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私房課|在日常生活中行中庸之道難嗎?

國學私房課|在日常生活中行中庸之道難嗎?

14709
Hr

作者 — 宇戈
一個平凡的教育工作者。
求學時期唸過廣電、美術、中文、教育、特教等科系,博而不精。愛看電影,喜歡用少少的代價,就能欣賞耗資千萬、融合眾人心智創造出來的第八藝術。喜歡旅遊,特別是走訪台灣319鄉鎮尋幽探勝。閱讀則偏愛中國文史經典,想從古籍中找出新意。此外,聽聽音樂唱唱歌,也是生活中不錯的調劑。

 

每天只要打開電視,你所看到的新聞,幾乎都是一些負面的報導,讓人觸目心驚,聞之色變。例如:

  1. 國道一號發生逼車事件,造成車輛追撞翻覆,駕駛死亡。
  2. 汽車違規左轉,與直行機車擦撞,駕駛下車理論,爆發口角,動手互毆。
  3. 國中生因被同學霸凌,跳樓輕生,引發社會關注。
  4. 15歲少女劈腿,青少年聚眾談判,怒殺情敵。
  5. 宮廟遶境活動,陣頭表演太久,引起另一派不滿,爆發衝突。
  6. KTV慶生派對,兩派青少年互嗆滋事,發生群毆事件。

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子,經常發生在我們社會的各個角落,而且層出不窮,已經到了見怪不怪的地步,令人搖頭嘆息,無可奈何!如果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就會發現,不論是國道逼車、違規爭道、校園霸凌、爭風吃醋、廟會衝突、和聚眾滋事……等,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小摩擦、小誤會,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能夠平心靜氣,和顏悅色的就事論事,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不致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局面,甚至造成了彼此的傷害。

在《禮記‧中庸》特別提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都有喜怒哀樂,存在我們的心中,那是天性。這些七情六慾,能夠合宜適當地表現出來,就是一種和諧。「中」是每一個人的本性,「和」是所有人要遵守的正道。只要能夠讓本性遵循正道,那麼天地之間所有的人,就能夠安於他所在的位置,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就能夠和平相處了。

以前面發生的兩件交通事故來看,開車行駛在道路上的人,不是出門辦事,就是準備回家。如果駕駛的人,個個心平氣和,遵守交通規則,不爭道、不違規、彼此互相禮讓,怎麼會發生車禍呢?再看國中校園內所發生的事,學生本來就應該互相友愛,努力求學,為什麼要去霸凌別人?為什麼要分心去談情說愛?你在校內好好的讀書,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做一個好學生,就不會有兇案發生了。而宮廟遶境活動,是個宗教儀式,祈求上蒼保佑眾生,原本是一件好事,結果卻因為陣頭的表演過份熱情,佔用了太長的時間,引起另一派人馬的的不滿,而爆發衝突鬥毆,這豈不是違逆了當初繞境祈福的好意?此外,在KTV慶生是歡樂的聚會,卻因為青少年爭強好勝,引發口角,聚眾滋事,血濺街頭。讓原來美好的事情,最後落得了悲傷的下場,實在是令人遺憾!

圖片來源:123RF。

 

那麼,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中庸之道呢?《禮記‧大學》就指出了非常具體的做法,作為我們行為的準則: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這一段話,對於我們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時,有了一個相當明確扼要的遵循法則。意思是說:「如果你討厭你的上級、師長對待你的態度,那麼你就不要用相同的態度,去對待你的部屬、晚輩;如果你討厭你的部屬、晚輩對待你的態度,那麼你就不要用相同的態度,去對待你的上級、師長;如果你厭惡你前面的人所做的事,那麼你就不要把相同的事,留給你後面的人去承擔;如果你不喜歡後面的人給你的壓力,那麼你就不要把這個壓力轉給你前面的人;如果你討厭右邊的人加諸在你身上所做的事,那麼你就不要把同樣的事,加諸在你左邊的人的身上;如果你討厭左邊的人加諸在你身上所做的事,那麼你就不要把同樣的事,加諸在你右邊的人的身上。這就是所謂的絜矩之道。」也就是中庸所說的:「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不願意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不要怎麼去對待別人。

人類社會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有機體。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社會上的事,紛紛擾擾。「中庸之道」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康莊大路,光明易行,只要遵循正確的方向,待人處事不偏不倚,就能安居樂業,社會和諧。

親愛的朋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的中庸之道,記住了嗎?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