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碰到中秋,家裡總會收到幾份禮盒,今年當然也不例外。送禮的都是內人的學生家長,而內人自國小退休,也有好多年了。這些家長的孩子,如今不是高中生,就是大學生。可是近幾年來,即使內人不再是孩子的老師,他們依然會在中秋前夕,到老師家送禮,表示對老師的敬意。這份真情,讓內人覺得十分溫暖,我也感同身受。在師道已式微的今天,還有這些念念不忘師恩的家長,怎不令人感動?也讓送禮這件事,特別突顯了它的價值。
事實上,送禮在過去的農業社會,是一件相當平常的事,送禮的對象,大都僅限於親朋好友和鄰里故舊之間,也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喜慶婚嫁時,才會互相送禮,表達一份慶賀祝福的心意。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習俗,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送往迎來,幾乎無人例外。不信去問問,有誰敢說:「我從來都不送禮,也都不收禮。」
記得小時候,住在南部的農村,看到人們來往所送的禮,大都是一些田裡種的地瓜蔬菜,要不就是從果園摘下來的各種水果,還有雞鴨魚肉等民生物資。在那個國困民窮的時代,不要小看這些東西,對於一般家庭來說,可是十分珍貴的禮物。「禮輕人意重」最能顯現送禮者的心意,以及收禮者的感動,不但皆大歡喜,也增進了彼此的情誼,可說是一舉兩得。
長大後,踏入社會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鄉村逐漸都市化,人們生活富裕了,所送的禮,比起過去的農村社會,增加了許多選項,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產品,例如:罐裝食品、糕餅點心等,都成了熱門的伴手禮。而受到國際化的影響,進口的洋煙洋酒、精品服飾以及化妝用品,都逐一浮上檯面。同時,工商社會的人際關係,也不再侷限於親朋故舊,出門在外,一起讀書的同學,一塊工作的同事,合作營生的夥伴,生意來往的商人,都成了送禮的對象。要不要送禮?什麼時候送禮?送什麼禮?送禮要思考的問題,似乎也跟著複雜化了。

要想解決送禮這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古籍中找到答案。這要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孔子的弟子和傳人,就已經把一個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之間,所應注意的禮儀規範,以及民間約定俗成的祭禮、王室朝廷的典章制度等,著書立言,傳諸後世,成為人們遵從的行為準則。後來,由西漢的學者戴德,把這些儒家學者的著作,經過收集篩選,去蕪存菁後,彙輯了八十五篇,編成《大戴禮記》。接著,他的姪子戴勝,又把《大戴禮記》,再加以刪減整理,而成了四十九篇的《小戴禮記》。由於《大戴禮記》,早已散失不全,現在傳世的版本是《小戴禮記》,也就是俗稱的《禮記》。
《禮記》的內容非常繁複,包羅萬象,鉅細靡遺,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經典。這裡只節錄其中的一小部分章句,讓大家瞭解古人是如何重視禮,又如何處理送禮這件事。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又:「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上面這段文字,闡明了送禮的重要:「禮是崇尚往來的,如果你送禮出去,而對方沒有回禮,那是失禮的行為;同樣的,如果對方送禮過來,而我們沒有回禮的話,那也是很失禮的。人因為有禮,生活才能心安理得,反之,如果人不講禮,就會造成社會上的人心不安,自然而然也就人人自危了。所以說:『禮是不可不學的。』所謂禮,是一種謙卑自己、尊重別人的表現,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即使是販夫走卒,也有自尊,應該受到尊重,更何況是那些達官貴人呢?生長在富貴人家,能夠知書達禮,就不會有驕傲自大,輕視別人的行為;而生活窮困潦倒的人,如果也能進退有禮,不卑不亢,就不會心生怯懦,膽小怕事了。」後面兩句,則是說送禮時要量力而為:「窮人不要在財物上去勉強張羅,老人家也不要去做一些體力無法負荷的事。」
從以上所述,我們知道,禮所表現的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是對自我的肯定,充滿了正面積極的能量,不但能安身立命,還能因此影響社會,形成一股安定平穩的力量。送禮則是善良的社會習俗,藉著送禮,人們傳達出關懷、祝福與愛心,是值得重視與推廣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否因為工作繁忙,課業繁重,很久沒有向親人請安問好了?也很久沒有去關心自己的好友了?看完本文,要不要整理一下思緒,告訴自己,再忙也要撥出時間,準備一份伴手禮,去看看他們呢?相信一定會為彼此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那麼就立刻行動吧!祝福大家!
專欄作者 宇戈
一個平凡的教育工作者。
求學時期唸過廣電、美術、中文、教育、特教等科系,博而不精。愛看電影,喜歡用少少的代價,就能欣賞耗資千萬、融合眾人心智創造出來的第八藝術。喜歡旅遊,特別是走訪台灣319鄉鎮尋幽探勝。閱讀則偏愛中國文史經典,想從古籍中找出新意。此外,聽聽音樂唱唱歌,也是生活中不錯的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