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正念X腦科學】失眠來襲?運用正念脫離負面情緒漩渦!

2024-08-14 | 吳昌衛 / 許艾伶
複製連結

近年全球的失眠盛行率大增,很可能來自於睡前高漲的負向情緒(如擔心),接著睡不著引發自我指責(第二重情緒:生氣)、看時鐘又引來更多害怕(第三重情緒:焦慮),整個晚上就在這多采多姿的情緒漩渦裡載浮載沉,完全沒有享受到睡眠所帶來的舒適振奮。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擾呢?

 

今晚,會不會又翻來翻去睡不著?

身為睡眠醫學領域的腦科學家,個人仍然會有失眠的體驗。尤其是演講的前一夜,雖然腦海中仍擔心隔天演講的內容還未準備完成,但卻會感到身體坦蕩蕩的睏意而想要上床睡覺。想當然爾,這時上床無法像平常一樣能在五分鐘內入睡,主要是腦中存有太多的規畫與創意在盤旋,更重要的是還沒有完工的焦慮,可能過了30分鐘還在床上翻來覆去;然後開始怪罪自己:「都幾點了竟然還睡不著,這下完蛋了,明天的聽眾只會看到一隻熊貓在台上胡言亂語」!於是乎,就更睡不著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不知道大家對於上述場景熟不熟悉呢?這讓人難以入眠的事件不見得是演講,也可能來自家人的數落、身體的病痛、旅遊中的不如意或是工作做不完的壓力,都有可能讓我們想太多。這個『想太多』大家在平常生活中好像習以為常,但是千萬別小看這種自然的大腦活動,它可能就是造成我們失眠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新冠疫情期間,歐洲研究發現有入睡困難的失眠比例從疫情前的15%大幅攀升至42%,劇烈提升的原因並非是有這麼多人確診,而是不知疫情何時才結束的擔心害怕;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22年的調查也發現有19.5%的受訪者有睡眠困擾,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而陷入無法停止的反芻思緒(rumination)繼而產生神經過度激發,進一步干擾了自然的睡眠歷程。

 

換句話說,近年全球的失眠盛行率大增,很可能來自於睡前高漲的負向情緒(如擔心),接著睡不著引發自我指責(第二重情緒:生氣)、看時鐘又引來更多害怕(第三重情緒:焦慮),整個晚上就在這多采多姿的情緒漩渦裡載浮載沉,完全沒有享受到睡眠所帶來的舒適振奮。倘若連續幾天都有失眠傾向的話,就開始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今晚會不會又睡不著呢?」久而久之,便會發展成原發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

 

該如何面對轉個不停的失眠腦?

半夜裡的情緒漩渦造成失眠,這麼玄乎的現象有神經生理的佐證嗎?2018年昌衛跟政大心理系楊建銘教授合作,運用神經影像的方法,可以發現到在部份有失眠徵兆的情境下,受試者的大腦內側前額葉(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會有過度激發的情況。這個腦區屬於預設網路(default-mode network, DMN)的一部份,代表與自我或情緒相關的內生性思考,也就是說與情緒有關的想法太多時容易產生一種『睡不著』的狀態。另外一點很有趣的是,除了mPFC過度激發外,其他後半腦腦區似乎已經活動降低,慢慢進入睡眠狀態了,也就是說,後半腦其實已經睡著了,但前半腦還很活躍,所以自己主觀上會覺得「自己」一直處在醒著的狀態,進而覺得「自己」失眠了(因為失眠是依據主觀認定,當自己覺得睡不著才是失眠)。睡前的情緒漩渦會造成當晚失眠,這時如果能有一個有效的手段幫自己離開情緒漩渦,就不需要大半夜地起床尋找安眠藥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正念的八週課程中,有一項較長時間的正念練習叫做「身體掃描」,這是一個躺在瑜珈墊上的練習,學員透過引導注意力來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同到處探訪許多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般,仔細地感受和聆聽身體每個部位即時的八卦訊息,可能是舒適的或不悅的感覺,就算沒有感受到任何感覺,也是當下的一種感覺。有趣的是,通常在身體掃描練習經過約五分鐘後,教室中便會傳出此起彼落的打呼交響樂。

 

練習結束後,許多學員常會分享平常他們並不好入睡,但是在身體掃描的過程中卻不自覺地陷入睡眠,於是彼此便會開始討論是在聽到哪一個身體部位後才失去意識的。Jon Kabat-Zinn也在其著作《正念療癒力》中提及類似的現象,其學員們,尤其是難以入睡的學員,都蠻喜歡這個練習,因為身體掃描似乎有幫助入睡的『副作用』。然而,為何正念練習可以助眠呢?

 

目前證據推測是正念練習裡的覺察,可以將自我與情緒區分開來;透過接納包容在心中紛飛的情緒想法,覺察它們但不隨之起舞,如此一來就比較不會受到情緒綁架而不自主地陷入到漩渦當中。如果需要一個目標的話,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或身體的感受,透過陪伴自己而感受到安全感,產生一種穩定心神的作用。畢竟,造成失眠就是DMN的過度激發,而正念練習已被證實可以減低DMN的活動,調伏躁動不安的心猿,或許就能降低造成失眠的過度激發。

 

從放下開始,重拾生活的掌控感

每當我發現自己可能又要因上台演講導致太緊張睡不著後,便會告訴自己不要待在床上,起身離開床鋪,在黑暗中來到沙發上坐好(避免光照),刻意地不去看時間(避免額外的慌亂),只是靜靜地引導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實在地說,當下一開始要仔細地感受呼吸是很艱難的一件事,因為雜想念頭很多很亂,如同身陷於一間堆滿了舊報紙(念頭)的房間,看不到地板(呼吸)的樣子;然而目標很明確,可以持續地撥開情緒與想法,逕直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因為呼吸隨時都存在),然後注意力純然地陪著呼吸就好。雖然雜想念頭還是會時不時一直冒出,但不需要慌亂,知道念頭的出現,接納自己有這樣的想法與念頭,接著就可以將它們放在一旁,再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好好地陪伴自己,享受呼吸帶來的每一個感受。一直持續這樣的循環,可能在10-20分鐘過後,感覺到雜念好像沒有那麼多了,陪伴呼吸的時間可以比較長,就再陪它一下;即便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些無聊,但誰說無聊一定是壞事呢?無聊也可以是個助眠小幫手~

 

圖片來源/Unsplash

 

當開始杜辜(打瞌睡)時,知道當下的我已經開始有睡意了,就可以再次起身,回到床鋪躺平,相信自己可以入睡,帶著安心信任的感覺嘗試看看,便可以自然地入睡。這樣的操作,如果重覆幾次都有幫助自己入睡的成效,日後在面對失眠時,就不會慌了手腳、失去對睡眠的信心。下次再遇到失眠這個老朋友時,可以對它報以微笑,不用急著去找安眠藥,透過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我脫離情緒漩渦,也相信自己擁有能睡著的能力。這邊推薦正念練習給大家,希望這個方法也能對各位有所助益,幫助您在失眠的情緒漩渦中找到掌舵的手感,重拾對自己生活(與睡眠)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正念X腦科學】放下手機,與自己心中的無聊感直球對決


專欄作者 吳昌衛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合格正念引導師

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專欄作者 許艾伶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合格正念引導師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副理

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醫學影像部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醫學物理部訪問學生

國立台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