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坊間流傳多吃咖哩,但吃辣真的好嗎?我們提出了十個關於吃辣常見的疑問,並請高雄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郭哲彰醫師帶大家了解吃辣正確的概念,以免越吃越錯,防疫造成反效果!
Q1:防疫期間多吃咖哩,真的好嗎?
咖哩屬於溫熱性的食物,如果想吃,建議可搭配偏涼性的蔬果一起吃,如此較能達成平衡,因為如果單吃咖哩吃多了,體質容易產生變化,尤其平常不吃辛辣者,吃太多會對身體產生較大的影響,像是有些人可能會有喉嚨痛、排便不順的問題,甚至有些小孩會流鼻血,這表示體質偏燥熱。
Q2:中醫如何看待吃辣?
中醫談任何食物和藥物,都會提到五味——酸、苦、甘、辛、鹹。「辣」屬於「辛」的範疇,但不等於辛。而辛是什麼呢?辛能入肺,能通調氣機,能打開汗孔,促成汗液排出,讓身體舒暢。所以自古便有「淋雨後要喝薑茶」的說法,原因在於薑含有辛辣成分,能夠刺激我們的交感神經,而當交感神經一興奮,身體便容易出汗,便能排解體內的寒濕之氣。
Q3:辣是否能長期吃?
吃辣容易越吃越辣,因味蕾受到長期刺激,身體會逐漸轉為「濕熱體質」,甚至「痰濕體質」,導致慢性發炎。而且現代人懶於運動,如果體內儲存過多無法代謝的廢物,會釀成諸多疾病。中醫認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飲食也需要達成陰陽平衡,所以過與不及都不好。不過在疫情期間,短期加強吃辣倒是沒有關係,不過長久來說飲食還是盡量以清淡為主。
Q4:什麼樣的人要少吃辣?
「陰虛」和「濕熱」體質的人不宜吃辣。「陰虛體質」的人因平常慣性熬夜、晚睡,性格容易緊張,因此吃了辣很容易上火,所以不宜過量攝取,建議兩三天吃一次辣即可。而「濕熱體質」的人,平常容易長痘痘、便秘,大便較硬、較乾、較臭,甚至喉嚨容易有濃稠的痰,這一型人也較不適合吃咖哩。而慢性病患者要吃辣的話,需由醫師判斷體質是否適合吃辣。例如糖尿病患者容易口乾舌燥、喝很多水,他們的體質偏向肺胃陰虛、腎陰虛,吃辣反而上火。高血壓的人吃辣,有時候血壓會上升,也不是很適合。
Q5:什麼樣的人適合吃辣?
身體偏向「寒濕體質」的人比較適合吃辣。例如長期吃素者,身體偏寒濕,飲食上加一點辛香料會比較平衡。另外,腸胃不好的人,如容易脹氣、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者,吃一點辛香料也能促進腸胃蠕動,但是不能太辣。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天濕度偏高尤其在梅雨季濕熱瀰漫三焦,容易產生眩暈中暑,建議服用「薑蔗飲」,運用薑皮辛涼解表的特點,透發三焦濕邪,預防眩暈中暑。
Q6:吃辣能預防癌症嗎?
在大陸有研究發現,吃辣的族群比較不容易得到癌症,但不是鼓勵大家要一窩蜂吃辣,而是了解吃辣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身體能量狀態,較能有效監控癌細胞,因為癌細胞有時會躲在循環不良的缺氧環境,久之容易導致腫瘤產生,因此透過吃一些辛香料有助於改善循環並能預防癌症。
Q7:吃辣會不會傷胃,容易上火嗎?
中醫認為「芳香醒脾」,而香料如:肉桂、八角、茴香、胡椒、薑黃都是對腸胃有幫助的食材,適當攝取有健胃的效果,但辣椒、大蒜等較刺激的辣,若攝取過多,容易傷害胃食道粘膜,造成胃食道發炎,也就是上火,容易產生口乾舌燥,口臭。若遇到上火可以喝些烏梅湯或蓮藕茶緩解不適。
Q8:吃辣能減重嗎?
吃辣促進代謝,可以減重,但是不推薦。因為吃過辣會傷胃、降低食慾和影響消化吸收,而且吃辣減重是病態的方法,雖然減了重量但卻賠了健康。所以如果想要減重,建議透過節制飲食和運動比較恰當。不過如果屬於下半身水腫的人,通常偏向寒濕體質,飲食微辣則有助於改善下肢肥胖的問題。
Q9:吃辣皮膚會不好嗎?
吃辣過多會使皮膚較不潤澤,容易呈現乾癢。因此皮膚癢的患者不能吃辣。如果屬於濕熱體質,吃辣容易長青春痘。過度吃辣表皮黏膜也容易受損。而黏膜受損的患者,如潰瘍性結腸症患者,吃辣容易造成便血,或是長痔瘡的人也不要吃辣,會使得痔瘡易於發作。 這時候可以吃些苦的食物,如山苦瓜,來調節肺大腸的燥熱之氣,減輕皮膚癢以及大腸黏膜出血。
Q10:什麼時候吃辣比較合適?
白天吃辣較合適,因吃辣有助於提振精神,對於我們從事白天的工作有助益。但太陽下山之後,身體的陰氣較重,如果晚餐吃過辣會影響睡眠,有可能導致失眠問題,所以若要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晚上盡可能不要吃辣。
採訪撰文/李依霖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