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居住在孤獨的水泥叢林中,將精神寄居在網路世界,掩住雙目,摀住耳朵,一味朝經濟發展衝去,種種的活動帶來人類的便利,卻也使生態飽受破壞。我們忘記曾與自然共處的過去,將自己移居到與世隔絕的便利生活,經過幾個世紀,目睹無數的生態浩劫,人類才又重新開始思索是否有機會重新與自然共生?
丹麥學者羅伯特.吉爾曼提出的生態村(eco village),或許是一種解方。生態村指的是一個讓社會、環境與生態能永續發展的理念型社區,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在國外行之有年。台灣也不乏類似的社區,比如位於古坑的國際心靈生態村,便是在生態村這個概念成長後茁壯的。
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來自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法師所種下一個美麗的種子,1980年代,他參訪了美國南加洛杉磯東邊的羅馬琳達(Loma Linda)小鎮――一個基督教安息日教會,且全鎮茹素的純樸聚落。那時日常法師心中便對於這樣一同學習、彼此照應的生活方式有所嚮往。多年後,承接著這個美麗的心願,一個提倡共老、共修、善終的心靈生態村因應而生。
凝聚心願,共安老年
心靈生態村居民組成複雜,不只包含原本該地區的住民與福智教育園區的教職員生,更包含福智團體學員。然而怎麼讓沒有血緣、甚至地緣關係的人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心靈生態村的召集人,同時是國家發展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的曾旭正說:「一群理念接近者住在一起,就能夠達成互助的願景,也能促進公共事務的參與和對彼此的關心。」
那麼,促成這群人共住在一起的理念又是什麼?
入住心靈生態村的人,並不強調物質的富裕,而是心靈的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計畫的指導法師釋清幢表示:「凡是認同心靈提升理念,並關注氣候變遷、生態保護等議題,進而加以推廣的人,都是心靈生態村的成員。」強調情感、強調理念的共居互助,這與現代社會的現況相比,確實是極為不同的。
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結構也產生劇烈的變化,以往四處去鄰居家串門子,彼此守望相助的光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扇扇緊鎖的大門,以及一個個警惕的眼神。在冷漠取代人情成了常態的現在,心靈生態村卻逆向而為,聚集了一群理念相近的人,從共住開始,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讓沒血緣關係的住戶,在時間的流逝下共老。
我們總是難以想像老年的生活,新聞上獨居老人的故事還歷歷在目,社會冷漠的說法在大街小巷流竄,老,似乎孤獨的令人害怕。但心靈生態村的願景,讓我們不是獨老,而是共老,我們分享時間、分享記憶、分享共同的經驗,然後一起慢慢變老。這樣的概念不只溫柔,也同時創造了許多同伴,使人有勇氣面對老、走向老。
勤學勤修,勇悍學習
心靈生態村位於雲林古坑,本來便是人口外流十分嚴重的鄉鎮,因此原本的住民本就年紀較長,加上福智團體本身便有許多高齡的學習者,所以銀髮族的照護與關懷,成了極需關注的重要議題。為了實現:「生有所養,老有所終,死有所送」的願景,在規劃心靈生態村時,可謂是絞盡腦汁,從他們的終身學習,一直思考到怎麼在面臨死亡的來臨時能夠不帶恐懼。
為了讓早已退休了的銀髮族在心靈生態村中的居住不單單只是養老,因此心靈生態村希望能夠成立雲林社區大學山線的麻園教室,提供不同內容的課程供居民報名;未來福智大學硬體設備落成後,也會提供場地開設社區大學相關課程;開學幾年後更計畫辦理在職進修,並開放校內演講給當地住民參與。在資源豐富、不中斷學習的狀況下,讓這群銀髮族重拾生活重心。
由於居住在此的人多數篤信佛法,彼此有共通語言與願景,因此能彼此互相鼓勵,對他們而言學習不是難事,而是帶來喜悅與能量的樂事。共住、共老、彼此關懷,這群銀髮族在這個過程中快樂生活、勇悍學習。
善念善終,彼此守望
對許多人而言,家是記憶中最溫暖、也最有安全感的地方,所以當面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多數人都希望能夠落葉歸根,回家善終。也因此在宅照護、安寧居家的理念也漸漸開始被提倡。
然而如果有需要看診時的狀況該怎麼解決?就醫歸宅後如何靜養身體?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如果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希望能夠在家善終的理念很難被落實。這也是心靈生態村接下來的挑戰與考驗,但曾旭正認為只要需要創造一個支持系統,或許便有實現的可能:「要建立在家善終的條件,有必要建立醫生出診看病的社區醫院、在宅醫療的服務,也需要搭配居家服務員、在宅醫療的服務。」
除此之外,更要透過社居居民的守望互助,使善終的理念,得以落實在社區。因此,共居概念的深化,便是迫切且必要的。只有每個人將心靈生態村當成家,認同這裡的住民都是自己的家人,才能無私地為身旁的人付出。
儘管硬體設施與制度尚待完備,居民之間卻已經培養了深厚的情誼,做到了事不分家,情不分姓。居民李喜美便受益於此:「去年我因為膽結石開刀,但是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忙到沒空過來,還好有鄰居們排班來醫院照顧我,連花園都有人幫忙澆水!」
若不是彼此的情感深厚,又怎會有這麼多熱情的鄰居?若不是大家都有把他事當己事的精神,又怎會讓人願意長住其中?彼此守望,在家善終,並不是一種願景,在心靈生態村中,這是正在譜寫的進行曲。
反璞歸真,或許便是心靈生態村的最佳註解。他們搬離水泥叢林,離開心靈的牢籠,走進自然,走進人群,經營著自己的一方土地。儘管許多的項目還在建立,儘管不是完全遠離塵囂,心靈生態村也的確活成了另類的現代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