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2023年8月起這些場所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有效減塑

2023-08-07 | 綠色和平 / 心閱網編輯室
複製連結

 

許多零售業者為達到減塑目標,將一次性塑膠包裝改為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 PLA,但這無法真正解決塑膠氾濫,甚至衍生更多環境與健康問題。環保署於 2023 年 2 月 3 日預告:8 月起八大場所禁用 PLA 材質的免洗餐具,為源頭減塑跨出一步,不過若要確實減塑,積極推廣「重複使用」才是解決方案。

 

2023 年 2 月 3 日,環保署公告:2023 年 8 月起,公部門、公立與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等 8 大場所,將不得提供 PLA 材質的杯、碗、盤、碟、餐盒等免洗餐具。環保署表示此次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是禁用和限用 PLA 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Unsplash

 

什麼是PLA?為什麼不應以PLA取代一次性塑膠?

PLA 指的是「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或 Polylactide,簡稱 PLA),是臺灣普遍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主要是以植物澱粉如玉米、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作為原料發酵製成,多被用來製做免洗餐具、包裝盒、生鮮托盤等塑膠替代品,回收標誌編號為 7 並標註是 PLA。

 

PLA 等生物可分解塑膠乍聽之下很環保,似乎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但其實不然。PLA 須要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之下,經由微生物降解,通常是工業堆肥環境才可達到分解效果,因此當 PLA 製品流入海洋、山林、河川中,將和普通塑膠一樣無法輕易被分解。

 

即使 PLA 可在工業堆肥環境中分解,但目前臺灣並沒有相應的處理系統,無法處理龐大數量的 PLA 製品,只能進入焚化爐。此外,PLA 和 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回收標誌編號 1,多被製成寶特瓶)外觀相近,難以辨識,這使 PLA 分類更加困難,若混入 PET 更會導致回收再利用的價值變低。

圖片來源/Unsplash

 

替換材質無法解決問題,停止「一次性使用」才是癥結點

減塑意識抬頭,許多業者為了因應全球趨勢,選擇將一次性塑膠包裝、免洗餐具改以 PLA 等生物可分解塑膠取代,但這無法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早在 2018 年,歐洲議會已表決通過: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綠色和平自 2019 年推動零售通路減塑起,便持續呼籲「以裸賣、重複使用、循環容器模式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不應以另一種材質繼續「一次性使用」,否則原料永續性和垃圾污染問題依然無法被解決。

 

為了推動業者停止以 PLA 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2021 年綠色和平團隊進行實驗,從超商超市取得 PLA 飲料杯、吸管、托盤,放置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分別為土壤裡、土壤上、海水上,觀察 60 天後顯示這些 PLA 製品仍保持原狀,沒有被分解。藉此向業者與公眾揭露:PLA 並非解決方案。

 

隨後發布《破解「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產,使用與環境衝擊》研究報告,揭示光是 2019 年,全球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有 59% 被製成塑膠袋、食品袋、食品盒、飲料杯和化妝品包裝,製造過程還是會添加塑化劑或其他化學物質以滿足使用需求;複雜的材質也使它無法被回收,皆增加了對環境和健康的疑慮。

 

更在 2021 年 12 月 28 日出席「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與去化」公聽會,解說生物可分解塑膠的隱憂和風險,呼籲政府與企業應優先討論源頭減量的方法。(延伸閱讀:導正源頭減塑解方,綠色和平於「生物可分解塑膠的使用與去化」公聽會發言

 

此次環保署禁止 PLA 雖是個好的開始,但目前僅規範免洗餐具,其他如一次性塑膠吸管、生鮮類免洗托盤與包裝盒、便利商店盛裝即食產品的塑膠盒,仍被允許以 PLA 作為限塑的替代材質。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呼籲:「環保署應盡快針對相關辦法進行修正,除了全面禁止 PLA,必須提出更多『重複使用』政策方向指引,才能夠達到真正源頭減量。」

 

以重複使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已成國際趨勢

在全球許多地區已開始嘗試「重複使用」的銷售模式,例如歐盟在 2022 年修正「包裝法案」,規定業者在 2030 年前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商品改為重複使用包裝,例如非酒精飲料需有 10%、外帶冷熱飲需有 20%、餐廳以及咖啡店需有 10%。

 

在法國,所有連鎖速食店從 2023 年開始全面禁用免洗餐具,以麥當勞為例,薯條盒、飲料杯、漢堡盒都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估計一年可減少 10,000 噸垃圾。在德國,政府正研擬新法規,規定所有販售外帶食品或咖啡的店家須為消費者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容器。

圖片來源/Unsplash

 

而在臺灣,循環容器也逐漸嶄露頭角,環保署於 2022 年公告各大超商及速食業者須有至少 5% 門市提供循環杯;臺北市政府宣布 2022 年 12 月起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全家便利商店、統一超商、全聯福利中心等零售通路業者,也陸續引進循環杯系統服務。(延伸閱讀:循環杯是什麼?要怎麼租借?衛生乾淨嗎?臺灣有哪些政策措施?

 

此外,臺灣環保署也在 2023 年 2 月 16 日公告「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預計 7 月開始禁止使用含 PVC 的包材,目標在 2024 年底將循環箱(袋)的使用比例達到 2%、2026 年達到 15%。綠色和平樂見政府跨出這一步,但這目標設得太低,張凱婷建議:「若能提高循環箱(袋)的目標值,再搭配業者輔導,將達到更好的減量效果。」

 

邀請您支持綠色和平的減塑工作,持續倡議政府與企業停止依賴一次性塑膠和 PLA,以裸賣、重複使用、循環容器等更永續的銷售模式,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垃圾,真正解決塑膠污染問題。您的關注和發聲,將能幫助臺灣加快減塑進程、擴大限塑範圍,為您我和未來世代打造更乾淨的地球家園。

 

以上文章「轉載自綠色和平


 

延伸閱讀:心閱網專訪 GREENPEACE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 徐聖惠

臺灣2023年8月起八大場所正式禁用PLA(生物可分解塑膠)餐具,早在2019年GREENPEACE綠色和平便不斷倡導、推動,希望以重複循環利用替代一次性塑膠餐具,才能有效解決垃圾污染的問題。

 

綠色和平是一全球性的環保組織,分布在不同國家、區域的團隊,會針對當地的環境議題,成立不同的小組,臺灣是出了名的「塑膠王國」,除了氣候變遷、能源轉換的議題,如何減塑也成為了綠色和平臺灣關注的項目。

 

「我們會向政府和企業呼籲,希望政府方面訂立相關政策,輔導企業端建立重複使用的產業鏈,來達到實際的減塑。」綠色和平徐聖惠主任接受心閱網訪談說:「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實施塑膠減量的道路上,臺灣近年來不斷地努力,包括管制購物塑膠袋、鼓勵攜帶環保杯享有折扣、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等等,甚至在去年於部分超市賣場推行蔬果裸賣,然而每次新的環保政策的決定,不只業者是否願意配合,還牽涉到民眾的消費習慣,就蔬果裸賣業者所面臨的困難點,便是民眾習慣性挑揀造成過多的損耗,同時部分蔬果限制於產銷履歷相關法規,必須標示於產品上,也無法裸賣。對此,徐主任表示樂觀:「每項新制度的推廣都是漸進式的,不可能一次達標,但只要企業願意提供綠色環保的選項,消費者就有了選擇的機會。」

 

有效減塑,消費行為是關鍵

關於今年政策開始禁用PLA,綠色和平肯定政府的努力,卻認為限塑之外,更應該鼓勵重複循環,才能解決源頭的問題,否則新的塑膠材質一直不斷出現,永遠禁不完。「如荷蘭、葡萄牙都在今年開始禁止餐廳提供一次性的免洗餐具,如果消費者要求,就像臺灣的購物塑膠袋一樣,需要花錢購買。」徐主任說,直接限制消費者的行為,會更加有效。

 

消費行為確實是需要長時間的宣導、不斷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才有可能改變,比起遙遠的愛護地球、愛護自然,民眾更講求當下的便利性,因此循環杯的出現,縱然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環保的選擇,但通路過少、歸還不便和未知帶來的疑慮,都是循環杯無法普及的原因。這部分綠色和平也推出了相關的報導,以解答民眾的疑問,更期待未來在政府和業者的共同推廣下,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加入使用循環杯,達到真正減塑的目的。

 

對此,徐主任建議大家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盡量以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譬如我一個朋友每天買兩杯超商咖啡,我提醒他,如果你自帶環保杯,省下來的費用,等於每五天就能獲得一杯免費的咖啡,一旦察覺到了這點,他很樂意攜帶環保杯去買咖啡。」不需要強迫自己做環保、逼自己改變,而是以令自己舒適的角度出發,自然而然會付出行動。

 

👉特別企劃完整閱讀:減塑生活的美好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