮期的你,先顧好自己的心,再來顧家裡!

 

👉特別企劃【讓生活煥然一新的「斷捨離」之術】完整閱讀

📣心閱網徵文活動【斷捨離教會我的那些事】前往參加,留言抽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