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醫師 — 郭哲彰 |
採訪撰文/Min
如果平時有在關注養生資訊,或者家中有長輩對此非常熱衷,也許你已經聽過一個說法,那就是「秋季很『燥』,一定多補充具滋潤功效的食物!」這個養生觀念或許適用於大陸型氣候地區,但在台灣,卻未必是最好的秋季養生之道。
在多數時候都很潮濕的台灣,除非我們體質本就陰虛,否則頻繁補充滋潤食物,不僅無法達成養生目的,還可能會造成身體過濕,導致拉肚子或脾胃不適等問題,反而得不償失。
那麼,不完全依循古籍記載來做的話,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如何在秋季保持健康呢?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聽聽郭哲彰醫師的分享吧!
處於冷熱過渡期,秋季養生方式須「動態調整」
「秋天其實是滿特別的季節,養生方式需要比其他季節作更多的調整。」先前介紹各季節的養生方式時,依據該季節不同的特性,郭醫師常會給予明確的保健建議,但談到秋季該怎麼做,郭醫師則指出,我們應該隨著每一時期的天氣狀況來動態調整。
為什麼呢?因為「秋季」雖被視為一個季節,但這期間每一天的天氣卻可能大不相同。比方說,秋季前期天氣偏熱且潮濕,在中醫觀點裡,還以「長夏」來稱呼這段時期;逐漸進入秋季中後期,天氣則會越來越接近冬季,空氣開始偏乾燥,溫度也會慢慢降低。
長夏與秋季中後期的養生方式不太一樣,前者需要多補充一些化濕的藥物,像是迷迭香、薰衣草等,後者則可以適度補充具有滋潤效果的藥物或食物,如白木耳、山藥或秋葵等。在秋季,我們其實無法單靠一套方式來照顧身體,一個不慎,就很可能造成健康問題。
秋季常見的3種不適與預防方式
秋季應該特別小心的健康問題有哪些呢?首先是感冒。
在時而潮濕、時而酷熱如「秋老虎」、又時而冷冽的秋季,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就是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除了依冷熱增減衣物,郭醫師也建議每天出門前可以先看一下天氣預報,確認當天氣溫、氣壓或濕度,作為帶上衣物的參考依據。
而在適度增減衣物之外,我們在飲食上也可以多多留意,像是在濕度高的時期補充化濕藥物或除濕茶,在溫度降低時喝點薑湯暖身子等。或者,平時也可以以「四人份的米飯加上一錢黃耆」的比例烹煮黃耆粥,藉以加強身體阻擋外在病毒的「衛氣」,保持健康無虞。
「氣虛的人尤其容易感冒。」郭醫師補充,比起一般體質的人,動不動就滿身汗、講話尾音微弱的「肺氣虛」族群感冒機率更高,也因此更需要確實做到增減衣物與補氣這兩項健康守則。
第二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則是腸胃不適與拉肚子。
中醫裡有個說法,叫做「秋瓜壞肚」。這句話指的是秋天的瓜果(如西瓜、苦瓜、哈密瓜等)性質寒涼,如果我們體質本就偏寒,或一時吃過量了,就很容易影響腸胃健康,導致腸胃不適或拉肚子。
這提醒我們除了要留意食用瓜果的量,在秋季更要特別留意脾胃健康。而想保持脾胃健康,我們可以多飲用山藥泥與蓮藕粉泡成的茶,藉以補脾氣、養胃陰。
第三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則與秋季的燥氣極為有關,那就是皮膚病。
秋季在五行中屬金,金與肺部健康大有關聯。我們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身子,一方面容易因為肺部受影響,出現咳嗽症狀;另一方面也因為「肺主皮毛」,所以容易出現皮膚乾癢或其他皮膚疾病。
針對咳嗽,我們可以多補充百合、白木耳這類潤肺食物;而針對血量不足無法充分滋潤皮膚,而導致皮膚乾癢的狀況,我們則可以往滋潤或補血的方式來調養。
起來動一動!2個「活動養生法」
現在你已經可以聰明地避免上文提到的三個秋季常見狀況了!接著,郭醫師也提供了兩個活動養生法。
首先是拍打肺經。前面說過,秋天屬金,而金又與肺有關。拍打肺經能幫助血液活絡,促進全身健康。因此,郭醫師建議每日沿著手臂陰面靠大拇指一側,由肩膀拍打至大拇指,保持肺經通暢。
第二個方法則叫做「開鼻通肺法」,同樣也能協助在秋季保持健康。
第一步,雙手在胸部前比出兩個「讚」;第二步,左手的讚按住左邊鼻孔;第三步,右手的讚由胸口開始,一路往上到頭部,並往身體右邊拉出,畫出一個完整的圓。右手往上時吸氣,往下時則緩緩吐氣,連續三回合後交換另一側重複動作再三回合,總共做三遍,能幫助提高肺裡的氧氣濃度,除了能疏通肺氣、改善過敏問題,新冠肺炎後遺症,也因為肺主一身之氣,所以能幫助我們保持精神奕奕。
在秋季,我們可以透過留意飲食和這兩個活動養生法來保持健康。而在訪談最後,郭醫師也針對正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提供一個建議:把握秋冬養腎,儲備來年成長的能量!
在中醫觀點裡有「腎主骨」的說法,由這說法出發,古人也流傳一個幫助青少年長高長壯的舊俗,那就是在秋天「白露」這個時節之後應多補腎氣,骨頭得到充分滋養了,隔年也能好好生長。
至於如何補腎,郭醫師建議可以補充兼具補腎與滋潤的黑芝麻,或者是桑葉加上黑芝麻做成的「桑麻丸」,無論是為了孩子轉骨或成人秋冬保養,這些食物都非常好喔!除此之外,加點有收斂效果的酸味食物(如油醋),效果也很不錯。
秋季天氣多變,並不是光「滋潤」就能保健康。在本次的文章中,郭醫師分享了更符合台灣狀況的保健方式,這些做法都不難,可以的話,即刻就開始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