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趕著完成?你也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嗎?《微創傷》作者梅格.亞若告訴你,拖延的壞毛病可能是你心中的完美主義在作祟!本篇書摘透過分析作者在擔任心理師時遇到的實際案例,挖掘那些深藏故事主人公生命中的微創傷,如何讓她一步步掉入完美主義神話的陷阱,並深陷拖延症的牢籠,最終告訴你唯有接受失敗才能有效擺脫拖延焦慮!
以下選取自書中內容(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某天天氣稍嫌炎熱,一位衣著相當體面的女子走進診間。那時我覺得有點悶熱,臉應該挺油亮的,但這名女子的頭髮一絲不苟,完全沒有被炎熱天氣搞得狼狽。她看起來這麼有條有理,我納悶她為何會來找我,直到她告訴我:
我似乎擺脫不了拖延模式,這問題嚴重到最近一次在商業投資上,我已失去判斷……也失去投資人對我的信心。
這位女子叫希爾薇亞,我們探索她的早年生活,我也提出微創傷的問題,而有那麼一瞬間,那張總是精心擺出的表情,閃過一絲不安。
我是爸爸帶大的,他是我所知最堅強的爸爸——凡事都靠自己,還兼兩份工作,好讓我們過活。我永遠感激爸爸,以及他為我犧牲的一切。我總是乖巧,因為我知道他有好多事要處理,我不該讓他忙上加忙。
希爾薇亞繼續解釋,她不想讓爸爸擔心,覺得自己必須「把事情做對,一次到位。」一想到事情做得不「完美」,就會讓希爾薇亞深感擔憂,因此在著手新計畫時,她會發現自己把重要的任務留到深夜,並帶著滿滿的驚恐,火速追趕截止時間。她既疲憊又低落,也與同事不合,不光是工作總在最後一刻才完成,簽署別人的文件她也是拖到最後一秒,而且裡頭總有一大堆要修正的地方。
希爾薇亞的蠟燭快速燃燒,眼看就要失去投資者的信心,我們得趕緊找出她的微創傷。
為何不敢犯錯?微創傷的影響
首先,我希望思索希爾薇亞對犯錯的感覺,以及她聲稱自己沒有「我不會犯錯」這樣的感覺。
人非聖賢,任誰都會犯「錯」:特別加了引號,因為錯的定義是某行動、決定或判斷,產生了不理想或非故意結果。但在現實生活中,犯錯是學習過程的關鍵。回想一下,你比較容易記得的事實或能力,是一開始就做對的,或是犯錯的?答案通常是後者,因為我們的神經網絡會吸收新資訊,產生新連結。如果沒有犯錯、失誤或疏忽,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學習。
我們在深入探索這個觀念時,希爾薇亞提到一次網路上發生的事件。聊到這件事,顯然讓她情緒很不好。她在青少年時期,曾在社群平台上轉發一則政治迷因;那項訊息並未針對某人,也沒有惡意,她甚至沒多加考慮,因為這件事看起來一點也不重要,沒想到招來辱罵的言論,實在令她驚訝,並且心生恐懼與退縮。
她說,這件事讓她在心中更明確地了解到,不要犯錯是多重要的事。而就像許多創傷,會強化原本不怎麼出問題的行為傾向(完美主義)。因此,這次經歷顯然讓原本就不喜歡犯錯的希爾薇亞愈陷愈深,也讓她的完美主義微創傷難以負荷。
拖延症與完美主義
要解釋拖延,較簡單的辦法是辨別什麼不是拖延——不是懶惰、出一張嘴、無能或不在意。事實上,情況恰好相反。許多拖延者會擔心出錯,經常是勤勉認真的人。雖然我們可能沒察覺,但洗碗、整理抽屜,或是瀏覽社交媒體,都是在避免自己注意一種微不足道的感受:覺得自己不夠好,且擔心別人很快就會發現。
於是我們會擱置任務,直到超出壓力閾值,才忙著在一天結束之前把掛心的事做完,之後又告訴自己,最後交出的計畫實在很糟、我們很蠢,不該做這份工作。聽起來是否熟悉?
但在來到這一步之前,親愛的拖延者早已耗費不成比例的心力在思考任務,或是用分心的技巧想著任何除了任務之外的事。這樣會消耗我們大量的身體、心靈、情緒資源,於是過勞成了身體唯一的辦法,要我們注意這種適應不良型模式。
「為什麼我不趕快動手!」、「我下次不會這樣了,應該及早動工,才不會落得這般境地。」
不需要多說,如果你是拖延者,很可能是相當在乎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不夠在乎……這表示,你可能掉進完美主義的煉獄當中。
擺脫拖延焦慮的第一步:把失敗變成回饋
我們可以扭轉完美主義的局面,把任何疏漏、錯誤、失態或過錯視為重要契機,以好奇心(而不是批判眼光)重新看待情況。基本上,就是要更像貓(#bemorecat),對於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事秉持好奇心。問問自己:
-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達到什麼成就?僅僅一次打擊鮮少會導致整艘船沈沒,因此要把焦點放在你已得到的成績,壓低內在的批評音量。
- 我從這次的疏漏中學到什麼?疏忽(即使是嚴重疏忽)可以告訴你重要的資訊,透露出這作法中缺少了什麼,以及什麼樣的微創傷模式在此發生。
- 我可以從這情況中得到什麼,讓我繼續前進?你或許需要得到更多支持/訊息/自我覺察,才能前往下一個層次;如果自己看不出來,不妨問問別人。
沒有人是完美的——這是真的。如果我們都無可挑剔、完美無瑕,人生多無聊?事實上,最有趣、最動人的故事,都是裙子塞進襯褲縫隙,或者菜渣卡在牙縫。如果你認為生活中有近乎完美的人,不妨與他聊聊,問問他有沒有發生過尷尬的趣聞軼事,你可能會訝異發現,原來出糗對他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有些德高望重的人物傳記也可能提到這件事——只要他們自嘲就行!人人都會面對挑戰,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微創傷,鍛鍊心理肌肉—只要我們對自己像對別人一樣,願意善待與憐憫。關於這點……
要向自己保證,在夠好就好這一點,要做得夠好。
知田出版 / 《微創傷:你以為沒什麼事,其實很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