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中醫保健】 藏象學說之脾與胃:脾為後天之本,如何照顧才周到?

2022-12-29 | 郭哲彰
複製連結

在中醫理論中,腎被視為「先天之本」,主掌人稟受於父母的精氣;而相對於腎,脾則被視為「後天之本」。

 

脾主掌營養吸收功,對人一生的健康影響很大,金朝醫者李東垣甚至還寫了一部《脾胃論》來深入剖析。在這次的文章中,就讓我們跟著郭哲彰中醫師來好好認識脾,以及常和它一起被提及的胃,透過理解和正確保養,確保吃下肚的營養物質能充分被利用!

 


脾胃的2種合作關係

 

脾和胃之所以常一起被提及,是因為它們在五臟六腑的編制中被編列在同一組。而這樣的編列主要是基於兩種合作關係。第一種合作關係,是針對營養吸收的「胃主受納,脾主運化」。

 

人體裡的胃是一個中空的器官,食物被吃下肚後會被送到胃部,由胃運用「腐熟水穀」的功能來分解更好消化的狀態。接著,就會進一步輸送到脾——也就是西醫裡的「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來消化吸收。兩個階段相互合作,缺一不可。

 

郭醫師也補充,基於這樣的合作關係,人如果消化不良,醫師通常會判斷是脾出了問題;如果是食慾不振,則通常是胃出問題了

 

以上,是脾和胃的第一種合作關係。接著,我們再來學習第二種合作關係:針對物質運送的「胃主降濁,脾主升清」。

 

以物質運送來說,胃主要是負責把不好的物質排出,好的物質則向下傳給脾來吸收;脾負責的則是把營養物質吸收,並運送到肺。還記得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肺朝百脈」這概念嗎?營養運送到肺部之後,將會跟著循環系統輸送到全身。

 

中醫裡有個說法是,若脾不好,將「清陽不升」,翻譯白話就是頭昏腦脹。人吃太飽的時候常會覺得頭昏,就中醫觀點來看,這是因為脾太虛了,一下無法消化太多的食物,脾臟陽氣無法升發。所以,中醫師不鼓勵喝了涼飲,因為喝多了容易「抑遏脾氣」進而導致頭昏眩暈。

 


脾胃的其他重要性:脾統血,胃為神經系統的展現

 

除了以上兩種合作關係,脾和胃也各有其他重要功能。以脾來說,除了消化吸收,也負責「統血」,也就是統攝血液在經脈中的運行。另有一說是脾「其華在唇」,如果嘴唇容易破或唇色不滋潤,通常也跟脾的健康狀況有關。

 

胃則被視為人體裡第二個大腦,能體現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狀況。舉例來說,中醫裡有「胃不合則臥不安」的說法,當人「胃氣」不足,很可能代表著大腦承受很大的壓力,或者神經系統出問題,連帶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盜汗或心悸等問題,睡眠品質也常受影響;相對地,當人胃氣足、胃口好,心情和睡眠狀況通常也就不錯。

 

所以,如果你經常胃不舒服,除了檢查胃部健康,也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最近壓力比較大喔!看到這邊,相信你已經了解脾胃在人體裡的重要性了吧,那麼,我們該如何好好照顧這一對臟腑呢?

 

 


周全照顧脾胃,從飲食做起

 

因為脾胃和食物的攝取和消化吸收息息相關,所以,想保持脾胃健康,我們務必要留意飲食狀況。

 

第一件我們可以做的事,是定時定量地攝取食物,不要一下很早吃、一下很晚吃;或是有的時候爆量吃、有的時候又什麼都沒吃。定時定量地攝取食物,能幫助脾胃中負責處理食物的小腸絨毛絨毛更有效率地運作,如果經常沒能定時定量地吃,很容易就會導致絨毛萎縮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其次,在飲食上我們還要留意的事情是:口味不要過重。口味過重或調味過多的食物容易加重脾胃消化負擔,影響脾胃健康。而且,因為胃部有黏膜需要滋潤與保護,過燥的食物容易造成刺激,長期而言也並非好事。

 

第三,郭醫師則介紹了兩種不同情況下可以多吃的食物。拉肚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喝四神湯來做好脾胃保健;胃口不佳需要「顧胃氣」的時候,則可用「生薑3片,紅棗3枚,甘草2片」煮成飲品,將兩碗水熬成一碗水的分量,以顧護胃氣。

 

最後,郭醫師也給予幾個飲食之外的建議。中醫裡有個說法叫「思慮傷脾」,也因此,想保持脾胃健康,我們其實也該好好維持情緒平穩,不可過度憂慮,盡量回想快樂的事情!

 

另外,還可以透過按摩來保持脾胃健康。第一個適合多按的穴道,是我們在先前文章中提過不少次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外側凹陷往下橫四指處,對於脾胃保健功效顯著。

 

而當我們覺得胃脹時,則可以用兩手掌跟「由上而下,由中間往兩側」的手法來推腹,或兩手掌交疊順時鐘方向來按摩「中脘穴」。中脘穴位在肚臍正上方橫四指寬處,也是改善脾胃不適的重要穴道喔!

 

這次郭醫師分享的方法,你都學會了嗎?保養脾胃健康刻不容緩,今天就開始採取行動吧!

 

 

 

採訪撰文/Min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