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裸賣背後的零剩食信念:從無包裝出發的Unpackage.U選品店

2021-01-06 | 黃育上
複製連結

沿著忠孝橋跨越淡水河,繁忙的車流一路湧向新北大道高架道路,岔開的支線向下往三重市區,Unpackaged. U商店(以下簡稱U商店)便靜靜地坐落在匝道口一旁的小巷子內。2017年開幕至今,四年一晃而過。

 

U商店的誕生,出自於兩位新生代青年之手,老闆黃尚衍與共同創業人周孟宣長期對於減塑、零廢棄等環保議題保有一定關注與熱忱,兩人認識之初便一拍即合。在因緣際會下,他們決定共同著手打造台版無包裝商店。

 


Unpackaged無包裝:新世代的綠色風潮

 

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的概念起源自歐洲,繼承了上個世紀末開展的環保思潮,針對當代大規模產銷模式所造成的環境負擔與危機,提出一個既能夠減少資源浪費,更能達到永續利用的有趣可能

 

近年來,綠色潮流席捲國際,也為無包裝商店的成立奠定了基礎。無包裝商店在專注發展環保永續概念的德國更是遍地開花,其中2014年創立於北方重工業城鎮基爾的無包裝商店Unverpackt–Lose, Nachhaltig, Gut(零包裝、零廢棄商店—永續、高品質)便是其中的領頭羊。

 

店主受到美國零廢棄(Zero Waste)始祖Bea Johnson的啟發,效法她帶著家人一起實踐無包裝廢棄物生活的精神,成立德國第一家無包裝商店,在店內陳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裸賣產品,讓來店的客人們自備容器選購,也同時種下了無包裝、零廢棄思想的種子,不久後這個概念廣泛散播至全國各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2016年,台灣首家計量式西式料理烘焙食材行裸市集成立,以「褪去華麗包裝,回歸食物本質,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作為品牌理念,正式將這股無包裝風潮吹入台灣本土。U商店便搭上這趟順風車,開始於這片土地上推廣「無包裝」的內涵,以及其所延展出的友善環境、永續經營等重要價值。

 

 


零剩食作為核心,無包裝作為方法

 

一開始的契機其實是要減少剩食。」黃尚衍提到,一般媒體或社會大眾對於無包裝商店的印象,主要會放在減少塑膠垃圾的使用上。然而對他來說,食物浪費的問題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且同樣值得重視。

 

無論是堆積在大賣場陰暗角落中等待報廢的即期品,或是每日在自助餐店與速食店被大量廢棄的食品,都是因為我們崇尚效率、以快速方便為準則的消費習慣而產生。我們一方面受限於包裝、被規定好的份量影響,無法依照著自己的需求購物;另一方面浮濫的廣告以及降價優惠等促銷手法,皆促使我們的物慾不斷膨脹,甚至影響我們對於自我消費需求的判斷。

 

「所以,是否能創造一個空間,讓客人用多少就買多少,進而減少剩食的浪費,便是我們主要的初衷。」

 

若無自備容器,店裡也提供不同選擇,堅守「不提供一次性包裝」的底線。

 

確立推廣零剩食的目標後,黃尚衍和周孟宣進一步將自備容器這個環節納入經營策略,以達到減少一次性垃圾、循環利用家中廢棄資源的目的。黃尚衍提及:「即便我們主要推行的核心概念是『零剩食』,但還是得要靠自備容器才能達到『需要多少買多少』。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是綁在一起的。」

 

最終,以「零剩食」消費為核心價值,「無包裝」作為方法,U商店的具體輪廓就此浮現。

 


突破傳統,打造精緻選品質感的柑仔店

 

一走入U商店,便有種進入精緻版柑仔店的錯覺:一個個透明食物保存容器整齊列隊,內裡塞滿五顏六色的五穀雜糧、各式香料以及糖果餅乾;貨架上更排放著各種標榜環保永續的日常用品,如洗髮精、清潔劑,甚至可重複使用的化妝棉、布衛生棉等應有盡有。

 

去除商品包裝、秤重買賣的營業模式或多或少參考了柑仔店以及傳統市場的經驗,但有所區別的是黃尚衍對於品質的挑剔與堅持:「你也可以把U商店當作是一間選品店,透過我們嚴格的把關來維持商品的質與量。」

 

首先,合作商家的挑選,必要條件是要有明確的營業登記且資本額達一定水平;再來才會與商家接洽,了解其貨品來源與供貨品質,等一切都確認後才會進行簽約合作。

 

另外,考量到商品品質的維護,除了要求源頭廠商提供基本的檢驗報告之外,盛裝食品的容器更是一大重點。對此,在開店前一年,為了能夠適應臺灣相較潮濕炎熱的環境,黃尚衍親自引進國外無包裝商店常用的幾個容器廠牌,並測試每個商品在相同的物理條件之下,用不同容器盛裝食品會有什麼差異?哪種較不容易受潮?會不會容易造成商品變質?

 

 根據不同商品性質使用不同容器,圖為填裝苦茶油的不鏽鋼桶。

 

「當初我們剛開始在做的時候,市場上沒有太多可以參考的model(標準),我們只好土法煉鋼地把它做起來。透過一系列實驗、不計成本地去親身嘗試,到最後漸漸地,我們自己就成為了那個model。」

 


將環保永續納入商業策略

 

對於商品品質的控管,除了能夠讓每一位消費者安心地帶著自己的容器盛裝之外,同時也須回扣到零廢棄、永續循環的經營理念。

 

黃尚衍提及,從一開始的進貨,他們便在思索要如何達成廢棄物的減量,因此選擇大包裝、賣完再補的模式。「每次進貨都是一大袋、幾十公斤在進,這個批號賣完,才會再補新的進去。當然中間要經過清理、消毒,才會再放下一批的物料。」以此模式,成功減少了進貨的包裝。

 

另外,近期他們更以環保為核心概念,針對電商通路做開發。舉例來說,U商店以使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為主,如紙袋、可分解袋、不織布,替代最容易造成汙染的包裝材料;一定得使用塑膠的時候,則選擇使用環境負擔較小的不可回收材質,像燃燒分解時不會產生戴奧辛,且二氧化碳排放也相較低的PLA(聚乳酸塑膠)。同時他們也向消費者回收這些廢棄包材做循環使用,也因此常看到客人抱著紙袋、紙箱、塑膠包材來到U商店,甚至遠從外縣市將這些「垃圾」寄過來供出貨使用。

 

店內一隅堆放著回收包材,供客人自行取用。

 

「以U商店的角度來看,要把一件事做好就是要非常努力,你要設定好所有東西,才能將我們的理念傳遞給消費者,並在我們能力所及的部份去做回饋,這便是我們堅持著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

 


跨出同溫層耕耘,以時間陳釀理念

 

我從來不喜歡跟同溫層講話,沒有意義啊。」黃尚衍的話語中充滿著新世代的叛逆與自信,看似玩世不恭的語句,背後卻有著兼具創新與縝密的思考邏輯。

 

他進一步解釋:減少剩食的方式有很多,也不侷限於特定的族群,若U商店的終極目標在於減少剩食,那麼只在同溫層內打滾、互動的效果絕對是有限的,也有可能會把自己綁死。因此他們一直都不排斥去觸及同溫層外的世界,樂於接受時尚雜誌採訪、經營社群帳號,享受不同想法的碰撞所帶出的意外效果。

 

黃尚衍分享他們曾受邀至扶輪社演講:「基本上,扶輪社成員都是一些大老闆,他們可能比較重視高品質的物質生活、對於環保議題相較沒那麼在意。但我也覺得不錯,至少透過我們的分享,讓這些概念在他們心中生根。」

 

不知是否是跨出同溫層的方法奏效,U商店不時會有一些穿西裝、坐著高級轎車的老闆前來光顧,每次消費商品的量與金額都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而他們來此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想要重複使用容器、實踐環保永續的概念。

 

「當然,U商店的品質深得他們的信賴,也是其中的原因。」黃尚衍驕傲的補充到。

 

採訪結束後老闆繼續處理店務,平日下午的客人依然絡繹不絕。

 

在這個一切都講求效率的狂飆年代中,U商店不顧萬物奔流、以自己的步調,在市郊的一個小角落,緩慢堆積、擴展自我價值與理念。兩位青年創業家憑著新世代的熱血,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即便換取的成效有限,他們仍舊選擇一無反顧。

 

未來有機會開分店嗎?老闆並不著急。畢竟,他們堅信,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精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