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30,你可能開始注意到一些小毛病:起床後肩頸僵硬、久坐後腰部不舒服、偶爾膝蓋微痛。當這些不適變得頻繁,讓你想要就醫時,「該選哪一科」就變成很多人的困惑。究竟該選骨科?復健科?還是另一個你聽過但不太了解的「運動醫學科」醫師?

如果你是「能動但不太順」的族群,不管是:
- 還能從事運動愛好,但多了就不舒服
- 要你上班可以,但做到下午就開始緊繃酸痛想請假
- 假日跟老朋友爬個郊山沒問題,但爬百岳的人生夢想被髖關節卡住了
- 想和家族出國旅遊,但肩痛讓你沒辦法抱孫、膝痛怕孩子嫌你慢
……
通常都是運動醫學科醫師的目標族群。
這篇文章將帶你理解:運動醫學科醫師的定位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該先找他?如何選擇一位合適的醫師?
誰是運動醫學科醫師?與其他醫師的4大差異
不同科別在評估思路與擅長處置上差異很大。以下依最常接觸的三類醫師,說明運動醫學科的定位。
與一般醫師的差異
- 評估重點不同:一般醫師著重消除表面症狀,同樣是扭傷腳踝,受過運動醫學訓練的醫師不只看到腫痛,更會關心表皮下韌帶、肌腱的損傷程度。
- 處置邏輯不同:一般醫師多以症狀控制為主,處置著重「消炎止痛」,習慣開立口服或注射消炎藥。運動醫學科醫師更重視修復,除了止痛,還會想要修補韌帶、強化肌力、穩定關節。不只治標,更要治本。
- 處置手段不同:由於處置邏輯不同,運動醫學科醫師較少單純開立消炎止痛藥物。而是會透過增生注射、開立運動處方,盡可能地修復組織、強化功能。
與骨科醫師的差異
- 手術 vs. 非手術導向:在傷害明確的狀況下,手術與否很容易判斷。但是當指標比較模糊時,骨科醫通常優先評估手術,而運動醫學科醫師則通常優先評估保守治療。
- 骨關節 vs. 軟組織修復:由於訓練上的差異,骨科較關注骨骼與關節;運動醫學科醫師則更重視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在疼痛問題上的角色。
若你希望先走非手術路線、或自評偏向軟組織問題,可優先選擇具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目前有不少骨科醫師也受過運動醫學訓練,也很推薦!
與復健科醫師的差異
- 聚焦肌肉骨骼與運動:復健科的訓練主要分為神經、心肺、兒童早療與肌肉骨骼;運動醫學聚焦肌肉骨骼與運動員需求,對特定運動項目、賽季節奏、訓練週期化、營養與心理更熟悉。
- 完整回場照護:肌骨恢復分為「復健 → 回場 → 場邊」三階段。復健科多著重前段,做到「不腫、不痛、角度正常」就算畢業。運動醫學需要進一步處理回場需求,直到運動能力重建,能承受實戰強度才放行。

總結運動醫學科醫師「四大特色」
- 最大化功能恢復:不只止痛,也不只修復,更追運動功能與表現的最大恢復。
- 非手術優先:以運動處方、負荷管理、動作控制與必要注射為主。
- 聚焦運動需求:不只處理傷害,更會同時考量運動員的訓練與競賽需求,避免中斷與過度干擾。
- 回場與預防導向:目標不是「不痛就好」,而是安全地回到賽場與工作。並提供追蹤與預防策略,透過訓練與強化,降低傷病復發機率。
哪些情況最該先諮詢運動醫學科醫師?3大族群典型需求
一、運動員與運動愛好者
這一類族群,運動傷害與急性疼痛是最常見的狀況。
對於這一類需求,最基本的建議是:如果急性疼痛在傷後1~2週內沒有穩定改善,超過2週還在痛,就該考慮尋求運動醫學科醫師協助。除此之外,只要你覺得太痛、太腫,超過了自己的忍受範圍或經驗值,也適合考慮就診。
二、久坐上班族
根據統計,大約有20~25%的上班族有慢性痠痛,以肩頸、下背最為常見,且多與「固定姿勢、重複動作」有關,屬於疲勞性損傷。
對於這一類患者,建議如果凡是久坐低頭、久站彎腰就容易引發疼痛,或已有持續性的緊繃酸痛,一律可以考慮就診運動醫學科,配合物理治療與訓練規劃,必要時加上局部注射,有很高的機會能解決問題。
三、銀髮樂活族
對於這個族群,我建議關鍵句是「從0到1」。簡單來說,凡事碰到因為關節退化、發炎、骨鬆肌少,造成日常活動能力受限,關節活動有明顯障礙者,運動醫學科醫師有辦法協助大家,從「不能動」變成「能動」。
記住:動不了的時候,找運動醫學科醫師就對了!
除了上述這三大族群之外,其他如:舊傷反覆疼痛、想要在回歸運動前進行風險評估,甚至體態管理、運動營養需求,也都適合尋求運動醫學協助。

怎麼選擇運動醫學科醫師?4個指標
專業背景:優先考慮有運動醫學訓練、運動傷害照護或隨隊經驗者。
門診風格:是否重視動作評估、理解訓練與賽事需求、能開立運動處方。
跨域整合:能與物理治療師、傷害防護員、教練協作,讓診斷—治療—訓練不中斷。
口碑與溝通:查看其他病患、運動員對該醫師的評價、成功案例、溝通態度。此外,門診效率、醫師耐心、是否願意聽你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觀察點。
總結來說,當我們談「運動醫學科醫師」時,重點不只是治療疼痛,而是如何讓身體重新動起來,重回人生賽場。對運動員而言,重點是重返運動場;對上班族而言,是不再被痠痛綁住;對銀髮族而言,則是重新掌握行動力。
這是一門結合醫學與功能訓練的專業,強調在症狀改善與功能恢復間找到平衡。當你遇到反覆疼痛、功能卡關或想安全重啟運動時,運動醫學科醫師,往往就是最適合的第一站。
專欄作者 王凱平
現任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有豐富中、西醫實務經驗,是擁有雙執照的運動醫學科醫師。長期擔任國家代表隊隨隊醫師、職業球隊醫療召集人,多次參與亞奧運、世大運、棒球經典賽與世界棒球12強等國際賽事醫療工作。除臨床與運動場實戰經驗外,亦熱心推廣大眾醫學知識,致力於疼痛與運動傷害的中西醫整合治療與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