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哲彰醫師專欄】秋冬如何不生病?中醫16招帶你全面保健身心

秋冬如何不生病?中醫16招帶你全面保健身心

17209
Hr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

 

採訪記者/李依霖

秋冬是容易產生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與心理疾病的季節,從中醫角度而言,提早了解由季節導致的身心狀況,打掃體內的環境,做好自我調理,便能有效降低生病的風險,健健康康度過秋冬!高雄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郭哲彰醫師,以臨床經驗分享常見的秋冬疾病特徵與保健方法,讓讀者從飲食、運動、穴位和生活四方面做好簡單預防!

呼吸道疾病:注意保暖最重要

秋冬天氣逐漸轉涼,在台灣東北季風南下之際,身體最容易感受到寒氣的入侵,尤其是肺腎虛或氣虛體質者較易受到風寒,所以入秋後可以多吃黃耆粥。當身體受到風寒時,表現出來常見的疾病有:一般性感冒、流行性感冒與氣喘。若出現喘咳、呼吸困難的症狀常見為氣喘,有流鼻水、鼻塞、咽痛為一般性感冒,而產生肌肉痠痛或發高燒,則為流行性感冒。

在治療方面,輕度氣喘以中醫治療效果佳,重度氣喘建議輔以西醫治療,當尖峰吐氣流速(PEF)低於60%較危險需緊急送醫。一般性感冒建議可以中醫治療,多服用蔥白湯或症狀治療即可。而流行性感冒初期可以中醫介入,但若合併肺炎,則建議輔以西醫治療。

秋冬注意保暖能預防呼吸道、消化道和心血管疾病的產生。建議戴上帽子避免受到風寒,而戴上口罩和圍巾可減緩氣喘發作。寒氣從足升起,因此建議穿上厚襪子,或厚一點的鞋子,讓身體處於溫暖狀態,或是睡前泡泡腳,不僅能驅除寒氣,亦有助於穩定血壓。

 呼吸道保健 Tips:
1. 多吃黃耆粥

2. 多按合谷穴、風池穴
3. 穿襪戴帽避風寒
4. 多做開肺通鼻式

消化道疾病:時常洗手防病毒

當天氣突然變冷,使血管收縮,導致人體外寒內熱,體溫調節系統失衡時,便容易導致腸胃發炎,而過度燥熱或壓力大、睡眠不足,也易引發腸胃發炎。秋冬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是腸胃炎和胃潰瘍,較敏感、易感受到壓力的氣滯型體質者,及脾胃氣虛者需特別留意。

通常出現拉肚子症狀為腸炎,嘔吐為胃炎,上吐下瀉為腸胃炎,發生時應注意飲食平和與補充水分,休息一段時間便能康復。當吐瀉過多發現有脫水現象,如:嘴唇乾燥、嗜睡、小便量減少,哭不出眼淚,皮膚出現皺褶,應趕緊就醫打點滴。若解出黑便則是胃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建議送急診檢查,了解是否有其他問題,尤其血壓下降時擔心會危及生命。

在飲食方面,建議不要吃太燥熱和冰涼的食物,若天氣寒冷就食用麻油雞、薑母鴨,容易造成腸胃發炎,甚至胃潰瘍。而秋冬氣溫低,食用冰涼食物,如瓜果類,則容易拉肚子。在生活方面,建議常洗手和注意保暖,尤其肚子附近保持暖和,可將暖暖包敷於肚臍處。當寒氣入侵體內,女生易引發經痛,男生排尿會不順,嚴重時則會拉肚子。

 消化道保健 Tips:
1. 不吃燥熱冰涼食品
2. 多按內關穴和風池穴
3. 常洗手,注意保暖
4. 多做開脾we式

心血管疾病:日常飲食是關鍵

現代人吃得好又運動少,血液裡充滿膽固醇,當天氣寒冷、血管收縮時,膽固醇容易產生血塊造成栓塞,因而導致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痰濕體質、較肥胖、膽固醇偏高若合併心氣虛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合併心氣虛者是指過度勞心、平時只動腦筋卻顯少運動者,若本身有高血壓,則更加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當發現手臂單側無力或酥麻,或舌頭嘴巴歪斜,可能是中風的前兆。天氣寒冷時,左胸感到刺痛,疑似心絞痛的現象。若左胸口有如大石頭壓住而喘不過氣,甚至左手臂酥麻,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徵兆,趕快舌下服用丹參滴丸,或硝化甘油,並趕快西醫急診治療,徹底檢查評估,再以中醫方式長期調養。

如何預防呢?飲食調理最為重要,建議不要吃高糖高油食物,多吃蔬食避免高膽固醇。另外,將雙手搓熱,熱敷膻中穴,從天池穴推心包經把經絡的氣帶出來,有助於預防心絞痛。而養成運動的習慣相當重要,建議先和一群人一起運動,也能一邊聽音樂,當體會到運動的愉悅感,便能逐漸養成習慣。每週運動三次,一次30分鐘,逐步讓心跳達到130下,將能排除體內雜質,遠離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保健 Tips:
1. 避免高糖高油,多吃蔬食
2. 熱敷膻中穴、按摩豐隆穴、多敲天池穴,多推心包經
3. 多做運動,維持333運動原則
4. 心氣虛者,每天空出時間靜下心來好好休息

心理疾病:走出戶外曬太陽

秋冬因白天越來越短,夜晚時間變長,呈現一股憂鬱氣氛。人是一種動物,具有冬眠行為,因此容易昏昏欲睡,難以集中注意力。由於寒冷的緣故,大腦循環較差,神經傳遞物質調節力差,故易引發精神相關問題,其中以氣滯型或心氣虛者較需留意。

保養方式相當簡單,從心理與生理兩層面加高溫度即可。在心理層面,多用正向思維看待一切人事物,當感受到處處有他人關懷與鼓勵,有如燦爛陽光照進心扉,將能提升體內能量與氣場,身體會逐漸發熱,促進從頭到腳的血液循環。而在生理層面,建議多曬太陽、泡溫泉和多運動,能夠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與憂鬱的現象。

在飲食方面,建議多吃抗憂鬱的食物,如:金針花、茼蒿菜、百合,也可食用溫暖陽氣的食物,如:薑、肉桂粉,尤其吃涼性水果如桃子、李子時,可灑上一點肉桂粉。而在生活方面,建議多出門走一走,保持愉快的心情,若像動物冬眠在家不活動,體重會上升,且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心理保健 Tips:
1. 多食用抗憂鬱與溫陽食物
2. 多按摩憂鬱點
3. 多接觸大自然、曬太陽
4. 維持愉快的心情

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這篇文章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