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著傳遞感動世界的力量:孝行楷模獎評審團專訪

孝著傳遞感動世界的力量:孝行楷模獎評審團專訪

6240
Hr

聊到孝順,你腦海中現起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是想到臥冰求鯉,還是賣身葬父?「這些古代的例子跟我們現在的生活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孝行楷模獎的評審們談起對孝的印象瞬間就取得共識,一群人談到共鳴之處,更忍不住笑了開懷。

※此文主訪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基瑞與孝行楷模獎評審考試院考試委員姚立德、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蔡明修、福智文教基金會花蓮地區組長周蔚慈。

採訪一開始說到眾人對孝的印象,仍停留在古代的二十四孝,受訪者們不禁哄堂大笑。 照片來源:Mindy Lu。

 

在2007年內政部舉辦孝行獎前,福智文教基金會其實早在多年前就著手投入孝悌的弘揚,每年內部的年會上,都會安排一堂名為「孝子名人堂」的課程,邀請來自全台各地的孝子分享自己的善行,在2019年更首度對外舉辦「心24孝」選拔活動。但在人與人間越發疏離的現代社會,到底為什麼要投入那麼大的精力選拔孝子呢?

根源於儒家的孝道內涵

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早年推廣儒家,講解《論語》、《孝經》等經典內涵時,就不斷提醒後學,學習不能只有上課聽講,回家後也要記得實踐,於是那時每個人下課後都得帶著一本善行紀錄簿回家做善行。

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基瑞強調,華人社會最重視孝悌,過去幾年也發展出「感動中國」等相關的影視節目。2016年真如老師在會議上對執行長們提及,能不能舉辦一場孝子選拔?因為如果不做報導大家不會知道這些動人的故事,除了選拔孝子,可以再辦一場結合表演的表揚典禮,讓大家體會孝是能帶來的歡愉與正能量的。

老師的一席話傳到郭基瑞和文教團隊的耳中,一群人為此心潮澎湃,但到底要怎麼選拔孝子?該從何入手?他們沒有太多頭緒,琢磨了許久,這一思考就過了三年。

直到2019年第一屆孝行楷模選拔才終於正式展開,總計有71位孝子報名。「去年評選時真的很辛苦,初審只能在有限的書面報名資料中,揣摩對方的個性和動機。」跟著孝行楷模獎一路走過的評審蔡明修說。

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蔡明修。 照片來源:Mindy Lu。

 

而為了真實了解孝子背後的故事,負責大專組以下孝子評選的蔡明修,今年決定親自走入校園,想透過實際的步伐認識孝子們。我們懷著好奇問他,跟孝子互動後有什麼體會?「看到那些孝子,我才真正認識自己到底不孝在哪?」他立刻笑說。

蔡明修進一步解釋,他看到那些獲推薦的孝子,年紀雖小卻對照顧家人、協助分擔家務,絲毫無怨言,甚至打從心裡覺得那就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換做是我,以前光是媽媽問我什麼時候要回家,我都有些掙扎,會先確認自己的schedule,才回覆她,但這些孝子都是把他人放在第一位,自己永遠置於最後。」

天人交戰、百般難捨的終選過程

在開辦孝子徵選的前期,郭基瑞招集了各界人馬一起集思廣益,在一次次翻閱經典內容、多方討論下,才楷定出孝行楷模將分為幼年到長青等五個組別,涵蓋0到100歲的所有人,並以《孝經》的內涵作為評選的標準。

但這些源自個人心髓的信念,要從外在行為明確地評選出箇中差別,有其相當的難度。負責複審和終審的評審姚立德苦笑說:「過程中最多的感受就是天人交戰,因為在我們評審的眼中每位孝子都已經是滿分了。」每個人對至親的關愛都分外真切,落實到執行面,評審端只能以照顧者需投入的程度做考量,這讓姚立德在每次的評審過程都相當忐忑,因為很珍惜每位願意公開自己孝行的孝子,也為他們的付出所動容,所以在評選時都非常難捨。

考試院考試委員姚立德。 照片來源:Mindy Lu。

 

父母孝順的身教播下孝子行孝的苗芽

與會的評審們接連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去年獲獎的孝子陳美麗老師,從小就善於代父母著想,想盡辦法找工作也兼顧課業,希望減輕家裡的負擔;又或一起獲獎的雙胞胎一丞和一竹年紀小卻勇於分擔家務,對家人依順體貼。

孝子們有道不盡的孝行,讓我們不免生起一絲疑惑,到底孝子是怎麼成為孝子的?蔡明修思索了半晌後說,他曾問過一位同學為什麼會願意幫忙媽媽照顧中風的爺爺?那位同學答道因為他很愛媽媽,心疼她的辛勞,所以敢於分擔照顧的責任。而在其他孝子身上看到的,也是這份傳承的情感,因為父母孝順的身教,無形中就播下一株美好的苗芽,待旁人有需要時自然開花結果。

評審過程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在初審、複審、終審緊湊的評選流程中,每位評審都肩負著重任,評審周蔚慈回憶起當時的心情,「到後來我覺得自己根本就不配當評審!」孝子們細緻的孝心都會讓與之互動的評審不斷反思自己,那我還可以為父母多做些什麼,自然而然地檢查起自己內心的狀態。

《遺傳心理學》一書曾提到,哺乳動物都存有疼愛子女的基因,但孝順父母並不存在於基因內,需仰賴後天的學習,選拔孝子的價值就根源於此。人類擁有學習的本能,當我們聽到好事情時,不用等他人來教,我們自己就會在這些情節中擷取所需,因為冀望變得跟嚮往的人物一樣,擁有那些美德。

「所以我後來花了很長時間才調適過內心,雖然被尊稱為評審,但那個『審』是用來審視自己,這樣想心裡便輕鬆許多!」蔡明修說。

獲得發自內心感動的快樂影響力

盤點當前社會潮流所推崇的專業能力,外語、數據分析或跨界整合等,「孝悌」並不屬社會優先想望的能力,也不曾被明確制定在教育制度裡。那我們真的需要孝順嗎?孝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力?或許是察覺我們心裡的疑惑,郭基瑞字句篤定的說:「我們想要透過推廣孝悌,創造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大同世界。」然而這份篤定並非空虛的倡議,其實也源自聖賢的傳承。曾子云:「孝,德之始也」,所有品德的起源就是孝順,一旦在家庭中實踐後,漸漸就能擴展到對整個社會的關懷,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

「孝子會不會感動他人?我相信是會的,因為我們自己都被感動了」姚立德說,孝行楷模評審團隊近距離與孝子互動後,當場感受到他們所散發的溫暖能量,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快樂是孝順的快樂」,而這份快樂是從古至今延續連綿的。

福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基瑞。 照片來源:Mindy Lu。

 

「我們很有信心,現在只是剛起步,未來還要辦到海外,把孝道的影響力發揚光大!」

 

 2020.08.08 
《走一路柳暗花明》
感動上市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