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項文獻分析便指出:無聊感與數位化媒體的使用有中等程度的正相關。滑手機雖然當下覺得有趣,但長久下來反而愈發容易感到無聊……
手機:愈滑愈有趣,還是愈滑愈無聊?
自小在求學過程中發現,班上為數不多的一兩位天才型同學,其學習成績總是遙遙領先其他人,但還好同時也有幾位吊車尾同學負責墊底;而大多數同學像我一樣雖然認真,但成績多落在這兩類少數族群中間,不上不下,成為鐘形的常態分佈。然而在擔任大學教師一陣子後,感覺近年風氣好似慢慢轉變,常態分佈像是上世紀的狀態,現今整體趨勢已悄然地朝向M型化分佈:表現優秀的自成一群,而差強人意的另成一群。
與幾位教授討論後,赫然發現大家相近的觀察,優秀的學生不但聰明,其認真積極的參與態度也都非常令人驚豔;而第二類同學一開始學習動機就不高,常常缺課以外,就算人來了也還是整堂課都在滑手機不抬頭。站在第二類同學的立場,可能正如一句網路名言所述:「人家天賦明明比我強,他們還比我更加認真努力」。
這兩種學生的求學心態為何有此差別?筆者提供一個觀點:第一種學生對任何議題都很有興趣,另一種則看什麼事都覺得很無聊。所以第二類同學即便在上課,也一直在滑手機。可是滑手機就會令人擺脫無聊嗎?事實不然,無聊感反而可能隨著愈滑手機而愈發旺盛。
一項研究指出美國青少年的無聊指數(boredom)從2010年開始與日俱增(iPhone誕生於2007年);對岸研究調查也發現2009-2020年間大學生的無聊指數持續上漲,這或許是一種另類全球化的長期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們都很熟悉、卻從不離身的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因為2023年一項文獻分析便指出:無聊感與數位化媒體的使用有中等程度的正相關。滑手機雖然當下覺得有趣,但長久下來反而愈發容易感到無聊,因此現代人的日常可能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所說:「生活並不痛苦,但很空虛」。
從大腦運作來看現代人的「無聊感」為何與日俱增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無聊感」是大腦的內建功能之一,避無可避。每個人的大腦都具有後扣帶迴(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的緣故。PCC這個腦區很有趣,舉凡當我們內心在追憶過去、追求享樂、以自我為中心時,這個腦區就會開始活動;而它又是預設網路(default-mode network, DMN)的主要成員,因此在發呆恍神、無聊空虛時都會特別活躍,甚至焦慮與慾望都會成為它運作的養份;只有在我們專注一心(運用專注網路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時DMN才會變得相對安靜不活動。可是如果要將無聊感『關掉』,可能會連自我意識也都一起關機(如睡覺時);但如果持續讓其活動旺盛,又會有很多跟現實無關的想像(白日夢)冒出來,想久了會變得更加擔心害怕;當你停止了白日夢想像時,又會感到茫然所失、一事無成的空虛。
可是這也太奇怪了吧,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大腦怎麼會把無聊感做為預設條件呢?從演化的角度來說,智人老祖宗每天過著的其實是『擔心能否吃飽不被殺害』的狩獵採集生活,因此透過內建DMN讓我們抽像思考(擔心害怕食物不夠或是猛獸出沒時該怎麼辦)得到隨時面對環境壓力的能力,並設計、利用DAN盡可能地嘗試規畫、運用群體的力量集體狩獵並分配戰果,基本上沒有太多的休閒時間,「無聊」在當時應該可說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此時DMN與DAN可說是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進入農業社會後,人們定居不用到處遷移,地主豪紳們開始有餘裕累積個人資產,並開始有更多欲望來進行娛樂活動或爭權奪利(因無聊感促使DMN更加活躍);但對於多數人民來說,在全年無休的農忙與社會制度的框架下,其實也沒有多少機會能透過休閒娛樂來滿足自身欲望。
直到工業革命後,大眾經濟與生活水平提升,娛樂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一般人開始有更多聲光娛樂選擇的同時,心裡擁有愈來愈多屬於自己的、難以抉擇的欲望(如最新的手機、最潮的派頭、最多的存款)以及當這些欲望消逝後的失落(如五月繳稅時的掙扎、看到身上退流行的行頭、音樂會結束回到現實的瞬間),都會讓DMN進一步獲得成長茁壯。
這時DMN代表的擔憂害怕與空虛無聊已逐漸佔據上風,而DAN的專注能力則被抑制。因此「專心致志」才成為現代一個值得推崇的美德。
然而,在智慧型手機發明之後,研究證實大眾的專注力又被大幅削減,因為社群媒體的聲光效果、人際互動更加吸睛,更多以自我為中心的即時享樂(如Youtube或串流平台),等同於扮演了另一個DMN的功能。因此現代人腦中的專注網路DAN,需要對抗的不單只是腦中原來的對手DMN,還有人手一機的人造DMN,以一打二的姿態處於絕對弱勢,使得現代人的專注力嚴重低落、無聊感也急劇爆棚。
降低無聊感.正念來幫忙
無聊感增加這聽起來好像著實不太妙,但各位讀者也不用過於緊張,因為可以用專注來對抗無聊感,而專注力是可以訓練、可以補救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要透過訓練就可以擺脫被DMN掌控的命運,能主動改善大腦的運作模式,並重新獲得掌控自身生活的能力。
截至目前為止,避免無聊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目標上;換句話說,就是運用專注力網路DAN來抑制DMN活動。
這其實就是本專欄帶給各位的正念練習-「刻意地覺察事物當下的本質,而不帶批判」。一項研究表明,即便是短短8分鐘的正念練習(覺察呼吸),也得以提升大學生的專注能力、降低一半的錯誤率;筆者的團隊進行八週正念減壓(MBSR)課程的前後測研究,也發現在正念指數上升24%的同時,無聊感也隨之下降了19%。更有趣的是,在正念訓練過後,不單能夠降低無聊感,『凡事必拖延』的程度也會獲得改善,因為「容易傾向無聊」也是造成拖延習慣的一個重要中介因素!
有學員曾抱怨過:「正念練習要一直專注在呼吸上,可這件事本身就是很無聊的一件事啊!」確實,這是現代人嘗試進入正念練習時所面臨的最大阻抗:這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不過仔細想想,如果可以觀察到 『我內心出現了一種無聊的感覺』,就表示已經開始掌握到正念的訣竅囉;如果還可以進一步感受到無聊感背後的不舒服或不耐煩,那就更棒了!當我們平時說一件事浪費時間,是因為付出後沒有得到任何效益;但目前已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指出,花在正念的時間愈多,就會帶來愈多身心平衡的優點(諸如注意力提升、降低無聊、改善拖延、甚至穩定情緒等)。只是這些「好處」並非肉眼可見、或是馬上就有明顯改善(就跟透過運動改善體質一樣慢),才會有「浪費時間」的負評。不過只要你有心投入就能夠逐漸地改變DMN-DAN的失衡關係,讓腦中天平更傾向DAN、回到平衡態。
這樣的改變需要持續一點一滴地進行,不是一蹴可幾的,畢竟智慧型手機用了這麼多年,要重新調整回到平衡態也需要時間。如果各位願意的話,邀請大家可以運用下列方式,每天撥個幾分鐘的時間留給自己,放下手機、嘗試一下正念練習、滑滑自己的內心!
首先邀請各位找個舒適的位置坐著,輕柔地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此時腦海中冒出了什麼想法?如果沒有想法也很好,可以將注意力放在此刻的呼吸,觀察著隨著一吸一呼的同時,身體起伏最明顯的位置。
在這一呼一吸之間,只是靜靜地觀察著呼吸,讓它自然地擺動,像個旁觀者,保持有耐心的覺察,感受自己呼吸的律動。如果在注意呼吸的當下,突然有其他想法冒出來順勢將注意力帶走(可能就是無聊感喔),可以觀察一下有發現到注意力被移開了嗎?如果有發現的話,可以接納自己已經分心了的事實,不需要自我批評或遣責,只需要此時此刻,將這些分心念頭輕輕放下,再次讓注意力與自己的呼吸同在。每次分心出現了,都可以平穩而堅定地,讓注意力再次回到呼吸。如果有想要結束的想法,也隨時可以結束。期待你每天能夠抽出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透過呼吸體驗一下陪伴自己、感受與自己「同在」的狀態!
延伸閱讀:【正念 X 腦科學】正念我熟啊,不就是正向思考嗎?淺談正向思考背後的隱憂!
專欄作者 吳昌衛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合格正念引導師
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專欄作者 許艾伶
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合格正念引導師
長庚大學人工智慧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副理
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醫學影像部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醫學物理部訪問學生
國立台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碩士
中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