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專訪「RE-THINK」執行長黃之揚|「不正常」的選擇,帶領RE-THINK走出環境教育新路

2025-10-15 | 文/張詠琦 採訪/周雯琪
複製連結

「我同意,我沒有很正常。」問起黃之揚為何能持續投身於環境教育的倡議時,他幽默一笑回應。作為台灣最具群眾號召力的環保團體RE-THINK的執行長,他語氣從容像在咖啡廳聊今日天氣,談論的卻是他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志業。

 

就像多數人一樣,黃之揚誠實自剖最初的環保意識,只是一種承襲傳統,「東西壞了就修,沒事不買新的」的自我管理或撙節。他不是一個天生註定拯救地球的環保使者,而是在大學畢業後的迷惘中,抱著「如果一無所有,就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想法,跟著一拍即合的朋友就開始第一次淨灘活動。

 

但讓黃之揚堅持下去的,是成立RE-THINK後,逐漸清晰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對世界的好奇心。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捨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

 

黃之揚很誠實地說他不是沒想過要放棄:「每一個創業的人,誰沒想過當個安穩的上班族?」,但那些迷惘疲憊,在每一次走入滿目瘡痍的海灘現場後,取而代之的是無法接受環境繼續被破壞的深刻感覺,隨之而來的則是很簡單的結論:「不接受,那你就做啊,不然誰來做?」

 

就像希臘神話中薛西弗斯推石頭,石頭推至頂端仍日復一日落下,必須重新開始;而海洋廢棄物每日漂來,淨灘行動與環境教育還是得有人去做。在黃之揚看來,這是許多基層環保工作者共同的心情,經歷國內外的合作交流,即使大型環保組織有其商業模式與手段邏輯,若問走進第一線的人,都是一句「還是要有人做吧,不然怎麼辦?」的真心話,帶出他內心對環境深深的牽掛與在乎。

 

從好奇到理解,從理解到同理

 

除了社會責任感,黃之揚還有內在的驅動力──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分享自己是INTP的人格類型,而富有好奇心是描述INTP的一大特質,訪談過程中「好玩」這個詞不停反覆出現。

 

黃之揚形容,環境教育工作像是一個平台,讓他能夠接觸到社會各個角落,認識不同的人群和觀點。從企業老闆到政府官員,從一起環島淨灘的民眾到研究海廢議題的學者,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帶來不同的觀點想法,也讓他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你原本假設不環保的人就是壞人,但當你對事情有更多理解之後,你會相信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壞人,或是壞人也有他的理由。」黃之揚分享,理解的過程帶來更多對話與同理,轉化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舉例來說,家有幼兒的家庭在照顧小孩上就佔據全副心力,為求方便省時可能得採取不那麼環保的方式,對他們溝通「愛地球」、「源頭減塑」既搔不到癢處也難以落實。試著摸清對方的痛點,用「留給下一代更好的世界」直擊,理解現實條件的限制再設計解決方案,黃之揚認為這才是更溫柔、有效的途徑。

 

RE-THINK不說教,重新設計溝通方式

 

正是這種一路打怪,一路升級的「玩家」性格,能夠組織起現在的RE-THINK團隊,黃之揚笑說:「自己做還是最爽啦,有很多你的相信可以實現,我覺得蠻快樂的。」

 

當團隊成員形容他像桃太郎,也意味著團隊成員的背景多元性,有長期關注性平議題、在意社會正義的NPO工作者,也不乏從一般企業轉換跑道的白領。黃之揚語帶幽默地說RE-THINK這個桃太郎戰隊打得還不錯,在擁載相似的價值觀核心時,有多元價值的平衡,在社群時代也更勇於「重新思考」如何讓環境議題被看見。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例如2023年的雙十一購物節,RE-THINK不走道德說教網購製造多少垃圾的路線,而是發起「緣滅雙十一」企劃,邀請大家線上抄心經「不枉購」,吸引萬人參與。這個看似奇異的活動設計,背後有對消費者的同理與精心的策略考量。

 

「當我就是上班很累,想要下班無腦耍廢,你跟我說『網購不環保,製造多少垃圾,大家不要消費』其實沒用。所以我們的切角不是談網購製造垃圾不好,而是談我們要守護你衝動購物的錢包,大家覺得有趣,就會願意去看。」黃之揚深知,在社群時代,吸引注意力是傳遞理念的第一步。RE-THINK不談最政治正確的論述,而是適應社群特性,讓環保議題成為更貼近生活、有趣且容易消化的內容。

 

從過去的海廢圖鑑、回收大百科,也都可以看見RE-THINK包含玩心、蘊含同理的軌跡。新的品牌IP角色「R-ha」也企圖以更活潑的設計,賦予環保可以可愛、可以親切的柔軟個性。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淨灘不是終點,而是議題理解的開端

 

但談到每年舉辦的環島淨灘行動,黃之揚的回應出人意料地直接,坦承淨灘效果的侷限:「淨灘本來就不是一個解決海洋垃圾的solution,因為撿不完。」對RE-THINK來說淨灘更像是環境教育的載體,是讓人們與環境產生連結的起點。例如離島淨灘,目的並非為了登島插旗,而是同步進行海廢的田野調查,為台灣的海廢議題建立更清晰的拼圖,作為後續議題教育與溝通的基礎。

 

無論民眾抱持何種動機來到現場,黃之揚不會貶低參與行動的價值,而是致力讓人在現場的每一刻,成為看見問題的契機,讓未來少一點「必須去淨灘」的理由。

 

要讓人來到現場,RE-THINK甚至設定了「初心者」指標,期許每場淨灘都有一定比例是第一次參與的人;過去與台客劇場合作電音淨灘派對,將近3,000人響應,打破台灣單場淨灘人數紀錄,也是透過社群、KOL、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實驗如何讓議題破圈。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無論是活動體驗、攝影、周邊製作物,我們會讓它適合分享、讓大家覺得參加了一個很酷、很潮,可以改變台灣社會的事。」對於年輕世代,建立文化認同、給予價值感相當重要。在黃之揚看來,美感和體驗設計不僅僅是活動的包裝,也是溝通的基礎。而在眾多淨灘參加者中,有兩個人讓黃之揚印象特別深刻。

 

一老一少的深刻印記,是跨世代的理念傳承

 

一位是國中參與淨灘聽到黃之揚的理念宣導深受震撼,後來一路走向海洋研究所、也開始自己號召淨灘的大學生。這讓黃之揚深刻體會到,社會工作的影響力即便不是立竿見影,卻有機會在人們心中發芽,成為讓RE-THINK堅持下去的動力。

 

另一位則是從第一年就參與,八十幾歲還是會與年輕人一起淨灘的長輩。「他本來就在做行腳環島的海洋教育工作,曾經說環保是一個重擔,所以希望世代傳承下去。看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願意站得出來,他覺得不容易,就特別來參加我們活動。」黃之揚說,人們嘴上要說在乎環保很容易:「但這種到現場的身教最珍貴,他可以說是陪著 RE-THINK 一起長大。」

 

這一老一少,象徵著RE-THINK跨世代的影響力。但RE-THINK淨灘人力資源有限,要守望台灣與離島1,520公里的海岸線,需要從單點到遍地開花的日常行動,更需要從源頭減量。

 

RE-THINK從在地扎根到平台合作,擴大環境教育影響

 

「守護海洋落日計畫」因此誕生。黃之揚解釋落日計畫的兩個核心假設:「最初的假設是,我們能不能把這個東西模組化跟外部化? 如果你是在意環境的在地人,我們可以提供資源跟know-how,讓在地淨灘小隊長去號召行動。第二個假設是,我們能不能更合理地分配淨灘資源?」他指出,台灣的髒海灘跟淨灘資源的投入並不匹配。如果有長期的在地投入和資訊共享,即使是RE-THINK未抵達的海灘,也能獲得對症下藥的解方。

 

此外,地小人稠的台灣要解決海廢問題,無論是焚化或填埋,都是先天不利。因此回推一步,勢必得做源頭減量。黃之揚提及與foodpanda、全家等企業的合作策略,都是希望透過平台力量讓消費者參與,設計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流程,讓民眾在消費時就有永續選擇。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從在地扎根到企業合作,RE-THINK試圖編織一張更大的環境教育網路。

 

薛西弗斯的下一步

 

訪談尾聲,聊到RE-THINK的未來發展,黃之揚沒有斬釘截鐵的答案:「我覺得RE-THINK就是一坨黏土,這個社會需要我們是什麼,我們就長什麼樣子。」他表示為了形塑想要的文化和價值,RE-THINK會保持彈性、持續學習跟改變。

 

「每個月AI都有新的推進。如果我們堅持一種固定的樣貌,到時候時代不再需要那個樣子呢?」他認為,組織不會沒有所謂的「完成體」,而是因應社會需求不停演化。

 

因此,面對新一波想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年輕世代,黃之揚觀察到,大部分的人都卡在兩個關卡:不理解市場,導致滿腔熱情無法落地;面對「為什麼是你?」的質問,沒有找到自己的答案。

 

他直指核心點出:「有心愛地球、愛海洋這件事情不值錢,你有什麼能力來愛地球?有什麼能力驅動更多人愛地球?這才是我們會需要看到的。」雖然自嘲是市儈的大人,但在這種務實中,可以清晰看見黃之揚對年輕世代的真誠回應與背後期待。

 

圖片來源 ∕ RE-THINK 重新思考

 

如同訪談一開始,「我同意,我沒有很正常。」黃之揚自我調侃的幽默,透露出對自己選擇的清醒認知。在一個多數人選擇安逸的世界,他選擇承擔、選擇堅持,或許就是一種「不正常」。但正是這種「不正常」,讓RE-THINK擁有最具號召力環保團體的魅力。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勇氣:重新思考我們的責任,重新定義我們的可能性,儘管有時吃力不討好,都能堅持做該做的事。因為總是要有人做的,不是嗎?

 

延伸閱讀:【生活環保PK賽】——RE-THINK,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