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新冠肺炎後好不容易「轉陰」了,沒想到還是咳不停,甚至常常精神不濟,怎麼會這樣?
很多人碰到這種狀況,或看到身邊親友有這類狀況,一定會想說:「這就是人家常在說的『長新冠』啊!」但真是如此嗎?實際上,「長新冠」的定義可能比你想的更嚴謹喔,並不是只要轉陰後還有不適,就一律叫做「長新冠」。
在這次的文章中,就讓我們跟著郭哲彰中醫師,從專業醫學的角度來認識長新冠吧!
何謂「長新冠」?症狀有哪些?醫學上是這樣看的
在醫學上,「長新冠」指的是在確診後一個月的「急性期」結束後,症狀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慢性期」後還持續存在。換句話說,在確診三個月後如果還有症狀,才能被視為「長新冠」。而不是只要快篩結果轉陰之後還有點症狀,就屬於「長新冠」。
在比例上,長新冠發生率約為10%至20%,等於每5至10位確診者中,有1位會有長新冠的問題。而長新冠的症狀則包含疲倦乏力、呼吸困難、記憶力減退、持續咳嗽胸痛、肌肉疼痛、嗅覺或味覺喪失等等。
甚至,除了生理上的不適,有些人在痊癒後還會有憂鬱和焦慮等心理上的困擾。
一般感冒不是好了就好了嗎?為何新冠肺炎痊癒後,還會留下這些後遺症?郭醫師表示,新冠病毒易對身體造成幾種方面的長期影響,而這些長新冠症狀有很高的機率正是由此而來。
新冠病毒造成的4種長期影響
影響一:微循環障礙
人體各部位所需的養分和氧氣要在體內順暢運行,需要透過血液循環來達成。但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即便痊癒了,這些病毒還是很容易造成微血管裡的血液循環障礙,或者說是「微血管血栓」。
可以簡單想像,這會造成身體許多地方缺乏氧氣與養分。發生在腦部會造成精神狀態不佳,發生在胸部會造成胸悶,發生在肌肉層則會造成肌肉疼痛。
郭醫師也補充,有醫學研究顯示,確診過新冠肺炎的人中風機率會比沒確診過的人高52%,心臟衰竭的機率則增加72%。
影響二:免疫系統紊亂
外來病毒入侵時,人體裡的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來抵抗。但在新冠肺炎被清除後,免疫系統未必能恢復正常,在許多病例身上,甚至會持續因為免疫系統紊亂而出現併發症。舉例來說,不少兒童在新冠肺炎痊癒之後,會出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MIS-C是一種好發於6至12歲孩童身上的免疫系統疾病。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在確診痊癒後六週內,如果持續發燒超過3天,發炎指數上升合併出疹子、低血壓休克、腹痛、凝血功能異常等表現,那就很可能跟這種疾病有關,需要特別留意。
至於在成人身上,免疫系統紊亂也同樣會導致發炎。發生在肚子可能導致腹痛;發生在心臟,可能導致心肌發炎與易喘等等症狀。
影響三:持續感染冠狀病毒
很多人以為痊癒了就是體內沒病毒了,但實際上,可能還是有微量的病毒會藏在人體裡面,造成持續性的感染。舉例來說,腸道周圍淋巴組織就是一個容易潛藏病毒的地方。
除了因為腸道本來就主掌廢物的代謝和排出,腸道本身或周圍淋巴組織容易潛藏病毒,也和現代人高度加工的飲食習慣有關。常吃過油、重口味食物或者甜食,都可能讓腸道及周圍淋巴組織黏膜產生變化,使病毒更容易潛伏其中。
影響四:新陳代謝受到阻礙
新冠病毒會破壞人體細胞的「能量工廠」,也就是粒線體,這也是為何被病毒感染之後,人會容易疲倦的原因之一。而這也會使得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變慢,造成體內的糖分無法正常被使用造成胰島素阻抗,拉高糖尿病等問題的發生率。
以上,我們學到了4種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的長期影響。我們可以透過食補或調整生活習慣來降低風險,比方說多補充有疏通血栓功效的輔酶Q10或納豆,以及儘量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來維持腸道環境品質。除此之外,郭醫師也有另一個提醒:
那些本來就有血液循環不良、免疫系統疾病或者糖尿病等問題的人,其實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機率出現長新冠症狀。也因此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尤其需要留意後續變化,以免自新冠肺炎痊癒後,卻產生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為何中醫相對適合用來處理長新冠問題?
關於長新冠的治理,郭醫師認為比起西醫,中醫可能更有優勢。
原因在於很多時候,長新冠的咳嗽、易喘等症狀並不是急性的,而更偏向讓人感到些微不適,也就是進入所謂「亞健康」的狀態。中西醫各有所長,西醫擅長處理急性症狀;中醫則擅長改善整體狀況,比方說透過黃耆來補全身的氣。相較之下,受長新冠困擾的人也許更需要的會是中醫的調養,以排除這些輕微不適,不必一下就使用西醫的強力治療。
當然,如果你已經出現「腦中風」這類比較急性的症狀,那就需要趕快讓西醫介入了。
本次針對長新冠的介紹,你都理解了嗎?下一集,我們再繼續跟著郭醫師,學習簡單好實踐的「長新冠」自我保健方法!
採訪撰文/Min
醫師 — 郭哲彰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中醫碩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前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主任(民國92至民國105年)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新世紀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傳統養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監事
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顧問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台灣中醫兒童暨青少年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