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貓心專欄】淺談依附:獨立,其實是一件違反生物學的事

2019-10-23 | 貓心(龔佑霖)
複製連結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會有一個天性:「和照顧自己的人產生連結。」就好像小鴨子一樣,小鴨子生下來的時候,會將第一眼看到的事物視為是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從此不斷跟著他,這就是所謂的銘印效應。

 

而孩子也是一樣,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會主動和周遭的人互動,嘻笑、哭鬧,是我們天生就會展現的方式。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到大概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只會和主要照顧我們的人,做出特定的反應,這是因為我們和主要照顧我們的人,漸漸形成了所謂的依附連結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連結都是健康的。前面的文章提到,要形成健康的依附關係,主要照顧者必須要在孩子有需求時適時的出現(available)、敏感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sensitive)、給予孩子適切的回應(supportive),如此一來,父母便能成為孩子遇到危險時的安全避風港——孩子遇到危險時,就會對照顧者發出依附需求的訊號(如哭泣),企圖跑回主要照顧者的身旁。

 

當孩子沒有危險的時候,他們就會在照顧者的周邊探索這個世界,例如一個一歲的小孩,當主要照顧者在身邊的時候,他能夠很自在的探索周遭或玩耍。

 

然而,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未得到妥善的照顧,他們忽略了孩子,常常把孩子晾在一旁,或是即便出現了,卻否認孩子的需求,總是要孩子不許哭、責怪孩子大驚小怪,或者不習慣用擁抱、撫摸的方式對待孩子。


哈利·哈洛與他的恆河猴

過去的心理學家,曾經以為奶水是吸引孩子和媽媽維持聯結的原因,但事實上,這樣的假設是錯誤的,有一個叫做Harry Harlow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他讓恆河猴寶寶生下來的時候,就被隔離到一個籠子裡面,籠子裡有一個布娃娃猴子玩偶,跟一個鐵絲猴子玩偶,其中布娃娃猴子玩偶是溫暖的,而鐵絲玩偶則是冷冰冰的,但鐵絲玩偶卻能提供奶水。

 

結果發現,猴子在24小時內,除了進食的時候會爬到鐵絲玩偶上,其餘的時間都會抱著布娃娃玩偶。

 

擁抱與溫度,正是媽媽讓孩子感到安心的方式。

 

前面提到了,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主要照顧者時常忽略他們,那些沒能被好好對待的孩子會怎麼樣呢?有一些孩子,在大吵大鬧之後,終究會得到主要照顧者的照顧,即便他們關心的方式可能並不溫柔,而這些孩子則從中學到了,要透過各種方式大吼大鬧,想盡辦法把自己的痛苦放大,以引起照顧者的關愛,這些孩子就是所謂的焦慮依附者。

 

而有一些孩子,不論怎麼要求,都得不到主要照顧者的關愛,或是他們的需求不斷被否定,使得他們漸漸地學到了「我不能有負面情緒」、「我不能去感受」,讓他們逐漸壓抑自己的感覺,這些孩子就是所謂的逃避依附者。

 

這些孩子在長大之後談感情,大多會缺乏安全感,因為焦慮依附者很擔心自己會被忽略、拋棄,所以總是用盡各種手段要對方關心自己,同時也很害怕自己被對方拋棄;逃避依附者則是害怕和對方靠得太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人好好對待過,所以很難相信別人,也因此無形中只能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什麼安全感沒有辦法靠自己給呢?

試想,今天有一個人從來沒有得到安全感,當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他能夠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別人是愛我、願意幫助我的嗎?答案是不能。許多研究都指出,小時候藉由主要照顧者給予敏感地支持的人,長大之後能夠充滿安全感,相信別人對自己是好的,但不安全依附的人,因為不曾被這樣對待過,所以無法信任他人。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到,那些有安全感的人,並不是「自己給自己安全感」,而是透過小時候得到主要照顧者給予的安全感,進而讓他們產生安全感。因此,當你對一個不安全依附的人說「你應該獨立、應該培養自己的安全感」,其實是違反生物學法則的。


失去的安全感,該如何找回?

首先,不安全依附的人要先瞭解到,不安全依附「並不是任何人的錯」。我剛學依附的時候,時常怪罪我的母親,認為都是她這樣子對待我,才會讓我感覺不到安全感、成為不安全依附。

 

然而,我的母親真的不愛我嗎?我想不是的。她愛我,但她不懂表達愛的方式,因為我的爺爺採取的方式,也是「不安全依附」的教養方式。我的爺爺脾氣很差,在我媽媽小時候,曾經發怒直接把她的書包扔到樓下去。

 

雖然我的媽媽對我很冷漠、很嚴厲,但我的爺爺同樣對我的媽媽很冷漠。記得小時候,我很害怕我的爺爺,他總是時常發怒,而我的奶奶則時常充滿焦慮,不斷抱怨身體的病痛。這樣不安全依附的互動關係,並不是我媽媽自願形成的,我的爺爺奶奶也是不安全依附者。更往上推我就不知道了,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不安全依附是會一代傳一代的,所以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讓不安全依附停在我這一代。

 

所以我閱讀依附、瞭解依附、接受心理諮商,不斷地去談及內心的不安全感。同時,我經歷過許多與不安全依附者的戀愛關係,讓我學到了;「我需要尋找一個安全型依附的伴侶。」

 

《依附》一書的作者,同樣建議不安全依附者,尋找安全依附的伴侶,因為安全依附的伴侶,比較會採取「有效溝通」的方式面對危機。他們不會說「你到底愛不愛我?你愛我怎麼會這麼做?」而會以「你今天做的這件事情,讓我很受傷。」取代,他們會避免和伴侶起衝突,會理性告訴另一半等整理完思緒後會再溝通,取代直接消失、找不到人。

 

當然,不安全依附者,並不是不能和不安全依附者談戀愛,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到了,不安全依附者需要從練習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同時留意避免傷害到對方的方式來學習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如果你是個不安全依附者,也選擇了不安全依附者談戀愛,雖然比較辛苦,但我相信你的選擇必然有屬於你的意義。如果願意,我會建議尋求伴侶諮商師的協助,因為兩個人都是愛對方的,千萬別讓小時候學到的模式,影響到你們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安全依附」並不是我們的錯,但是學習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是我們可以去練習和選擇的。我相信這個過程一定很苦,但我很喜歡日常老和尚的一句話「只要你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安全感無法由自己給自己,但你可以選擇和懂得關懷別人的人交朋友,學習他們都如何關心別人,以及敞開心胸接受別人的關心。你也可以接受諮商,主動去破除童年時期留下來的那些傷痕。你也可以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的錯,但我想要過得更好,所以我決定要試試看。

 

試著陪伴自己內心受傷的那個孩子吧,這段路雖然很難熬,但希望我的文章能為你們帶來一絲溫暖。

 

 


 

貓心(龔佑霖)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寫作主題為「安全感」。
即便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都受過傷、失去了安全感,但根據依附理論的基礎,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運用適當的方式,找尋並重建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FB粉絲專頁:貓心——龔佑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