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須要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是經常搬重物,要注意是否有手指發麻的情況發生。雖然感覺影響不大,但它可能是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別延誤就醫,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或是從事反覆性手部勞動的工作,常會出現手指發麻、刺痛,甚至感覺遲鈍的狀況。許多人初期不以為意,直到影響日常生活才來求診。其實,手指麻可能是許多疾病的警訊,必須深入探討原因,才能對症處理。本文將以中醫觀點,結合實際臨床案例,解析「手指麻」的成因與對應方式。
實際門診案例

案例一:上班族長期打電腦,手麻延伸至手臂
45歲的陳小姐任職於科技公司,工作與生活中經常使用手機與筆電。她表示右手大拇指、食指與中指時常出現麻木感,尤其在滑手機或使用滑鼠超過半小時後更加明顯,甚至夜間睡覺時也會因手麻醒來。
經診斷發現,這是典型的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因長時間手腕彎曲、過度使用手指肌腱,造成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導致手部麻木。
案例二:退休裝潢師傅,手麻伴隨肩頸痠痛
58歲的林先生是裝潢師傅,近一年來常感到左手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麻木,伴隨左肩與後頸酸痛、僵硬。他以為只是年紀大、血液循環差,直到夜晚翻身都一陣酸麻才就診。
理學檢查時發現若將他的手臂後伸,脈搏就會變弱,手麻的症狀也再次出現,故診斷為胸廓出口症候群(Thoracic Outlet Syndrome),推論是神經血管束在鎖骨與第一肋骨之間受到擠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進而產生手麻感。
手指麻的常見原因
手指麻木的成因十分多樣,除了手部本身的問題,肩頸、脊椎甚至全身性疾病皆可能造成。常見原因如下:
1. 腕隧道症候群
最常見於長時間使用電腦、滑手機族群。正中神經在腕隧道處受到壓迫,常表現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刺痛。
2. 胸廓出口症候群
因肌筋膜緊繃或骨性結構問題,造成斜角肌、鎖骨或第一肋骨之間的空間過於狹窄,壓迫臂神經叢(手臂神經)。多見於有勞力工作史如木工、搬運工等勞動者,常會感到無名指、小指麻木,伴隨肩頸痠痛。
3. 頸椎病變(如頸椎椎間盤突出)
若神經根於頸部就已受到壓迫,會從頸部延伸至手指,麻木分布依壓迫的神經根而不同。
4. 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長期不穩定,導致末梢神經發炎傳導異常,常伴隨雙側對稱性手腳麻木的症狀。
5. 中風前兆或腦部病變
若手指突然麻木,且出現語言不清、口角歪斜,亦需警覺是否為中風前兆。

中醫與西醫的處理方式
西醫處理方式
西醫診斷重視影像學及神經傳導檢查,依病因給予不同治療:
- 腕隧道症候群:輕度者可用護腕、止痛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嚴重者則建議手術減壓。
- 胸廓出口症候群:以物理治療、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為主,嚴重者考慮手術。
- 頸椎壓迫:需透過X光或MRI確認病灶,針對壓迫部位給予復健、藥物或手術處理。
- 糖尿病神經病變:控制血糖是關鍵,搭配神經修復藥物。
中醫處理方式
中醫內科將手麻歸類於「痺證」,即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不暢所致。常見內科處理方式為中藥治療與針灸療法,根據體質與病因,例如像風寒濕痺、氣滯血瘀、氣血兩虛、肝腎虧虛等等問題開立相對應的處方。
另外,從中醫傷科的角度,會去評估是否有結構上的問題(如:骨錯縫、筋出槽)造成神經血管卡壓影響到手指知覺。所以可以藉由正骨手法將結構還原,搭配肌筋膜的放鬆手法(例如:理筋、推拿、拔罐……)以解除張力,改善神經血管經過處的空間大小,使其恢復正常功能。
此外,不管是內服中藥或是傷科手法,都可搭配針灸以加強療效,調整整體氣血循行,緩解神經壓迫與麻木感。

平時的預防與保健
1. 調整工作姿勢
- 鍵盤、滑鼠與手臂高度須平行,避免手腕懸空。
- 每使用電腦或手機30-40分鐘應起身活動或伸展手腕、肩頸。
- 避免過度低頭或頸椎前移,造成頸部壓力過大。
2. 保暖與防寒
中醫認為風寒濕邪容易入侵經絡,導致「痺證」,手部、肩頸和足底的保暖、防濕氣是關鍵。
3. 飲食調養
若就醫後醫師評估為氣血虛的體質,可適量食用補氣血、活血化瘀的食材,如紅棗、當歸、黑芝麻、核桃、黑豆等。
4. 控制慢性病
如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應積極控制,避免神經血管的病變。
緩解手麻的運動建議
以下這些動作都可促進血液循環、伸展神經路徑,有助緩解與預防手麻。
1. 神經滑動運動(Nerve Gliding Exercise)
對腕隧道症候群特別有效。方法如下:
- 手臂平舉,掌心朝上。
- 手掌由握拳逐漸打開成直掌,再將手腕向下彎曲。
重複10次,每天2-3組。


2. 肩頸伸展操
減輕頸椎與斜角肌緊繃,改善神經壓迫。
- 頭慢慢向左側傾斜,左手輕壓頭部加強右側肩頸拉伸,保持15秒。
- 換邊重複,來回3次。

3. 手腕伸展與旋轉
- 伸直手臂,手掌向下,另一手輕壓手背向下拉伸,維持15秒。
- 放鬆後轉為手心向上,再重複動作。
- 每日做2~3次,有助手腕肌腱放鬆。

手指麻看似小毛病,卻可能潛藏頸椎、神經、血管等大問題。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多數手麻患者都能獲得良好改善。中醫透過辨證論治與整體調理,配合針灸與傷科手法,對改善慢性手麻有良好療效。平日也應養成良好姿勢、注意保暖與適當運動,才能從根本預防手麻的發生。
延伸閱讀:手指頭也卡關,淺談能屈不能伸的扳機指!
專欄作者 周子為
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照碩士
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新世紀中醫診所副院長
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單位負責人
中醫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針傷科指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