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包」其實一點也不富貴!現代人常常因為姿勢不良、長期低頭滑手機,導致脖子後面腫一坨。富貴包要怎麼消除?按摩會消失嗎?讓專業中醫師來幫我們解答!

民間俗稱的「富貴包」,醫學上又稱為「頸後脂肪墊」(Dorsocervical fat pad),形狀像水牛背(Buffalo Hump),常出現在中年婦女或長期姿勢不良者身上。它主要是局部脂肪或纖維組織異常堆積,嚴重時還會出現肩頸僵硬、頭痛、痠麻或血液循環不良等等症狀。以下分享兩個臨床案例:
案例一
38歲的林小姐長年在辦公室久坐打電腦,她發現最近脖子後面有一塊「小駝峰」,摸起來硬硬的,早上醒來常感到肩頸緊繃、偶有手麻。中醫診斷為「氣滯痰凝」,因體內的氣運行不暢,導致體內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水液停滯,凝結成痰。治療方式以紓解壓力、促進氣血暢通,幫助身體代謝痰濁、改善循環為主,搭配針灸與小針刀治療,並調整坐姿與每日熱敷患處。經過三週的調整與治療,情況明顯改善,頸後壓痛感減輕,外觀亦有縮小。
案例二
56歲的張女士,停經三年,原本體型苗條,但近一年頸後出現明顯隆起,並有高血壓、高血糖問題。經西醫檢查為「皮質醇異常增高」引起的脂肪重新分布,需配合內分泌科追蹤,而中醫診斷為「腎氣不足、體內濕氣過重」造成的,透過內服中藥調整內分泌、針灸改善血液循環,配合飲食控制與規律有氧運動,六週後體態與精神均有改善。

富貴包的原因
以西醫觀點來說,通常認為富貴包常與以下因素有關:
- 姿勢不良:長期低頭、駝背,導致肌筋膜緊繃,脂肪在壓力點堆積。
- 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脂肪分布異常。
- 庫欣氏症候群:體內皮質醇過高,會導致頸後脂肪聚積。
- 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氣喘、紅斑性狼瘡患者,亦可能造成脂肪分布改變。
而中醫觀點則認為主因是身體結構出現問題,伴隨痰濕堆積和氣血不通。富貴包在中醫來說是「項癭」、「肉瘤」、「痰核」等在脖子附近形成的硬塊或腫脹的疾病範疇,多與下列身體機能失調有關:
- 痰濕內聚:飲食過於油膩、甜膩,導致脾胃運作變差,體內容易產生濕氣與痰濁堆積。
- 肝氣鬱結:長期壓力大、心情鬱悶,讓肝調節氣血的功能失常,加上濕氣痰濁,也更容易累積在後頸部位。
- 腎陽虛衰:隨著年齡增長,腎氣會變虛弱,身體失去滋養,氣血循環不佳,導致痰濁容易堆積在體內。
- 筋絡不通:久坐少動,氣血不流暢,痰濁容易積聚在筋膜之間。
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活化血氣、消除瘀堵、化痰軟化腫塊、紓解壓力情緒及補腎與調理腸胃。

造成富貴包的原因,往往是多重生活習慣與生理因素交互影響。首先,姿勢不良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坐姿駝背、翹腳、頭部前傾等動作,都會使頸椎與上背的肌肉失衡,導致局部壓力增加、脂肪堆積。此外,現代人飲食多油、多糖、高熱量,若經常攝取炸物、甜食或含糖飲料,也容易使體內濕氣與痰濁積聚,進一步形成脂肪塊。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是運動量不足。長期缺乏運動,會使氣血循環不良、基礎代謝下降,脂肪就更難以消耗。年齡老化也會導致身體代謝與荷爾蒙功能改變,尤其在更年期前後,體脂肪重新分布至頸部或背部的機率更高。此外,慢性壓力會使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異常,進一步影響脂肪堆積的位置(皮質醇升高會促進脂肪集中於腹部,使腰圍增加)。而像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庫欣氏症候群等內分泌疾病,也可能造成脂肪異常分布,使富貴包更為明顯。
富貴包可以消除嗎?
治療富貴包需要從多個面向入手,並結合中西醫的優勢來對症調理。首先,在中醫治療方面,臨床會根據個人體質給予對應的中藥方劑,同時搭配針灸、小針刀、拔罐、刮痧等療法,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達到軟化脂肪與改善肌肉僵硬的效果。

除了服用藥物,中醫也常以熱毛巾或艾灸(用艾草加熱後進行溫熱刺激)熱敷頸肩部,搭配專業推拿按摩來治療,幫助放鬆緊繃筋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減少脂肪堆積。對於懷疑有內分泌異常的患者,建議接受西醫檢查,透過抽血了解皮質醇、甲狀腺等激素指數,必要時安排影像檢查或進一步轉診至內分泌科。
物理治療亦是改善姿勢與肌肉失衡的重要手段。專業的復健師會設計合適的矯正訓練與核心肌群強化課程,讓患者逐漸恢復正常頸椎曲線與肩背張力。此外,建立良好飲食習慣,減少攝取高糖高油食物,配合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騎腳踏車),也是日常自我照護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在自我照護與預防方法方面,可參考下列幾個重點:
一、調整坐姿與睡姿:
- 坐姿挺胸收下巴,電腦螢幕保持與眼睛平齊。
- 避免長時間低頭滑手機。
- 睡枕不宜過高,保持頸椎自然曲線。
二、每日熱敷與拉伸:
- 用熱毛巾熱敷頸肩,每次10分鐘。
- 搭配伸展動作如瑜珈貓牛式伸展,進行步驟如下:
動作步驟:
a. 四足跪姿預備,手掌撐地與肩同寬,手腕在肩膀正下方。雙膝著地與臀部同寬,膝蓋在髖關節正下方,脊椎保持自然延伸,頭與背呈一直線,視線看地面。

b. 吸氣:牛式(Cow Pose)慢慢吸氣,抬頭向上看,同時拱背向下塌陷,讓胸口向前打開、尾骨抬起,注意肩膀不要聳起,保持頸部放鬆。

c. 呼氣:貓式(Cat Pose)慢慢呼氣,低頭看肚臍,拱背向上,像生氣的貓咪一樣圓背,收縮腹部、自然吐氣,感受肩頸與背部被拉伸。

重複動作,吸氣回到牛式 → 呼氣進入貓式,建議每次做5~10回合,約2~3分鐘即可。
以上動作,若曾有頸椎手術、骨刺或嚴重關節問題者,建議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再進行。
延伸閱讀:【中醫傷科】手指麻是小事嗎?小症狀也可能隱藏大麻煩
專欄作者 周子為
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照碩士
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新世紀中醫診所副院長
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單位負責人
中醫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針傷科指導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