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乾其實是肝出了問題」、「舌尖很紅甚至破洞,可能是心火過旺」這些說法常在看中醫或關注養生資訊時出現,但你知道這些說法是怎麼來的嗎?為何外在病徵可以連結到內在的臟腑問題呢?事實上,這些說法大多都出自所謂的「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中的「藏」指的是體內的五臟六腑,「象」則是表現在身體外面的現象,整個學說的內涵是透過表現於外的現象,了解體內臟腑的健康狀況。它不僅是中醫學最核心的理論基礎之一,在郭哲彰中醫師看來,更是一般大眾能夠簡單判別身體狀況,甚至洞燭先機、先一步因應的契機。
郭醫師舉例,人的身體狀況可以依健康程度分為「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以及「生病狀態」。在「亞健康狀態」中,人可能會感覺到些微的不適,比方說精神不濟或食慾不振,但去讓醫生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明確問題,此時藏象學說就能扮演關鍵角色,協助人觀察身體的外在狀況,由此發現體內哪個部分可能需要特別留意。這麼一來,就能及時防止病況惡化,讓人陷入生病狀態。
這也是為何前面會說,藏象學說能協助人先一步因應。
不過,這門學說究竟是怎麼來的?學說中又實際提到了哪些內容?以下,就讓我們跟著郭醫師的腳步,更深入地認識藏象學說吧!也許你目前碰上的身體狀況,也能在這過程中找到解答!
穿越兩千年的智慧結晶:藏象學說的起源
現代醫學技術精良,透過超音波或X光等技術,我們得以快速得知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但在這些西方儀器尚未東傳以前,要準確判斷體內發生什麼變化其實並不容易。不過畢竟這攸關人命,所以早期的「大夫」們不可能因為困難就放棄,本著救人的發心,以及幾百年間在病患身上累積的觀察,終於整理出「藏象學說」這門學問,並將其視為中醫學的核心理論基礎之一。

早在漢朝時的《黃帝內經》,藏象學說已經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並持續流傳至今。
在郭醫師看來,藏象學說除了是個人主動保養身體的重要參考資料外,對醫師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衛教素材,醫師可以依據藏象學說中指出的內、外在關連,提供病患自我觀察的建議。
比方說,「心開竅於舌」,當病人舌尖經常呈現紅赤色澤、破洞、甚至感到麻麻刺刺時,醫師除了藉此推測他有心臟問題外,也會請他回家持續觀察自己舌尖的色澤與狀態變化。另外,由於腸胃系統與四肢肌肉狀態有關,所以觀察四肢的肌肉,也可以察覺腸胃系統的健康狀況。這些都是病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觀察的健康依據。
甚至,病患若熟悉這門學問,有能力簡單透過外顯表徵來判讀體內健康狀態,不需要一有不適就去求醫,也能大大節省醫療資源。不過郭醫師也提醒,這並不是要大家都不去看醫生,因為詳細且精確地判別並不容易,所以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建議儘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五臟大不同,中西醫的五臟之別
介紹了這麼多,那麼藏象學說實際上談的內容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可以認識中醫說的「五臟」有哪些,以及這五臟跟西醫觀點裡的五臟有何差異。
中醫講的五臟包含「肝」、「心」、「脾」、「肺」與「腎」。

【肝】
中醫裡「肝」的概念比西醫講的「肝」更廣泛。英文裡肝(liver)一詞在明治維新時傳入日本,當時被譯作「肝」,接著又傳到中國大陸。深入探究的話,中醫裡的「肝」除了涵蓋西醫「肝臟」的概念外,還包含了自律神經系統、部分消化系統與造血系統等。
這個同名異義的狀況也常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有的人去看中醫,被告知「肝有問題」,但他進一步去西醫醫院檢查,卻發現肝臟沒有異狀,此時就會反過來指責中醫胡說。然而,學到這邊,你應該已經有能力察覺,這個問題並非哪一方胡說,而是中西醫對於內在臟腑的認知本就有差異。
【心】
中西醫講的「心」也略有差異,就中醫觀點來看,心指的除了是不斷跳動以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心臟外,還包含情緒管理系統——也就是「心神」的概念。成語「心神不寧」裡的「心」,講的就是這個與情緒相關的概念。
在中醫裡,也有「心主血脈,心主神明」這樣的說法。
【脾】
中西醫裡「脾」指涉的概念大相徑庭。西醫講的「脾臟」比較單純,主要是在蒐集血液中廢物與死掉的細胞,將其過濾並排出體外;中醫裡的「脾」實際上則比較接近西醫「胰臟」的概念,可以分泌消化酵素、消化食物並輸送到
全身來提供營養。
【肺】
中西醫講的「肺」概念相近,都與呼吸有關。但主要差異在於中醫講的「肺」還包含皮膚,有所謂「肺主皮毛」的說法。當人的肺氣比較弱的時候,皮膚會比較乾、毛色較無色澤,也比較難抵禦外在邪氣。
【腎】
中醫裡講的「腎」除了包含一般認知中的「腎功能」,能夠排毒和代謝之外,也包含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更與人的生殖功能有關。在中醫裡,有「腎為先天之本」這樣的說法。
以上,我們了解了中醫裡五臟的具體意義,運用這門知識,除了可以由中醫觀點來理解人體基礎運作原則之外,也能避免前面提到誤解「肝」意義的窘境,接下來去看中醫時,我們就不會再混淆中西醫裡的五臟概念了。對醫師稍有誤解還算小事,若因此拖延了治療自身健康問題的時間,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也因此,在本文最後,建議大家可以花點時間多複習中醫裡五臟的職責。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再進一步學習觀察各臟腑健康狀況的依據吧。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