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至前後,正逢端午佳節。端午的節慶食物是多油多鹽的粽子,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產生油膩感。此時備上一壺清茶,既能解膩,又能減輕腸胃負擔……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經歷了立夏與小滿,我們迎來芒種與夏至兩個節氣。芒種期間,氣候潮濕炎熱,又常下雨,開啟了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芒種指的是稻麥等作物此時已經吐穗結實,長出細芒。後人也有取諧音的,稱「芒種」為「忙種」,很是應景。
今年的夏至在6月21日,夏至是一年中第十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可知夏至的「至」,是「極致」,也就是「最」的意思,夏至即表示夏天之「最」。「最」什麼呢?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陽氣最盛。依照物極必反的原理,凡事到了極致,也意味著轉折,過了夏至,白晝漸漸變短,黑夜則漸漸變長,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而芒種迎來的梅雨,到了夏至就接近尾聲;不過夏至的來臨,又意味著進入颱風旺季。在這又黏熱又濕溽的氣候中,很容易感覺懶散,俗諺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就是夏季散漫疲倦的寫照。此時很容易胃口不佳、腸胃不適,飲食還是以清淡為主,避免心情浮躁。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夏至茶介於第一次夏茶(立夏前後)與第二次夏茶(小暑到大暑之間)採收期之間,俗話說「夏天吃苦賽進補」,盛夏時節攝取苦味強的食物有益健康,能夠消除體內暑氣,苦澀味重的夏至茶就是很好的解暑良方。夏季氣溫偏高,茶樹芽葉生長快速,使得能溶解於茶湯的浸出物相對減少,不過夏茶中含有較多的花青素及茶多酚,在茶葉發酵過程中可以降低夏茶的澀味,適合製作成紅茶或東方美人茶。
夏季天氣炎熱,消暑飲品成了重要的生活日常。現代人夏日飲品多以清涼冰爽為主,手搖杯、果汁、冰品,大多又甜又涼。古人消暑,喝的是茶。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有「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的句子。夏日太陽高掛,照得人心煩意亂,愈發感覺口乾舌燥。這時的蘇軾最想喝茶,「漫思」二字寫來極為生動,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吧,這可不是如品茗,需要坐下來細細就口,而是就為解暑,急著解暑。詩人有多急呢?「敲門試問野人家」,試問,是一種沒什麼把握的心態,因為問的可是山野人家,非親亦非故,哪裡能確定討到茶喝呢!讀到這句詩,讓我想起童年時常在路邊看到寫著「奉茶」的大鐵茶壺,當時並不理解,怎會有人路邊就喝起茶來,回家喝不好嘛?原來,碰到暑熱難耐的時候,一口茶,實在是解暑良方。這口茶,不僅用以解渴,還用以為被日頭曬昏頭的旅人提提神。蘇軾隨意的態度,寫出了鄉野生活的自在,也寫出茶水的無所不在。
或許會有疑問,這麼個大熱天,如果再喝上一口熱茶,豈不是熱上加熱,真的能解散暑氣嗎?茶葉的性質屬寒涼,寒涼的食物有清熱、瀉火、解毒等功效,透過熱茶的溫度,更能促進人體排汗,藉助汗水蒸發來散熱,排出體內熱量,散熱越多,就感覺越涼快。想要提神養胃,可以喝喝紅茶;想要消食去膩,可以來杯普洱;想要解暑降溫,綠茶是不錯的選擇。無論喝哪一種茶,都是夏季解乏止渴的絕佳飲品。
祛濕解毒端午茶
每年夏至前後,正逢端午佳節。端午的節慶食物是多油多鹽的粽子,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產生油膩感。此時備上一壺清茶,既能解膩,又能減輕腸胃負擔,粽子與茶的搭配,真可說是天作之合。
端午解膩除了喝一般的茶湯,傳說古人還有飲「端午茶」的習俗。「端午茶」以茶葉為基底,再依個人需要加入不同材料,像是野菊、陳皮、菖蒲等等。「端午茶」與其說是純粹的茶飲,實則更偏向藥飲,因為端午到夏至這段期間,天氣溼熱,外有蚊蟲孳生,內有瘀暑悶躁,飲用「端午茶」可以辟邪濕、解暑毒,排除鬱悶的情緒。
近年臺灣興起農曆五月五日午時採摘茶菁的活動,製成「午時茶」,在特定的時間採摘,採摘的數量也有限。「午時茶」一說是採用端午節午時所採摘的茶葉泡製,另一說是取端午節的午時水來沖泡。不論「午時茶」是否真有特殊的作用,這樣的活動倒是替茶飲、節氣與節日,添加額外的連結與趣味。
延伸閱讀:【順節氣•喝茶•趣】立夏與小滿 ──夏季品茶,消散暑氣清熱解渴
專欄作者 方圓
擔任中文老師數十年,持續熱愛教與學。希望透過文本賞析,進入文學殿堂,體驗文化,品味生命。期待自己做一個正向樂觀的射手座,獨自,或同行,朝著目標,抑是終點,前進,前進……
專欄插畫繪者 劉彤渲
一直一直在染渲森森裡畫圖,喜歡狗狗、喜歡烹飪、喜歡花草。在捻花惹狗以外,獨立承接視覺、插畫、繪本與商品包裝設計。喜歡不定期推出限定商品,出版過幾本圖文書籍與繪本,也在大專院校擔任插畫、設計課程講師。閒暇之餘,又繼續捻花惹狗。
如果想認識染渲森森:
FB:tonton38 / IG:janhsuans,這裡找得到我。
如果喜歡我的插畫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