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寒流來,我們去吃個藥膳補個身子吧!」時序進入冬季,很多人會開始透過進補或者是添衣保暖,來對抗冷冽的天氣。身子暖是暖了,不過不少人補一補便會察覺身體出現一些問題,或者衣物多穿了還是覺得手腳冰冷,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次,就讓我們跟著郭哲彰中醫師,一起了解真正適合冬天的養生方式,避免大費周章卻反而失了健康!
寒從腳下起!冬季從腳保暖起,還有2個原則該謹記
首先,我們從「衣著」談起。
中醫理論中有個觀念是「寒從腳下起」,也就是說在天氣冷冽的冬季,寒氣會從離心臟最遠的腳部開始向上擴散。因此,我們保暖其實也該從腳開始,透過穿襪子或者泡腳等方式來保持腳部溫暖。當腳暖了、體內血液通暢了,高血壓或心肌梗塞這些心血管不適的發生機率,也會降低不少。
除了腳的保暖,在衣著上,郭醫師也提醒大家可以把握兩個原則:
1. 帽子、口罩、圍巾、手套都備好,避免寒症找上身
除了身上的衣服,天氣寒冷時也別忘了帽子、口罩、圍巾和手套等配件。因為身體不同地方受寒氣侵襲,都可能帶來不一樣的健康問題。比方說,肺部受寒可能會導致氣管不適,我們可以戴上口罩來預防;而頭部是人體內陽氣匯聚之地,又稱「諸陽之會」,也該以帽子做好保暖,才不會讓陽氣減損。
郭醫師補充,腰和膝蓋也常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保暖關鍵處,因為這兩個地方受寒了,很容易產生痠痛問題。在門診中,也不乏因為腰膝痠軟而來求助的病患。
2. 採取「洋蔥式穿搭」,依所處環境溫度靈活穿脫
很多人常有個迷思,就是覺得「穿厚一點準沒錯」,但實際上,我們不只該在室外時妥善保暖,進到比較溫暖的室內,也該隨著環境變溫暖而減少衣物,確保身體感到舒適。而且,如果到了比較溫暖的環境卻還穿著厚衣裳,因而流汗的話,一出門反而更可能受寒。
因此,郭醫師建議大家可以採取多層次的「洋蔥式穿搭」,讓自己更靈活地依據溫度來增減衣物。
如何正確「食補」?冬季飲食建議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冬季的飲食。講到冬季飲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薑母鴨、羊肉爐、或者是麻辣鍋等熱騰騰的食物。雖然這些食物吃起來讓人感到暖呼呼的,但事實上,進入人體裡,未必能帶來最好的補益效果,為什麼呢?
如果你的體質本就偏虛寒,那適度吃一些其實不錯,能讓身體暖一些;但如果體質本就偏燥熱,也就是常有便秘或失眠等問題,那麼再吃這些非常補的東西,反而容易補過頭讓問題惡化,甚至導致胃潰瘍。也因此,與其一味想著進補,還不如先理解自己的體質需要什麼,再來行動喔!
除了進補要留意,郭醫師也分享兩種驅寒效果顯著的飲食──「蔥白粥」與「黑糖薑母茶」。他表示,蔥白粥就是煮白粥時加入一點蔥白,很適合在冬天用來祛寒;而黑糖薑母茶具有良好的驅趕頭風功效,適合在因冷而感到暈眩的時候飲用,尤其是天冷又下雨的時候。
除了衣著和飲食,冬季養生還有2種方式
在訪談最後,郭醫師也分享了另外幾種大家比較不常用、但卻簡單易實踐的冬季養生方法。
1. 泡腳:
因為冬季比較寒冷、血管收縮較劇烈,所以高血壓、心肌梗塞這類心血管問題的風險也相對提高。郭醫師建議,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可以每天用熱水泡腳20分鐘,若水位高度可控制在足三里穴的位置(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橫四指),最能促進血液循環。
2. 按摩:
想促進血液循環除了泡腳,也可以嘗試按摩。要按摩時,郭醫師建議先將雙手搓熱,接著按摩以下幾個穴道:
1. 湧泉穴:位於腳心附近,腳底板的前1/3中央出現的凹陷處,可預防天冷時下肢冰冷、感冒。
2. 足三里:膝蓋外側凹陷往下橫四指處,可預防天冷急性胃炎或胃潰瘍。
3. 腎俞穴:以背後對應到肚臍的位置為中心,往左右各兩指寬處,可預防天冷腰酸背痛。
4. 膻中穴:兩乳頭連線的中間處,可預防天冷時,胸痛或急性心肌梗塞。
在本次的文章中,我們向郭醫師學習了冬季在衣著、飲食與生活中可運用的養生技巧,你是否都記住了呢?現在,不妨就挑幾點立刻來實踐,並且與親朋好友分享吧!
採訪撰文/Min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