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是中醫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之一,但膝蓋痛有非常多樣的原因,關節內主要是骨頭退化、軟骨磨損而發炎的問題,關節外又可分成膝蓋內側、外側、前側和後側,位置不同病因也就不同……
膝蓋痛有哪些症狀?
一位25歲的男生阿偉,長相帥氣、身材健壯,平常來診所時走路都很挺拔,有模特兒的架式,沒想到今天他一拐一拐地走進診間,原來最近走路膝蓋外側都會疼痛已經一周了,觸診也發現外側有壓痛點,且膝蓋彎曲時疼痛加重,一問之下,才知道阿偉平時有在健身重訓的習慣,最近做了不少蹲舉和硬舉的訓練,結果膝蓋開始疼痛,診斷後為「髂脛束症候群」。隨即幫他推拿理筋搭配針灸治療,並請他休息,不要再做下肢負重的訓練,治療一個療程後效果明顯。
另一位51歲的黃小姐,身材纖細,平時喜歡慢跑,最近覺得走路膝蓋疼痛來求診,觸診發現膝關節內下方明顯有壓痛點,診斷是「鵝足肌腱炎」,隨後幫她進行針灸治療,針完幾次疼痛已明顯改善。
還有一位64歲的阿嬤,身材肥胖,最近爬山常常覺得膝蓋卡卡的,有痠痛感但摸起來沒有特定壓痛點,久坐後起身膝蓋會有點僵硬,西醫x光檢查是退化性關節,我以針灸治療搭配內服中藥來處理,症狀稍微改善。
常見膝蓋痛成因
膝蓋痛是中醫門診很常見的問題之一,以上三個病人,來的時候都說膝蓋痛,但病因卻完全不同。膝蓋痛有非常多樣的原因,依據痛的位置大致可分成關節內和關節外,關節內主要是骨頭退化、軟骨磨損而發炎的問題,關節外又可分成膝蓋內側、外側、前側和後側,位置不同病因也就不同。
依據解剖位置歸納有筋膜、肌肉、肌腱、韌帶和滑囊等結構的問題。而造成這些結構的傷害,有以下幾種原因:
- 結構不良:O型腿、X型腿、長短腳、骨盆歪斜等。
- 外傷:膝蓋曾受過撞擊、韌帶斷裂、骨折等。
- 運動傷害:爬山、打球、跑步或是持續跳躍的運動,若無專業訓練,都容易造成軟骨的磨損和肌腱滑囊發炎。
- 生活習慣不良:久坐屈膝、常蹲跪、上下樓梯多、愛穿高跟鞋等。
在膝關節的症狀上,歸納出幾種疾病常見的表現,提供大家參考:
- 卡卡的:骨刺、間隙狹窄、半月板破裂。
- 鬆鬆的:十字韌帶撕裂、內外側副韌帶撕裂。
- 軟腳無力:髕骨軟骨軟化症等。
- 緊緊的:髕上滑囊炎、髕前滑囊炎、貝克氏囊腫、髂脛束緊繃、跟腱緊繃、臀大肌筋膜炎、臀中肌筋膜炎等。
- 痛痛的:肌腱炎、滑囊炎等等。
膝蓋痛的治療與預防
在治療方式上,針灸對關節外的問題療效較好,而對關節內硬骨、軟骨磨損或發炎效果則很有限。針灸可以根據經絡循行的路線下針取穴,如膝蓋內側痛可取肝經穴位,前側痛可取胃經,外側痛可取膽經,膝後痛可取膀胱經,臨床上觀察有一定療效。
傷科正骨手法對一些關節錯位、脫位的結構問題會有幫助,推拿手法則可以改善肌筋膜緊繃的問題和血液循環不良問題造成的膝蓋痛,通常會沿著經絡循行的路徑去做推拿理筋的處理。總而言之,中醫傷科的主要處理原則就是讓結構回正,放鬆軟組織,使膝蓋周圍的張力減輕,減少膝蓋磨損。
在膝蓋痛的預防上,建議大家可以朝幾個方向去努力:
- 走路、站立方式:走路時腳尖盡量朝前,伸直時膝蓋也不要完全伸直到鎖死。
- 結構矯正:後天的骨盆歪斜或脊椎問題需要先治療,若是先天的長短腳,則應訂製特殊鞋墊。
- 避免運動傷害:某些膝蓋屈伸次數多或跳躍性較多的運動,如跑步、爬山、跳舞、羽球、深蹲,運動前後都要先熱身,若有不適即應停止做動作。
- 伸展拉筋:肌筋膜的放鬆可以減輕膝關節空間的擠壓,減少磨損。
- 肌力訓練:臀中肌、臀大肌、股四頭肌、膕旁肌等肌力要足夠,減輕膝關節負擔。
膝蓋痛的日常保健及自我復健方式
- 腳踝伸展:
- 面對牆壁站著,前腳微彎,後腳打直,背部也打直。
- 雙手施力扶牆,讓兩腳都貼緊地板,可以伸展後腳的小腿及腳踝肌肉肌腱
- 維持30秒後換腳做。反覆練習3次。
- 大腿肌肉伸展:
- 先讓左腳單側站立,背打直,右腳後彎,以右手捉住右腳腳踝,將腳踝帶往屁股方向。
- 左手可以扶著牆壁或椅子幫忙平衡,30秒後再換腳。
- 反覆練習3次。
- 半蹲:
- 站姿,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可以向前平舉,重心放在腳跟。
- 屁股向後向下坐,像要坐椅子一樣,維持5秒再站起。
- 反覆練習10次。
- 躺姿抱膝
- 平躺在床上,盡量放到最輕鬆的姿勢。
- 一腳伸直,另一隻腳彎起來,用雙手抱住膝蓋,配合深呼吸,在吐氣的過程中把大腿盡量上提貼近胸部、腹部,此時臀部及大腿後方的肌肉會有被拉緊的感覺。
- 氣吐光後,重新深深吸氣並稍微放鬆手臂、腿部及臀部,等待下一輪吐氣的時候再來用力抱膝。
- 此動作重複20次。
延伸閱讀:腰痛成因霧煞煞?中醫日常三招教你護好腰
專欄作者 周子為
長庚大學中西醫雙主修
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照碩士
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新世紀中醫診所副院長
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單位負責人
中醫負責醫師訓練計畫針傷科指導醫師