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到骨瘦如柴的北極熊,乃至後來其他動物受苦的畫面後,我才驚覺:我們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不是我們賺來的,而是用牠們的生命換來的。」
駱蕾蕾的語氣一頓,突如其來的情緒隱隱在話語空隙中浮動。
此刻,視訊畫面中小海豹的頸部被塑膠圈牢牢套住,那繩圈如同奪命索般深深嵌入小海豹的皮膚,周圍隱隱滲著鮮血。只見牠大口大口地喘著氣,眼神空洞而絕望。
訪問進行到一半時,駱蕾蕾透過視訊共享電腦畫面,和我們分享一張張經典的海洋動物受難圖,包括上述的小海豹。影像中不忍直視的殘酷畫面,在喚起我們道德良知的同時,更如同一把利劍,刺向我們內心不斷膨脹的慾望。

「當我看見牠們顫抖時,便會理解到那樣地顫抖是面臨了多大的威脅、多大的恐懼,彷彿死神就在你的眼前一樣。若換作是我,會非常害怕、非常害怕,甚至是感到呼吸困難,就像小海豹一樣,止不住地顫抖。」
與照片中每一個受苦的眼神交會,「讀懂」牠們的情緒後,那巨大的衝擊往往讓駱蕾蕾止不住哽咽。於此同時,也便是透過此一共感的過程,讓駱蕾蕾深刻地體悟到:僅僅是我們對於便利生活的追求,都會對這些生物帶來偌大且不可回復的影響。
於是,她決定捨棄物質上的享樂,並以自身之力、展開行動。
一個展覽的啟示:緣起
回想當初,身為佛教徒的駱蕾蕾,於2016年初參與福智團體內部大型活動時,因緣際會之下,接觸了環保淨塑以及海洋廢棄物汙染等議題。
當時的她還無法想像,那規模小巧精緻的展覽是如何點燃她往後的人生,並促使她踏上替海洋生物請命的道路。
至今她仍舊印象深刻,展覽中展示出的照片是如此的令人心痛。只見那抹香鯨的肚子內堆著如小山般的塑膠袋,同時她也聽見團體領導人真如老師發表的影片中,那真切且誠懇的呼籲:「懇請諸位不要再用(塑膠製品)了,立刻不要用,不要拖延、不要懈怠!」
老師慈悲的話語像是一顆水珠悄悄滴入,她的心底瞬間翻騰洶湧,如山河撼動。

於是,駱蕾蕾開始透過網路、報章雜誌等資源蒐集相關內容與資料,也因此她又看見了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以及腐化後露出腹內大量塑膠製品的信天翁。透過這些照片,她彷彿讀出了動物們眼神中的痛苦。
「因為曾經自己的生命是那麼的痛苦,我便能理解牠們。過去有段時間我曾患上恐慌症,每當病發的時候,你可以非常的清楚那種呼吸和不呼吸就在剎那之間的感覺。因此當我看見那些動物被塑膠袋纏住時,那種恐懼便在我心中升起,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
透過同理以及共感,駱蕾蕾將自己的生命貼近小動物們,體會到牠們無法言說的心聲,接著她嘗試回望自己的生活,並開始反思:
「平日裡我們的消費習慣實在是過於浪費,很多東西都用完即丟,而大量、大量的垃圾一但脫離廢棄物處理機制,最終皆會流向海洋,影響到海裡的生物。然而牠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需要為我們的行為買單?甚至連活下去都是種奢望!我沒有理由把我的方便和享樂,建築在他們的痛苦及傷亡中。」
不要口號,要的是身體力行的實踐
駱蕾蕾的正職是國小教師,她服務的小學位於港都高雄,南部的風溫煦而潮濕,迎面吹來帶著海水的鹹味。

一開始,她主動邀請孩子們一同發願,每個月帶著夾子、手套、回收麻布袋等簡易工具,步行至學校附近的沙灘淨灘。而後過沒幾個月,孩子們便觀察到排水溝裡的垃圾最終也會流向海洋,於是將清潔的範圍擴大到了社區內各大排水溝。
除了從末端降低垃圾流入自然界的機會,更要從源頭,也便是我們的消費習慣開始改變。於是,駱蕾蕾嘗試將淨塑理念向社區內部擴展,她的第一步便從早餐著手。
每日清晨,她來到學校巷口的早餐店,一邊試著尋找達到垃圾減量的方法,同時也在旁觀察學生們在實際行動後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譬如說:如果學生想要買那種裝在塑膠袋裡的三明治,那她就會先建議學生改買其他可以改環保盒裝的品項,若還是想要買的話,那是不是前一天可以先跟老闆說好,請幫我留一份沒有包塑膠袋的。

「我一定要先做,因為你自己先做過後,才會知道難點在哪裡,當你知道難點在哪裡,你就會有經驗並知道如何突破難點,然後再把它傳遞給學生。」
淨塑推廣,從同理以及生命教育開始
然而,駱蕾蕾明白,要讓淨塑理念化作日常、走入孩子們的生活,那必須得要從教育開始。必須讓孩子們開啟同理之心,去感同身受動物們的處境,才能進一步設身處地的去關懷、去守護。
「一定要去同理,然後帶他們去『讀懂』,我覺得這個很重要。我們常常都沒有辦法讀懂的話,事實上就不會有很深的感受。這樣他們才會理解:這些動物也是生命,所以沒有哪一隻是該死、哪一隻是多餘的,而是我們用平等來看待動物。」
從實務教學經驗中,駱蕾蕾發現與其用深硬的理論以及數據去說明、去要求,不如以自身經驗切入,並融入生命教育的概念會更為有效。透過影像或是故事的分享,使學生們直面這些生命所遭逢的苦難,那股震撼是無可言喻的,只要他們能夠接收到,就有可能受到感召,一同走上淨塑之路。

某次在課堂上,駱蕾蕾和全班分享她曾在路旁救助過一隻受傷的燕子,然而當時用盡了一切辦法,仍舊無法將牠從死亡邊緣挽回,在那一刻,她感到非常難過,於是用手機紀錄了這個時刻,那生命消逝的瞬間。
下課之後,一位女同學跑來和她說:「老師,我感覺到牠好像覺得自己很沒有希望、很絕望。」在她說話的同時,眼淚不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轉。
此刻,一股暖意從駱蕾蕾心頭流過。
「我覺得很感動的一個點是,我發現我真的有能力能夠影響到孩子們,在那瞬間他們讀懂了動物的眼神,這便是好的開始。」
邁向沒有盡頭的盡頭
淨灘會有盡頭嗎?撿不完為什麼還要撿?
這是駱蕾蕾最常面對的質疑,或許這愚公移山般的傻勁,在講求效率與利益的世界中顯得格格不入。
但她總是不厭其煩地反問:「就像吃飯一樣,今天你吃了,那你明天還是要吃對吧?」
「我的心態比較像是,根據我的能力,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撿多少就撿多少。至少我能確保眼前這些垃圾不會入海,減少了傷害到無辜生命的可能,這就是我對淨灘永遠撿不完這件事情的一個認知,因為撿不完所以才要撿!」
對於駱蕾蕾來說,一個人所能付出的努力十分有限,且巨大的挫折感常逼得人喘不過氣,但她仍舊把握每次能夠帶來改變的機會。除了持續帶著學生們淨灘,在課餘時間,更積極跑遍全台各地進行演講,分享她自己的故事與經驗,如今已累計超過兩百場講座。

在整個訪問的過程中,駱蕾蕾的言談舉止始終散發出一股俠氣,豪邁中又不失柔情,那股對於價值信仰的執著與熱血不斷在體內奔流。
她提到:曾經自己最大的夢想是騎重機環島,她秀出幾張以前騎車的英姿。只見她穿著防風外套和牛仔褲,頭頂著全罩式安全帽,平日裡隱藏在她身上的那股酷勁被無限解放。
我彷彿能依稀看見,駱蕾蕾像極了一位孤獨的騎士,騎著心愛的紅色重機,迎著風在這名為淨塑的大道上,義無反顧的奔馳、前進。
駱蕾蕾
任職高雄汕尾國小30年
推廣減塑理念、號召淨灘活動多年
個人自主淨灘不計其數、響應淨灘活動121場
成立Facebook社團「當泥巴 撿減塑」分享相關經驗,影響無數人
帶領學生實行「不塑畢旅」,引起討論
受邀至各級學校演講,累積239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