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

【中醫傷科】危「肌」四伏!中醫談運動健身時的傷害

2025-09-17 | 周子為
複製連結

現代社會中不管是追求完美身材、嚴防老化,或是單純為了健康、享受過程而運動的人越來越多,健身逐漸成為全民運動。只是若沒有做好暖身、選擇適合的器材,反而會受傷造成反效果!該如何有效避免運動傷害呢?

 

運動對許多人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份熱愛。有人喜歡晨跑時的微風拂面,有人享受揮拍時的專注投入,也有人在球場上感受團隊合作的悸動。然而,當我們沉浸在運動的快感時,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迎來不速之客:運動傷害。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何會有運動傷害?誰容易受影響?

 

運動傷害的成因很多,像是施力過度、姿勢錯誤、缺乏熱身,或是在肌肉疲勞尚未恢復時勉強再戰,都是讓肌肉、韌帶、關節發出抗議的原因。一般來說,均勻且對稱活動到身體各處關節和肌肉的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游泳、瑜珈),運動傷害的風險較低;如果是需要同部位肌群反覆施力的運動項目(如羽球、棒球投手),則運動傷害風險較高。另外,有些傷害來自外力衝擊,如籃球比賽中被撞倒、足球場上的碰撞;也有來自長期累積的小損傷,例如長跑選手膝關節的慢性磨損。

 

以下歸納出幾種較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族群:

  1. 初學者
    缺乏正確姿勢與肌力支撐,容易因動作不當受傷。
     
  2. 高齡族群
    關節與肌肉彈性下降,骨質密度減少,承受衝擊的能力變弱。
     
  3. 過度訓練者
    沒有給身體足夠休息時間,造成疲勞累積。
     
  4. 舊傷未癒者
    曾受傷的部位更脆弱,若未完全復原便回到高強度運動,復發風險高。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中醫的觀點中,運動傷害不僅是肌肉骨骼的「形」受損,往往還伴隨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當「氣不通,則痛」的情況發生,疼痛、腫脹、活動受限便接踵而來。

 

兩個真實的臨床故事

 

案例一:愛跑步的阿明

 

35歲的阿明是馬拉松愛好者,每週固定跑 40 公里。一次比賽後,他感覺右膝隱隱作痛,但認為「休息幾天就好」。然而一週後,疼痛加劇,尤其上下樓梯時感覺像被針扎。就診檢查後發現,他是罹患髕骨肌腱炎,是長期過度跑跳造成的慢性傷害。中醫判斷此為「氣血瘀阻,經絡不暢」,治療上以針灸膝蓋附近的「犢鼻」、「陽陵泉」、「陰陵泉」等穴位配合局部推拿放鬆,並於患部敷上疏通經絡的藥膏,一個月後膝蓋痛明顯改善。

 

案例二:熱愛羽毛球的阿芳

 

42 歲的阿芳是辦公室主管,週末打羽毛球是她的舒壓方式。一次殺球後,她感覺右肩一陣劇痛,後來連穿衣服都困難。就醫後被診斷為肩袖肌群拉傷。中醫認為這屬於「傷筋」的範圍,初期應採取冰敷消腫,配合針灸「肩髃」、「肩貞」等肩部穴位疏通經絡,並在恢復期進行肩部溫和伸展運動,避免沾黏。六週後,她順利回到球場,也學會了賽前熱身的重要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中醫傷科如何處理「運動傷害」

 

中醫傷科歷史悠久,從跌打損傷、骨折,到運動引起的軟組織損傷,都有完整的治療體系。針對運動傷害常用治療方法包括:

 

一、針灸

  • 透過針刺特定穴位,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 受傷初期直接針對局部痛點針灸,再配合遠端穴位調節全身氣血。

二、推拿手法

  • 包含揉、按、推、拿等技術,放鬆緊繃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 受傷初期應避免過度推拿,以免刺激加重腫痛。

三、中藥內服

  • 受傷初期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
     
  • 症狀穩定後則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為主。

四、外敷藥物

  • 藥膏、藥袋熱敷,能促進局部血流,加速修復。
     
  • 常用藥材如紅花、川芎、乳香、沒藥等。

五、運動復健指導


中醫重視「動中有養」,在傷後期會指導患者循序漸進的伸展與肌力訓練,特別是以中軸為主的肌力(核心肌群)要加強鍛鍊,可以穩定結構,讓外圍的肌群較好發力,避免受傷。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何預防「運動傷害」?

 

「預防勝於治療」,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養成正確習慣是避免受傷的第一步:

  1. 充分熱身
    5-10 分鐘的動態伸展能喚醒肌肉與關節,例如雙手托天、脊椎旋轉、下肢內側伸展、高抬腿、開合跳。
     
  2. 循序漸進
    不要突然增加運動強度或時間,讓身體逐步適應。
     
  3. 正確姿勢
    學會正確的動作技巧,避免因姿勢錯誤造成關節壓力。
     
  4. 適度休息
    訓練後給肌肉修復時間,避免連續高強度運動。
     
  5. 準備適合的裝備
    合腳的鞋子、適合的運動器材,都能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6. 選擇符合身體狀況的運動:
    每個人會因為身體狀態和年齡的不同,適合的運動強度也會不一樣,像高齡族群就比較適合從事緩和放鬆的傳統運動如瑜珈、太極拳等,不太適合進行高強度競技類型的球類運動,所以需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7. 聆聽身體訊號
    運動過程中保持對身體的覺察,一旦出現疼痛、不適及疲倦時,適度減量或休息,避免硬撐。

 

 

受傷後的居家自我修復

 

如果不慎受傷,初期處理非常關鍵。中醫與西醫的原則在急性期多有相似之處,可參考「RICE 原則」並融入中醫觀念:

  1. 休息(Rest)
    減少受傷部位負重或活動,讓組織有時間修復。
     
  2. 冰敷(Ice)
    急性期前 24 小時內,可用冰敷抑制腫脹與出血,每次 15-20 分鐘。
     
  3. 加壓(Compression)
    使用彈性繃帶輕壓,減少腫脹,但勿加壓過緊以免影響血流。
     
  4. 抬高(Elevation)
    將患處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幫助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中醫居家輔助法

  • 受傷初期過後可改為熱敷,促進氣血流通,加速消腫與修復。
     
  • 可泡溫熱藥浴(如艾葉、老薑、桂枝),驅散體內寒氣、暢通經脈、活血止痛。
     
  • 症狀緩和後進行溫和伸展,避免僵硬與肌力流失。

結語

 

運動讓我們的身體更強壯,也讓心靈更快樂。然而,運動傷害一旦發生,往往讓人還沒享受到運動帶來的健康,就先體驗到受傷的痛苦,得不償失。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運動老手,請記得「慢慢開始、穩穩進步」。
 

中醫強調「未病先防」,運動首要考量的是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其次才是促進健康,若能在日常中留意正確姿勢,在運動時保持對自身體感的覺察力,運動將成為你一生的好朋友,而不是短暫的過客。

 

延伸閱讀:【中醫傷科】只要富貴不要包,破解擾人的富貴包

 


一張含有 眼鏡, 人的臉孔, 領帶, 人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專欄作者 周子為

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照碩士
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新世紀中醫診所副院長
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單位負責人
中醫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針傷科指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