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私房課|迎著寒風追彩葉

國學私房課|迎著寒風追彩葉

16592
Hr

作者 — 安泊
教職退休的後中年女子。
喜閱讀、嗜電影,悠遊文字影像之間,樂此不疲。
走步道、愛旅行,用雙腳走山林,親近鳥獸草木、山川風物,自覺不老。

冬日走近,萬芳搖落,昔日粉紅嫩綠無處追索,枯枝黃葉,寒風陣陣,驅趕著行人豎起衣領快步行進,彷彿天地間已無可流連駐足之處。然此天寒蕭瑟之際,總有冬日彩葉無視寒風陣陣,化身橙黃豔紅的火炬,為蕭瑟的冬景生色,也溫暖了冬日旅人的心。

 

石門水庫的楓紅。 圖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唐 李商隱)秋冬彩葉許多人慣以「楓紅」名之,其實美麗彩葉既非「楓」葉專屬,亦非「紅」葉獨享。「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唐代兩大詩人杜牧、白居易,不約而同點出關鍵字眼「霜」字。霜降之後,時序入冬,小雪大雪冬至,氣溫一路下滑,葉片內葉綠素減少,葉黃素、胡蘿蔔素、花青素攀升,橙黃橘紅躍上枝頭,成為寒風中最璀璨的姿彩。所以秋冬賞楓,不妨名之為迎著寒風追彩葉,因為這些色彩斑斕的枝頭彩繪真的是越冷越繽紛呢!

寶島都會常見的彩葉有青楓、楓香、烏桕、落羽松等,「青楓」、「楓香」一般被統稱為「楓樹」,但嚴格說來,楓香屬於「金縷梅科楓香屬」,真正的楓樹則是「槭樹科槭樹屬」的青楓。有人說「三楓五槭」,葉子三裂瓣的是「楓」,五裂瓣的為「槭」,然青楓雖又名「中原氏掌葉槭」,葉片卻不只有五裂一種,故現今多以「楓互生、槭對生」或「楓蒴果、槭翅果」來大略區分。其實對追楓旅人來說,是楓是槭不需費心分辨,滿眼橙黃赤紅才是旅人會心之處。

楓香葉形優美、枝幹挺拔,多以群聚為美,漫步楓香大道、楓香林中,彩葉掛滿枝頭,腳下枯葉沙沙作響,是冬日兼具視覺聽覺的身心饗宴。而青楓則以孤芳取勝,青綠枝幹搭配秀美紅葉,獨樹一株即能為庭園增添無限優雅日式風情,佇立樹下,撿拾紅葉片片,輕輕拂拭珍藏,彷彿重溫年少豐美的生活印記。

秋冬之際正在轉紅的楓葉。 圖片來源:Unsplash。

 

寒鴉先雁到,烏桕後楓丹」(宋 陸游),楓葉紅後烏桕登場,其菱狀葉形酷似魟魚,小巧靈動,辨識度極高。先民唐山過台灣時,行囊內總揣著幾顆烏桕種子,遊子在島內落地生根,樹也在屋旁緊緊守護。烏桕全身可用:樹葉可染黑布,果實外白色蠟質可製肥皂、蠟燭、燈油,枝幹堅硬耐燒亦可雕刻,甚至是孩童製作童玩陀螺的好素材。南台灣諺語「一樟,二瓊,三埔姜,四苦苓,芭樂無路用」,瓊即是烏桕。又有「樟敖號,瓊敖走,芭仔柴釘死狗。」之說,打陀螺講求速度、準度、耐力,樟樹做的陀螺呼呼作響,氣勢奪人,而烏桕陀螺則是速度取勝,兩者都是製作陀螺的上選素材,至於芭樂柴太硬容易裂開,是不得已時的選項。其實民俗諺語因地而異,不見得有學理根據,然由諺語中不難窺知烏桕在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烏桕隨著先民飄洋過海,以其身軀枝葉關顧庶民生活起居,當時代變遷,往昔用途已不符所需,烏桕又以其獨特的柔美風姿為大地增色,實在值得賞樹人士多一分關注。

山林間的鳥桕樹。 圖片來源:橡樹攝影

 

而落羽松則完全不需多做介紹,說它是賞紅新寵一點都不為過。這個由北美引進的嬌客,因為生長快速,外形優美,迅速虜獲台人歡心。其實落羽松並非「松」樹,而是「杉」樹的一種,原生棲地為沼澤水畔,秋冬之際,蒼翠枝葉轉為金黃橙紅,彷彿大地中綴滿彩球的聖誕樹,凋零時枝葉片片如羽毛飛舞,倒映水中,夢幻唯美宛如圖畫,在追楓風潮中後來居上,成為寒風中最吸睛的一景。

寶島地處亞熱帶,楓紅不似緯度較高的日韓,當然更無法企及美加紅葉國度,但島內賞楓並非全不可得,只要掌握海拔高度與溫差兩要素,仍可在寒風中遇見滿眼橙黃紅褐。只是秋冬彩葉乃是葉片離枝前奮力綻放之炫彩,旅人在驚嘆美景之際,其實也正同時見證生命凋零前最後的華美丰姿啊!

桃園八德落羽松森林。 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