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不葷不塑新生活】用乘載美食的布食物袋,捧出一份對地球最真摯的關心|專訪米愛林

2025-03-05 | 文/蘇曇 採訪/周雯琪 攝影/黃育上、周雯琪
複製連結

原來可以用布盛裝食物!連平常盡量實踐減塑生活的探險小隊,在初次見到布食物袋時,也為這樣的概念感到驚艷。看似簡單的創意與概念,卻蘊含著對環境最深切的關懷,也有許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推廣經驗,且聽可愛的米豆娓娓道來……

 

在以年輕人為主的文創市集當中,洋溢著溫暖笑容的米豆,正精神奕奕地為顧客介紹產品:「這個食物袋就是很簡單的布,我們把它設計成可以裝漢堡、包子、饅頭這些東西,可以取代一次性的包材。這塊布我們還有送去做SGS的檢測,是符合國家裝載食物的規定的。你看,像這一款你也可以用來裝水果,就不需要用塑膠袋裝……」

 

米豆明快的言語和俐落的動作,和大多市集的年輕攤主相差無幾,唯有眼角掩不住的紋路,悄悄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但一介紹起自己的手做產品,她有條有理,毫不含糊,產品功能、設計理念,以及客人五花八門的問題,都難不倒這位征戰市集多年的鄰家媽媽!

 

圖片來源/攝影黃育上

 

 

這次探險小隊正是受到米豆設計的「米愛林食物袋」所吸引,特別前來一探究竟──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環保食物袋多是矽膠製品,極少聽聞布製食物袋,這是要怎麼使用呢?一看攤位上琳瑯滿目的布製品,都是由身為多年布料控的米豆精選的布料製成,幾乎都是市面上少見的圖樣,散發出一種手做的溫暖與柔軟。讓探險小隊不禁覺得:用這麼漂亮的東西取代塑膠袋,還真是既環保又賞心悅目呢!

 

而且,攤位上的所有商品,都是在店面和網路上買不到,市集與寄賣點專屬的「限定商品」(好吧,就是沒有店面也沒有官網的意思啦)。讓人不禁好奇,米豆和她所設計的米愛林食物袋背後的故事。

 

把對布料的愛擴及環境,「不用塑膠袋」才是米豆的日常

以巧妙的構思與長年的手藝賦予「米愛林」靈魂的米豆,毫不意外的是個熱愛布料的人。這份對布料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她還是小小米豆的年紀。「國高中時期,我就跟著媽媽一起做一些抱枕、筆袋什麼的,也一直都維持手做的習慣。到我有小朋友以後,就會親手做一些他們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物品。」

 

布料是傳承自母親,在米豆身為母親後又繼續傳承下來的一份愛。米豆說,購物袋、面紙盒、卡套,甚至是卸妝棉、咖啡濾布(用來取代一般咖啡濾紙)……太多的需求都可以用布來完成,加上米豆生長於傳統雜貨店的年代,對她來說,拿著自家的容器去雜貨店購物,是一件極其自然的事。也因此,許多人離不開的塑膠用品對米豆是非必要的,懷著一種淳樸的、對環境與天然資源的善意,她希望能盡量對地球友善、減少製造垃圾。出門自備購物袋、到無包裝商店採購,以及使用環保皂來盥洗,不讓化學物質進入河川、海洋,造成環境負擔……,而最讓探險小隊佩服的,還是她「努力少用衛生紙」的嘗試。

 

圖片來源/攝影黃育上

 

「孩子離家以後,只剩我和先生在家,我就發現,男生上廁所不用衛生紙,女生卻每隔幾個小時就要用掉幾張。就算現在衛生紙都標榜可以直接丟馬桶分解,也要用很多水沖掉。因為我家裡實在是太多布了,我就試著把布料裁成適當大小,做成濕巾來擦拭。搭配免治馬桶或沖水器的話,清潔上是很夠用的。」米豆輕描淡寫地述說她的思考和實踐,令探險小隊大為震撼:當一樣物品已經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時,我們還會去反思它的必要性嗎?

 

米豆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拓展布製品的用途與可能性。直到退休後,她有了要將這些布製品和更多人分享的念頭,於是米愛林食物袋和米豆工作室就這麼誕生了。

 

米愛林=我們愛地球

米愛林,「米」是米豆的「米」,也是Me;「林」則是可以製成紙張的樹木,更泛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米愛林」就是我們因為愛惜地球,而想要減塑的那一份心意。

 

圖片來源/攝影黃育上

 

和米豆工作室的所有產品一樣,米愛林也是米豆在生活中從發現需求、構思設計開始,不斷調整改進,一步一步做出來的。「早期還沒有食物袋,我都是用束口袋和提袋來裝食物。但是我也在想,客人每買一次東西,就要洗一次袋子,束口袋本來就有一些不是很好攤開清洗的地方……」此外,價格也是一個影響使用的因素,米豆在設計食物袋時,除了盡量簡化使用方式,不需要額外學習摺、彎、捲之類的步驟;也希望降低成本和定價,做出大家都可以沒負擔地購買,且能夠輕鬆使用的東西。

 

一次贈送自製麵包給同事的經驗,更成了推動米愛林食物袋成形的靈感,讓米豆做出有別於市面上矽膠食物袋的環保布質產品。「剛做好的麵包還有餘溫,倘若裝在塑膠袋裡,悶出來的水蒸氣都聚成水滴,我就會擔心,這樣難道不會更容易發霉嗎?」米豆說,「那時因為我長年在做手作,手邊有很多布料嘛,我就試著用大布巾包麵包給同事,發現……這真的很好用。因為布料透氣,不會把水分悶在裡面,又很環保。」

 

米豆不斷思考喜歡吃熱食的台灣人,適合用什麼樣的食物袋,最終從速食店的漢堡紙設計中得到了靈感,並經歷幾次改良後,才有了如今的「米愛林」。

 

圖片來源/攝影黃育上

 

比起冰冷卻快速的虛擬銷售通路,更愛市集上面對面的溫暖交流

好手藝,有了;用心設計的好產品,也有了。但在這個「會宣傳、會賣,比產品好更重要」的時代,對於想把自己滿懷心意的產品,透過市集的當面互動和更多人分享、樂意藉由產品傳遞理念、享受和顧客互動的米豆而言,自己難免就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外來者。

 

「我想要跟客人分享這個東西怎麼做的、怎麼來的,這種互動在網路上不可能有。」珍惜人與人之間彼此交流溫度的米豆,說起自己也曾經想將產品放上網路售賣的嘗試,那苦惱的口吻像極了我們那一遇到3C就一個頭兩個大的媽媽。「我的很多品項、花色都是少少做一點,賣完就沒了,流動性很高,要一直更新網站很麻煩,我自己也很難操作這些,我真的完全沒辦法應對這種事。」

 

令米豆頗為頭大的網路帶給她的「煩惱」還遠遠不僅於此。「很多人來聯絡我,說我們可以幫妳上架、幫妳找通路,或是有適合妳的課程,要不要來上課、來幹嘛幹嘛……所以後來我就完全沒有想過要再從網路上賣東西,真的太累了。」米豆無奈地說。

 

不是米豆不願意學習,而是這種以利益為導向,冷冰冰的販售方式,不是她所追求的。相較之下,在市集和客人們的互動,對她而言一點都不累,即使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但能夠面對面地聽到客人的支持與回饋,成了米豆珍貴的養分來源。

 

像是有客人就問過米豆:「米愛林」為什麼不做成防水的呢?

 

「就是要它不防水啊。剛出爐的食物放在防水的袋子裡,水氣沒地方跑,都被悶在裡面,食物口感會變軟爛,也比較容易腐敗。『米愛林』能讓空氣對流,水分蒸發以後袋子裡會保持乾爽,這是它很大的優點。」在市集裡,米豆能夠明確地解答客人的問題,以及好好說明自己的設計構想。

 

圖片來源/米豆工作室提供

 

「我也遇過有些客人很在意清潔問題,曾經就有一個客人問我,三明治裡面的番茄醬如果沾到食物袋,甚至是布料被染色了怎麼辦?這件事情他很過不去,整整在攤位前跟我講了半小時……」自認當時沒有應對得很好的米豆說,跟客人之間的對談真的是永無止境的學習,像她現在就可以用更清晰的思路跟客人解釋,一般容易沾染顏色的食物,如咖哩醬、青醬等,如果它是安全的色素,即使布料被染色了,經過幾次清洗曝曬,在紫外線的漂白之下會逐漸淡去,不用擔心。反而一直洗不掉的顏色,就可能是化學的色素。

 

形形色色或有趣或怪異,或令人感動的顧客回饋,也是市集擺攤的醍醐味之一。

 

這麼說來,市集擺攤就比網路販售輕鬆愉快嗎?其實也不見得。起初,米豆在意的並不是賺錢,而是希望有更多分享設計的產品、散播理念的機會。「一開始我很積極想要分享,覺得不能老是在標榜環保的同溫層打轉,所以去過不少地方,甚至連觀光區像淡水之類,我都會跑去擺攤。但是在那種地方真的完全沒有人理妳。」

 

在市集做生意,本身就有攤位費,以及前往當地的交通費、停車費等成本,「每次去了,除了付出的成本,還有花一整天坐在那邊,然後沒有半個人理妳的心理耗損……很受打擊,賺不到錢都還是其次。現在就比較釋懷了,覺得隨緣吧,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也比較會選擇客群本身就對此比較感興趣的市集。」

 

經營不易,米豆珍惜每一個推廣米愛林的機會。最初她設計米愛林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一起來做環保,她所有的設計概念都是圍繞著「不勉強」:使用方式不勉強、購買金額不勉強。現在「不勉強」也是她經營米愛林的方法,「不勉強,才能夠持久。」

 

圖片來源/攝影周雯琪

 

不怕功夫被學走,只希望你一起做環保

如今,除了「米愛林」之外,米豆的工作室還推出了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濾布、卸妝棉、手帕、卡套、餐具袋、雙層拉鍊包、手機背帶、裝AirTag的套子以及衛生紙套等。而在書店寄賣時,看到書店利用家庭號尺寸的米愛林來裝書,也給了米豆製作書袋的靈感。

 

除了產品販售,米豆也樂意響應各方請她開設DIY手作課程的邀約,所有產品的製作方法她都不私藏地傳授給學員。她不擔心用心思量的設計被學走,危及自己的銷售,反而樂見有更多人願意一起做環保、一起愛地球。

 

米豆樂意傳遞給更多人的環境關懷,或許就是讓探險小隊每回使用米愛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真誠和溫暖的重要原因吧!手捧圖樣鮮活的米愛林,微微的熱氣透過布料傳到我們的手中,慢慢享用自己喜愛的食物,並因為可愛的米愛林收穫到許多目光和詢問。不過是一個舉手之勞,就能減少一個塑膠袋。不得不說,這種感覺真的挺好的!

 

🌿【不葷不塑新生活】探險小隊GO!🚵🚵‍♂️🚵‍♀️專欄各全文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