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記者/蔡毓芳
人物攝影/李依霖
「當初做這一行,並不是因為喜歡才做的。而是做了這一行後,我才有點像是催眠一般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喜歡這一行,因為你的喜不喜歡,你的心情,會表現在作品上。」
曾文昌雙手環胸,眼神直視前方,不曉得是不是因為緊張,抑或是為了回憶過往,採訪的過程中,他很少把目光移到我身上,總是看著遠處,侃侃而談自己的理念與經驗。十七歲入行至今,至今已三十三個年頭,曾文昌這一個曾經不願做鐵工的人,這麼對我說道:「只要還能拿起鐵鎚,我就會繼續做。因為喜歡,所以我會繼續做。」
傳承時代的記憶
曾文昌十七歲時沒有繼續升學,他的大伯父怕曾文昌走偏,於是給了他兩條路,其一是去大伯父經營的砂石場修理怪手,其二則是去做鐵工。曾文昌當時認為修理怪手可能會沾得滿手是油,因而心生反感,加上鐵工廠接近樂華夜市,想著離家近下班還能去玩,於是才開始做鐵工。
「那時很叛逆,去了之後,我會故意想讓老闆開除我,比如騎摩托車去裝鐵窗的時候,半途跑路。」常常周休三日、半途跑掉的曾文昌以為老闆會憤而開除他,沒想到老闆卻連生氣也沒有。「我當時問他:『你為什麼沒有想要把我fire,是因為我伯父的關係嗎?』他就說:『沒有啊,我就覺得你不是歹囡仔,就是不會想,沒人給你牽教。』」
老闆勸他自己要懂得想,因為沒人會給他這麼多次機會的。被老闆說服的曾文昌想了想,開始安分地「混日子」。一直到退伍回來,才確定要真的踏上鐵工這條路,從此下定決心:「如果要做的話,就要好好做,用心的做。」
在做鐵工的這一路上,曾文昌說,自己曾思考過一件事:「鐵工這個工作,最後替台灣人留下了什麼?」反覆琢磨了很久,他得出了兩個結論,留下來的兩個代表性的東西,一個是傳統的鐵皮屋,另一個就是鐵花窗註一。
「鐵花窗是很多台灣人,尤其五、六年級生,會看到的東西。像我阿嬤家是那種一、二樓的洋房,基本上窗戶外面都是鐵花窗。」曾文昌小時候常常會幫阿嬤刷鐵窗,這個記憶留在了心理,讓他對鐵花窗始終有種溫柔的情感,一直到後來做了鐵窗之後,這份懷念的感情轉成了強烈的使命感。「我覺得,它是屬於台灣人的東西。自己好像有一個使命感,有那個責任,必須要把它傳承下去。」
用傻勁堅持理想
一開始做鐵花窗是源自於熱情與使命,然而真的動手了,迎面而來的卻是現實的壓力。「當時我們算是開了一個先例,可以完全客製鐵花窗。之後我們開始陸續製作了一些鐵花窗,成果當然讓你覺得很好,但帶來的利潤並不會讓你覺得說……。」曾文昌斟酌了一下用詞,微微苦笑,「因為它耗工。你花了一個師傅一個月的時間去賺那一、兩萬,其實投資報酬率滿低的,甚至賺不到錢,還賠錢。」
所以後來,鐵窗花並沒有被列為永燊達金屬註二的營業項目之一,只是當有人慕名而來,曾文昌也很難拒絕,「因為當看到那東西製作的複雜度,就覺得想挑戰,然後就接了。」
以高雄美濃一個敬字亭花樣的案子為例,曾文昌說一開始跟業者討論時只估一般制式花樣的錢就要六萬塊,這就已經讓人覺得很貴了,沒想到要動工前,業主突然提出希望能加入敬字亭的花樣。「剛聽到是覺得很開心,如果完成的話,也會很有成就。但回去估算價格時,我面臨一個抉擇。」曾文昌說光亭子至少就需要做十天,光工資就要多三萬元才行,但這個價格如果開出去,業主一定很難接受。「我做了一個很傻的決定,想一想,然後跟業主講,加上亭子八千元。」
「你可能會覺得說,為什麼要報一個八千的價格,但我是在買我的機會,買一個表演的機會,我覺得便宜。」曾文昌笑了出來,他說這樣一想,就會覺得做與不做都沒什麼損失。
曾文昌用「傻勁」兩個字形容自己的決定,而這份傻勁的確也帶來了回報,自從不求回報地做了敬字亭的案子後,曾文昌的鐵工事業開始吸引了媒體的關注。「我開玩笑的說,我用兩萬二去買公司的行銷,換一個角度想好像還滿划算的。我是這樣跟自己說:『有些事情,不要去追求後面的答案,不要想一定要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其實我就是有點傻傻的在做這件事。」
我問他,家人不會有微詞嗎?曾文昌誠實地點了點頭:「當初在做這個的時候,我老婆就說,你做這種傳統的,又賺不到錢的事,是為了什麼?但我覺得,其實做這個是對自己的理想,或心靈上的滿足。」
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態度
「當業主給我一些比較高難度的挑戰時,我就覺得我可以,我也害怕這種機會被同行搶走了。我覺得機會來了,所以不想錯過。」曾文昌說一般的花樣引不起他的興趣,反而是比較特殊的款式,更能激起他的挑戰慾。「可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滿足自己的任性吧。」
「我們現代人很容易以利益為導向,做東西的時候沒有放任何感情在上面;但我就是用我的鐵去跟客人交流,去得到回饋。」曾文昌說很多時候他做的案件難度很高,人家會覺得隨便做一做,只要圖案做出來符合就好,但他卻覺得如果是為了賺錢,放棄自己的堅持,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做。
在最近爆紅的雲林縣口湖鄉的鐵花窗設計中,一幅以稻穗為主題的鐵窗花,便充分地將他的價值觀嶄露無遺。當時看到設計圖的稻穗很複雜,也跟師傅討論過是不是要簡化,或用雷射切割機把圖案切出來,「但我覺得要讓人家欣賞你的作品,要讓人覺得感動的話,其實還是要有一些時間跟用心在上面累積。」討論後,他建議師傅一顆一顆地拼稻穗,花了五天才完成。
「如果用錢來衡量,應該都會選擇簡化圖案。」但心中的理念讓曾文昌儘管接的是很趕的案子,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堅持。曾文昌說,這是自己「個性上的瑕疵」,覺得不管如何,東西一定要到位。
然而儘管曾文昌自己很有熱誠,他又怎麼確保下面的師傅們都願意跟他有一樣的理念?曾文昌說,他很注重學徒的態度,來他底下做事的人,就算技術很好,態度如果不好他也不要。「我跟徒弟說,技術是可以累積的,但態度是需要養成的。」曾文昌強調。
「有時他們說做到很厭世,很懷疑人生。」曾文昌笑著說其實這就是在培養耐性。你越有耐性,越細心,就會一直沉迷。沉迷其中,就不會覺得累,也不會覺得煩。「我都問他們,你要去哪裡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既賺的到錢,業主又開心,旁邊的人看了也感動。這種工作,你要去哪裡找?」
訪談結束後,我跟著曾文昌去了永燊達金屬看他的工作環境。在那裡,他顯得自在很多,看著作品時眼神流露出滿滿的柔情。我注意到工廠的牆面有兩個用鐵做的大字──堅持。
我問曾文昌為什麼選擇那兩個字,他這麼回答:「有時候你不能受外界的評價影響,『把事情做好』這件事必須要堅持。我跟自己說:『你必須要堅持下去,不然辛苦建立起來的一切就毀於一旦。』我沒有回頭路。」
【註一】曾文昌說鐵花窗的用法是自己發明的,以前人叫它為鐵窗花,用途為防盜;但自己做的鐵窗花,花樣占比第一,因而稱之鐵花窗。
【註二】永燊達金屬為曾文昌所創立的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